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为什么,一个平常的十字路口,一个满街嘈杂的傍晚,一个佝偻瘦小的老人和他那寒风中一声“拜拜”的告别,竞能这么久久地盘踞我心头,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2.
珍藏布鞋     
王坤 《中国保安》2009,(3):78-78
如今,很少有人穿布鞋了。我也不穿,但不是不喜欢,也不是没有布鞋穿,而是怕亵渎了它的圣洁。小时候,我是十分不愿穿布鞋的。那时家里穷,通常在我交了学费后,连买盐的钱都要去借,所以拥有一双皮鞋或者运动鞋于我只是一个梦想。一年四季穿在我脚上的,除了布鞋,还是布鞋。布鞋黑不溜秋的,哪  相似文献   

3.
我是穿土布鞋长大的。那是一种用穿烂的衣服改做的布鞋,妈妈去地里把魔芋挖回来磨成浆,再放锅里烧开,把换下来的旧衣服布一层一层地糊成“布壳子”,把“布壳子”晒干,然后妈妈就用这“布壳子”铺鞋底、做鞋帮。用这种“布壳子”做成的鞋,妈妈给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粑粑鞋”。记忆里,妈妈总是在灯光下纳鞋底,那个时候队里正搞大集体生产,没有闲工夫做布鞋,妈妈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纳鞋底、撩鞋帮、上鞋子。每次当我一觉醒来,总是看见妈妈坐在那里纳呀纳呀。那麻线抽过鞋底时发出一声声悠长的声音,就像妈妈的一声声叹息,…  相似文献   

4.
人物志     
布鞋院士 日前 ,一位身着素衣、布鞋开讲座的中科院院士照片走红微博,在这张热传网络的照片中,只见一位头发花白、蓄着胡须、黑衣黑裤、光脚蹬布鞋的老先生,  相似文献   

5.
一人随我国商贸团去南非,带了一批手工布鞋,准备借此打开南非这个新兴市场。然而到了南非,他很快就发现,由于气候干燥,当地的普通百姓一般都不穿鞋。他尝试着与几家进口商取得了联系,但他们对中国布鞋的兴趣都不大,并一致认为中国布鞋在南非没有市场。一天在宾馆里看曼德拉总统的新闻,他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送两双布鞋给总统,也许他可以帮助自己打开南非市场。他把这个想法说给其他成员,大家都说行不通。曼德拉是何等人物,怎么可能收你的布鞋呢!他没有因为其他成员的反对而放弃,而是精心挑选了两双总统穿的尺码的布鞋,并写了一封短信。第二…  相似文献   

6.
车过洪洞     
列车驶进洪洞站停车两分这是那棵老槐树拄着历史的拐杖沿车窗伸出的敬仰之桥悠悠然步进千百扇心扉的时间是那个叫苏三的烟花女子一步一泣,悲悲烈烈在蒲剧的行板里踩着崇公道的公道搭车起解太原的时间两分钟上来比下去沉重得总让人悠思低垂回首再望洪洞谁不留下两束眷恋对不起那满街的好人车过洪洞@姚红权  相似文献   

7.
在很多人眼中,绣花布鞋已淡出了他们的视野。但在吉林省长春市,有一家专营绣花鞋的特色店却名声在外,生意红火,他们的绣花布鞋不仅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地,还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其销售额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达500多人。重新挖掘绣花布鞋商机的人就是长春市紫玉木兰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丽。  相似文献   

8.
布鞋     
一双布鞋,平日里一直摆放在阴暗的角落无人问津。鞋面上已经蒙了层薄尘。布鞋是他的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那时候,乡村的土路上,见得最多的  相似文献   

9.
从呱呱坠地到上大学,我一直穿着母亲千针万线纳的布鞋,度过了人生那段最美丽的年华。那鞋是那样的合脚、那样的舒服。我家祖辈住在湘南农村、资水江畔。父亲当兵复员后在新疆阿勒泰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母亲一人带着我们兄妹四人,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那时,生产队集体出...  相似文献   

10.
程旭 《中国周刊》2016,(4):52-55
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工艺,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集三千多年民间智慧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将这一国粹继承得原汁原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则非内联升莫属。棉、麻是中国种植最早、使用范围最广的纺织作物。穿着布鞋既是中国人朴素、低调、平衡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人们对健康幸福生  相似文献   

11.
这是几个失去家园的少年流浪儿。他们的个头大都在1.6米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十五六岁。他们曾以满街乞讨、四处拣破烂为生,十餐九顿不饱,三天两头没得吃。他们都曾有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纯真的幻想,他们在焦灼中一天一天地期待着……但当那一天他们不由自主地跟上了一群“浪哥”的时候,他们似乎找到了通往幻想之路的捷径,一次又一次地  相似文献   

12.
一双黑帮圆头布鞋,一身普普通通的工作服;  相似文献   

13.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是一个比较贫困、落后的小城。“晴天满街灰,阴天满街泥,白天一片乱,夜晚一片黑。”这是上个世纪末睢宁老百姓眼中的县城。城区房屋低矮、道路狭窄、基础设施简陋,城市中心区都是老居住区的棚户房,城区环境脏、乱、差。整个县城没有一个像样的广场、公园,这是县级城市少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邓政委在李家楼黄泽岭互945年春,“刘邓”大军的政治委员邓小平与夫人。琳等人来到恐阳县本家楼村,住到了群众李拔三家里。进民俗不住上房。邓政委戴一顶旧军帽,披件破大衣,穿双土布鞋,一身士兵装束,但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智慧的面孔异乎常人的音容笑貌,使...  相似文献   

15.
去年深秋,我随团到云南考察文史工作,再次来到丽江古城。还是满街商铺、满街灯光、满街巷的人。过度的经济开发和商业化,使古城过早地失去了原本的魅力。而距此只有14公里的束河小镇,仍保持古朴的韵昧。  相似文献   

16.
充满爱心的警官谷有金张成河走进北京市公安局预审处行政科老民警谷有金的家,很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恍若时光倒流,重新回到了六七十年代。都市里的人早已告别了穿布鞋的年代,而在谷有金家门口晾晒着一溜洗得干干净净的久违了的布鞋。走进屋里,除了陈旧的简易木床、...  相似文献   

17.
难忘的鞋     
我始终忘不了曾穿过各种各样的鞋子 ,且护鞋如脸 ,尤其是近两年更爱惜鞋子了 ,无论是在单位上班 ,还是出差、下乡 ,甚至在家休息 ,都将脚上的皮鞋擦得干干净净。  我从事了近 2 0年的机关后勤工作 ,平时穿鞋很随便 ,晴天穿布鞋 ,雨天穿解放鞋 ,天热时穿塑料鞋 ,偶尔也穿皮鞋。 1 999年 3月 ,我由市机关后勤单位调入市外事部门工作。有一次 ,我穿了一双新布鞋上班 ,同事们的目光都盯着我脚上的鞋子 ,我还以为穿的是新鞋格外引人注目。后来 ,一位同事对我说 :“外办的外事活动比较频繁 ,建议你将布鞋放在家里穿 ,上班时最好穿皮鞋 ,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前有家制鞋厂,因为给小平同志做布鞋得到老人家的赞扬,就在厂区特意高挂硕大的一只同款布鞋,供人瞻仰,并示荣耀。杂文家宋志坚著文批评此举,发出“请高举旗帜,不要高举鞋子”的呐喊。当时我曾觉得,这家鞋厂的领导有邀宠之嫌,公民意识太差。  相似文献   

19.
高山仰止     
刘醒龙 《政策》2004,(5):58-58
人或许不能在都市里居住太久,住得太久了就会被满街满巷里窜动的浮华气焰迷糊灵性,堵塞胸怀,错把一些人按另一些人的意愿堆砌的塔楼大厦,当作了伟大与崇高。 还有一个简单的理由:走出都市,人的心情会好起来的。 当我沿着久违了的西河,走向那座高山时,夏日的清风就开始浸润着那干渴的灵魂。风是从那座高山上落下来的,沿着林隙与沟壑,穿  相似文献   

20.
又见申纪兰     
一头短发,一身旧式的黑色衣裤,外加一双布鞋,申纪兰代表的这身打扮,跟记者在2007年全国人代会上首次见到她时,并没有多大变化。不变的还有她那抖擞的精神和有力的步伐,尽管她已年过八旬。3月4日下午,在山西代表团驻地,记者又见到了熟悉的申纪兰代表。“申代表您好啊!”“你好啊小伙子。”申代表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跟记者寒暄后,她走进了三楼会议室参加山西代表团举行的会前预备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