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学派的代表作《管子》,既有管仲治国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本身带有明显的经世致用之效,对治国理政有很大裨益,这奠定了《管子》备受后人关注的基础。明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时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激烈的矛盾和严重的困境。明代政治家和学者纷纷关注《管子》的治国思想,以期找到解决问题、促进社会有序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俞艳庭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一关于《褰裳》,《毛诗序》云:“《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郑玄《笺》谓:“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揭示了“突与忽争国”的背景。孔颖达《疏》:“以国内有狂悖幼童之人恣极恶行,身是庶子而与正适(嫡)争国,祸乱不已,无可奈何,是故郑国之人思得大国之正己,欲大国以兵征郑,正其争者之是非,欲令去突而定忽也。”进一步指出公子忽就是所谓的“狂悖幼童之人[”1](P74)。显然,《毛诗序》、郑玄《笺》、孔颖达《疏》都把《褰裳》跟郑国公子突与忽争国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忽、突是郑庄公之子,忽…  相似文献   

3.
读点经典     
《当代贵州》2012,(25):61
《管子》二则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牧民》)民变而不能变……不可服民取信。(《侈糜》)《孔子家语》二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败节。(《在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三恕》)  相似文献   

4.
经典语录     
<正>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左丘明)目贵明,耳责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春秋管仲)  相似文献   

5.
经典语录     
正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战国·商鞅《商君书》)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西汉·刘安《淮南子》)  相似文献   

6.
“德”论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完善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思想的新发展。每一位领导者都要为政以德,立德观、修德性、重德行、施德政、善德治,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道德风尚。立德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古人刑德并举的治国主张。法治与德治,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两者共同作用,才能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自古至今,凡国家皆以法为外规,德为内矩,缺法国家无序,少德民族无力。当然,今天我们“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与古人的封建道德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的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  相似文献   

7.
诚 实 守 信 是 中 华 先 哲 们 推 崇 的美德 。孔 子 曰 :“人 而 无 信,不 知其 可也。”墨 子云 :“政 者,口 言之 ,身必 行之。”这 些 名 言 警 句,口 传民 颂 ,流 传至 今 ,足 以 表 明 ,诚 信 ,是 自 古 以 来人 们 所 共 同 认 可 的 立 身 处 世 之 本 ,治国 为 政 之 道 。 在 历 史 上 , 我 国 虽 有 “君 子 爱财 ,取 之 有 道 ”的 说 法 ,但 诚 信 与 社会 经 济 活 动 的 联 系 并 不 紧 密 , 主 要表 现 为 人 们 立 身 处 世 的 原 则 。 而 在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今 天 ,诚信 已 经 渗 透 到 社 会 经 济 …  相似文献   

8.
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认为,尊崇贤才,是治国为政的根本。主张统治者要打破血统界限,在社会各个阶层中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西汉大儒刘向说:“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傻。”苏轼则说得更为深刻:“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尚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思想精髓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夫民者,国之墓也.”自古以来,要想取得天下和安定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荀子·王霸》中早已说过:“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从表面看去,“得民”二字似属平常,然而它却是治国平天下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对奢靡产生的危害历代统治者也有一定认识,颁布过许多“禁奢令”。以令禁奢中国传统思想一直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唐代诗人李商隐则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进行总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相似文献   

11.
《史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辩治者当能别之。”子产多谋善断、明察秋毫,民因其才而不能欺;西门豹执法严明,刚直不阿,民畏其威而不敢欺;子贱任鲁国单父宰时,注重德化,“臣民感其义而不忍欺”。古人的这三种治国理政之道,“民不忍欺”是三者当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要做到“民不忍欺”,必须真心诚意爱民为民。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一个“诚”字。领导干部想事情、干工作、做决策,都要诚心诚意地为群众着想,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考虑。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的思…  相似文献   

12.
经典语录     
正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唐·房玄龄《晋书·宣帝纪)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时必乱。(战国·荀况《荀子·君道》)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语录     
<正>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也。(《二程集·遗书》)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此是大担当;老者衣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此是大快乐。(《呻吟语·谈道》)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七臣七主》)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3,(7):57-5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问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相似文献   

15.
裴智 《当代党员》2010,(11):68-69
西汉初期的刘安在其著作《淮南子·主术训》中阐发了我国传统治国之道的思想精华——国富民丰,提出了“颇民”、“宁民”、“爱民”、“利民”等关注民生的主张,读罢掩卷,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16.
道不欲杂     
正【引用】"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同时也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的行动指南。一、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政治家都主张儒法并用。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自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的《管子》一书。原文如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  相似文献   

19.
为官箴言     
官者,古为民之父母,今为民之公仆。无论何谓,官,乃国之栋梁,民之楷模。为官必先修身树人,做官必须心中有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乃我党为官之箴言。官,与民于信而生,刚正不阿而树。安邦定国,官者之本。官,因才而取之,以德而信之,依信而举之,民拥戴而生之。官者,信于民,举于民,当以民  相似文献   

20.
正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故事,一直是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佳话。因这一佳话成为今年高考全国语文Ⅰ卷的作文题,于是,笔者也以此为题论说《管子》中的用人之道。《管子》是经邦治国之书,为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书名来自管仲,书中大部分篇章都涉及国家管理的话题。《管子》认为,要管理好国家,最关键的是人才,要"举而得其人"。《管子》的《君臣下》篇论述,"贤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