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梁漱溟先生曾在科学和文化两个基点上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把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视为西方文化的结晶,认为具有普遍的绝对的价值。西方的学术思想与我们截然两样,即所谓"科学的精神",同时西方社会"个性伸展、社会性发达",中国社会则个性束缚、社会性不发达。这种比较突显了西方文化的某些先进性。因此,要复兴中国文化就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2.
协商民主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实践,已形成了一种政治文化。中西方都有协商民主,在政治文化视角下,中西方协商民主有着诸多不同。相比于西方的协商民主,中国协商民主有着制度性、广泛性和系统性的优势。中西方协商民主及其政治文化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协商民主作为全球共同的可供选择的国家治理模式,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应通过政治文化的身份对外输出,为全球的国家治理提供一种实践路径,在政治文化领域作出中国的贡献,彰显大国责任。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的中国,在19世纪衰败落后了,而起步晚于中国的西方文明,却大步向前,将中国远远地甩到后面了。纵观中西方在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文化科学的发展等等方面的不同形态,才能从中找到某些历史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法文化是近代以来在西方世俗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形成的,传入中国的西方世俗文化正在快速发展成打着"自由、民主、人权"旗号的世俗宗教。这个世俗宗教盲目地崇拜完美的制度,片面地将制度缺陷看作是比人性缺陷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缺陷。对人性缺陷的忽视,引发了现实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的人性缺陷泛滥。这个泛滥正在中国和世界迅速传播,而产业化的文化体系却对此束手无策。人性缺陷泛滥的局面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致文化上的自戕以致社会崩溃局面的出现。建设中国当代法文化,必须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基点并超越文化传统寻找合理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内容包括实现中国人民的政治自由,它落实为构建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实践基础与文化价值迥异于西方,因而其运行的"路径依赖"也异质于西方.这种"路径依赖"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此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在内容上与西方的异质性.这种"路径依赖"的必然性内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精神匮缺民主传统,而不实行市场经济又难以构筑民主政治基础的现实.中国民众现代性素质薄弱,缺乏制度转型时的理性态度,而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权威需要合法性根据的现实,难以有效构建民主秩序.因而,民主治制的实际确立有赖于制度化、程序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多元文化主义,解决选举民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协商民主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层次多、范围广的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无论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协商民主。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同时,还要注重选举民主的发展,实现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从1840年起到现在一直在领悟和实践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主题随着中国人文化批判的深化逐渐清晰起来,其实质就是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转变,即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现代文化建构虽然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者批判现代理性主义文化的观照和干扰,但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障碍还是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于本民族文化中自为文化与自在文化的张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自身早熟所引发的血缘和家族本位的超稳定结构,恰好缺乏这种张力。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必然需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对传统农业社会进行深刻的重组,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启蒙,以形成自为文化和自在文化的张力,推进社会文化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在与世界的碰撞中以对西方器物的认识为突破口,慢慢地波及到整个思想体系上,进而触发了思想界的风暴——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作为中国社会进入现代性启蒙的因素,省思百年,以启当下,我们再去看看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并尝试从民主、科学、文学三个方面入手,来剖析它们对近代中国现代性的启蒙和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以及值得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是西方民主自身逻辑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对当代西方社会挑战的回应。通过对当代西方协商民主形成过程和特征的分析,启示我们发展中国协商民主要注重"三个坚持":在民主方式上,要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合力并举;在民主运行上,要坚持民主程序与民主实质的有机统一;在民主目标上,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协调均衡。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理论渊源来自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借鉴了政治学对西方传统"民主"的反思与批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民本等思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内涵强调政治秩序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中西方探讨"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九三学社的发起人许德珩、潘菽等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将"五四"的精神内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作为了九三学社的立社之基,大力弘扬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也是九三学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和发展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民主、科学"成为了九三学社努力秉承和弘扬的鲜明特色和文化精髓。九三学社作为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必须不忘初心,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最大共识,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同行,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共同的社会理想与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是对选举民主不足的补充。有的学者认为协商民主来自西方,但本文认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其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民本意识、天下为公思想,其实践雏形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朝议制度、谏议制度。它经历了孕育、探索、形成、发展和完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并未出现西方式的民主,这是由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过程决定的。西式民主不是"人类文明的巅峰",并非最优秀的政治制度;而且历史证明西式民主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追求西式民主的成本将非常巨大。那些要求在中国实行西式民主的主张,其实质就是在挑战中国当前的根本政治制度。国人应当坚持理论、道路、制度、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研究。中国有着发展协商民主的本土资源:和合文化的支撑及政治协商的实践土壤,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公民社会的弱小和选举民主的不足。因为西方语境下的协商民主是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和发达的自由选举民主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的价值目标是协商民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中西方语境中,"协商民主"在生成环境、理论基础、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存在不同,这是协商民主研究中无法绕开的前提。基于此,协商民主具有"工具"与"目的"两大价值目标。工具性价值包括保证公民对政治事务的平等参与、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监督;目的性价值包含实现"共同之善"。在新时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就是要实现"工具"与"目的"的二元耦合,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民主价值体系,以推动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思潮影响中国是不争的事实。将引自西方的协商民主与中国内生的独特的协商民主两个概念相混同,造成了误读、误导,以致出现"西方的理论中国的实践"的偏颇。廓清西方协商民主复杂的理论流派,从其概念框架和框架概念两个层次分析,可对其达到一种秩序化的认知;在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上审视其现实化的可能性,可为理解西方协商民主提供一种批判与鉴别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已逐渐显现出协商民主的某些特征和趋势。本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利益分化、繁荣发展的科技和网络,地方民主实践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公民社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进而指出协商民主在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及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公民社会的实际存在成为协商民主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逻辑,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战略,不能基于西方民主发展的模式来设计。“公民社会”组织并非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妙药”,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既不能代替政府享有合法的政治权力,也不能代替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它同样存在治理失灵的问题,公民社会组织基于“搭便车”的理性经济人的算计,往往造成集体行动的难题,难以形成治理共识。西方公民社会的价值观支撑着西方的政治社会运行,它未必适合中国的政治社会需求,片面移植西方公民文化的观点,没有从中国社会主体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是陷入非历史的文化决定论思维中。要始终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融合西方合理的思想内核来推进中国政治社会自身建设,而不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念来改造我们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制度认同"的根源在于"文化认同",一切政治制度都是适应历史文化的自然选择。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主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决定了我国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科学的"文化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大众的、民主的"文化决定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极具包容性。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在"和"文化影响下中国已经开始早期协商民主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直接来源于西方对其传统直接民主与选举民主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和多党合作思想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