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三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互动;四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定位。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欣 《求实》2012,(1):74-77
近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延续了以往的热潮,在梳理、省察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予以新的阐发,主要涉及以"客体性"的主体、"主体性"的客体修正教育者主体说,提出多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全民性的受教育者客体,对主体间性说的深入探索,及"实践共同体"说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扩大共识,今后应着力加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对话与论争,破除对"客体"、"主体-客体"关系的绝对化、片面化理解。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一种"双主体-客体"的新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导主体"与"主动主体"的合作互动关系,他们的共同客体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具体说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及其行为表现。这种新形态既强调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体的主动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定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把教育对象视为被教育者,即教育主体影响和塑造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体论论域为基础,从总体上梳理和评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的代表性学说,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实质主体在隐性层面表现为规定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方向和性质、享受教育成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代言人的政治集团;形式主体在显性层面表现为始发教育信息、组织教育活动、调控教育方向,在与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互动时通过提高客体的主体性并对其思想政治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基本论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是在新的哲学前设下,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的演进和超越,其所关注的问题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问题。其基本论域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论争源起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属性的不同理解。在简要评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利弊、实质基础之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本质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既坚持主体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又尊重客体的主体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视教育对象为客体的观念已经失之偏颇。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的逻辑起点入手,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把教育对象视为被教育,即教育主体影响和塑造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求实》2005,42(6):84-8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疑首先且主要具有主体性,但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客体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的受约性、对象性等特征而使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充当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在被主体间接重塑的同时,亦深刻影响主体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效果。就"双主体"中的教育者而言,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就"双主体"中的受教育者而言,存在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不足的问题;就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而言,存在网络监管不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赖于教育"双主体"与客体同时发挥作用。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并进一步激发其主体意识,此外还要重视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的建设,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构建立体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无论主客体如何演变,展现出什么样的教育新模式,但改变的只是形式与方式,基本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即教育者就是主体,受教育者就是客体。不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已经不是传统的主动与被动、矛盾与对立、教育与被教育、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动态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及其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书臣 《求实》2005,45(1):81-84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现代社会 ,随着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增强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 ,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平章起  郭威 《理论学刊》2015,(1):94-101
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诸范式——"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的认识论基础分析其价值与困境,并在实践视角下对其进行如下校正:不能忽视主客体之外的要素;不存在同一时空场域下的"双主体";不能将"主体性"与"主体特性"、"人性"等概念混淆;主客体经常表现为不平等的关系且有其现实合理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点、中点和终点的思路分析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实践论的本质特点是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主体性特征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帆 《求实》2002,(9):60-61
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从主体性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 ,发掘主体和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哲学层面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兴起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交互影响的互动形式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主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中的人学内涵,来丰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互联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带来了挑战,网络的易更新性、虚拟性以及碎片化的特点影响着教育主体的创新性,主体互动的规范化等。面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要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要实现科学性与现代性协同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形式;要追求虚拟性与现实性相互补益,注重回归生活世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实现由"灌输模式"向"关怀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得出了单主体论、双主体论、多主体论和主体间性论等不同的说法,但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含领导人、教师、媒体人和家长等四类,构成了一个锥体状。其中领导人是"四主体"锥体的中心,家长、教师和媒体人三者构成"中介主体",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同时又与教育客体构成一个反向锥体,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梭形"结构。  相似文献   

18.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研究发现,二十多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深化拓展阶段与融合建构阶段,聚合形成了“主体间性”“主体”“主体性”“客体”“主客体关系”等热点论域。在未来研究中要进一步凸显概念意涵的学科性、理论范式的创新性、内容研究的拓展性与问题聚焦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就关系论关系的窠臼性、静止性关系,而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动态融合的特征,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一个融动态性、和谐性于一体的统一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仅要辩证看待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对立统一,而且要从宏观维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涵义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就关系论关系的窠臼性、静止性关系,而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动态融合的特征,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一个融动态性、和谐性于一体的统一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仅要辩证看待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对立统一,而且要从宏观维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涵义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