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摆脱新闻传媒的“两难”境地□章剑华两难问题何其多在宣传工作中,常常可以遇到这样一些“两难”问题,如:宣传工具与信息产业。新闻传媒,即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十分重要的宣传舆论工具。它显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
很多迹象表明,当今社会冲突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年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人们关注的大都是群体性事件,且把目光聚集在主要冲突者即“官”和“民”身上。但与此同时绝不能忽视引发冲突的导火索——“钱”。所以,本文想把“官民冲突”拓深一层,从权、钱、民也就是权力、资本和老百姓之间的对立来理解当前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的“怪论”很多,让人听了,不知是想笑还是想哭。   “怪论”之一:“救灾先救官”。“救灾先救官,官都活不了,谁去救民 ?”当有人揭发一些官员侵吞救灾粮款时,和就这样理直气壮地告诉纪晓岚:“你说荒唐 ?但这是事实 !万千灾民,谁去发钱 ?你吗 ?我吗 ?是大大小小的官员,我得先喂饱这些人,人家才肯卖命 !”   “怪论”之二:“清官讨人嫌”。和说:“贪官才会听话,才忠实推行朝廷政令,政才通,令才行,民方安,国方泰 !”而“那些清官,食古不化,上级有令必百般求疵,下层有错必毫不留情…  相似文献   

4.
《友声》1998,(3)
2月25日上午,对外友协举行“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座谈会”,齐怀远会长主持并讲话。他说,作为外事单位,我们是受周总理关怀、教诲较多的部门。周总理始终很关心我国的民间外交工作,大力提倡并贯彻“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的民间外交方针,亲自做了许多工作。今天,在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学一些,要立志民间外交事业,为这一事业做出新贡献。齐会长还强调,我们的事业要代代传下去,优良传统和作风也要代代传下去,把我们的民间外交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的重要特色就是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的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时,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几乎同步开始运行。中日建交的历史进程中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中美建交前的“兵乓外交”,都是民间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国的整体外交有过界定,即“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记入史册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民告官,这个在封建时代被视为“自找罪受”的“叛逆”举动,在今天的法治社会中早已司空见惯。但是,当政府成为被告时,庭审中却常常是只见“民”不见“官”。如何破解“告官不见官”的难题?浙江省一些地方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7.
农地征用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处理农地征用的利益分配关系上陷入了“两难”选择的境地:经济发展需要以较低的成本征用土地;保护耕地、维护农民的权益又要求按照市场价格征地。“两难”选择的实质是由谁来承担发展成本的问题。当前,解决“两难”选择应把保护农民利益、维护长远利益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8.
李宗桂 《人民论坛》2012,(30):18-19
由于我们整个社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官本位的泥沼,泥沼上空迷雾阵阵,所以出现了一切向官看,以官员的是非为是非、以官场的标准为标准的种种乱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官本位问题就一直扰攘不已,朝野上下颇为关注,如今更烈。什么是官本位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其实,直白地说,所谓"官本位",就是整个社会以官场、官员阶层为根本的价值定位,官方所好官员所好,便是社会所好民间所好。个  相似文献   

9.
陈建芬 《小康》2006,(9):19-21
民间与官方治安评价不一《小康》平安指数调查“社会治安”项,民间感受与官方数据有较大差别。“您对当前社会治安满意吗?”听到这个问题,北京大兴区的周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满意,去年底小区9户人家被盗,我家损失了8000多元。从报案到现在也没什么说法。”2006年8月8日上午,  相似文献   

10.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08,(15):33-35
汶川大地震后,众多民间公益慈善组织迅速走向前台,拾遗补缺,成为政府赈灾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民间公益慈善事业的兴起,使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的传统公益慈善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NGO(非政府组织)和非公募基金组织在通过自己的渠道发动力量募集抗震救灾款“被迫”捐赠到官方慈善机构后,不愿只充当募捐者的角色,他们希望“有独立的参与和专业的介入”。然而,官方慈善机构“孩子过继出去了,就不能天天跑过去教育孩子”的观点依旧。“这次大地震后排山倒海般的善心和善款表明,中国国民现在既有举善之心也有举善之力,是对民间公益慈善大开方便之门的时候了。”一位基金会的负责人说。  相似文献   

11.
一场关于改革的“反思”论争去年以来在中国民间自发产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媒体将它称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论争”。一些经济界、理论界重量级人物先后程度不同地卷入其中,围绕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批“非主流”学者、公共知识分子包括网民与官方身份的“主流”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反思改革”所涉及的深度、广度以及论争的激烈程度为近年所罕见。“非主流”阵营强烈质疑部分改革已被利益集团“扭曲”,有必要“反思改革”;“主流”阵营则强调不能“否定改革”,争论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2.
贵刊第9期《故事中的人和事》7篇报道中一个个故事亲切动人,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普通民众之间的友好交往与日俱增。中国有一句古活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句话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中所引用,充分说明了不同国家民众间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同于政府间的外交官方和正式,民间交往常常可以达到更加直接的沟通。早期,周恩来总理在长期从事和领导中日外交的实践活动中也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以宫带民”等具有民间外交特色的方针,开创了新型的外交范式,为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取得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某地一官因受贿锒铛入狱,对称他为“贪官”,直觉得“冤”得慌。他说:“我还算不上是贪官。人家送钱给我,我本来是不要的。我要人家带回去,人家不带。我总不能不讲人情,驳人家的面子呀!”一番道白,人们不得不“由衷”地慨叹:原来贪官也“做人难”,有一本“难”经啦!  相似文献   

14.
最近,河北某县出了一件怪事,财政局大楼上出现一面“照妖镜”,成了该县一景。原来,该局前任领导班子中先后有两名官员“犯事”进了监狱,现任领导为保平安无事,请来风水先生“勘查破解”。风水先生说,问题就出在对面县农行的那座高楼上,人家是七层楼,你是四层楼,财政局的“灵气”都让人家给压住了。这位“高人”给出了破解的方法,摆一面“照妖镜”,让它面朝农行的高楼,把邪气反射回去,再放一个石狮,威镇威镇。于是,这两件“宝物”便落户财政局的楼顶之上。无独有偶,山西某县县委大院,前些时挖出一批“升官符”,也很让人开…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11,(12):86-87
他们的职业是工人,身份却是农民;他们没有土地,在城市却享受不到市民的待遇;他们徘徊在城市的门口,成为对中国推进城市化构成巨大挑战的“半城市化”人口。专家表示,“半城市化现象是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学如  陈勇 《求索》2011,(9):244-247
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长期的对日外交实践中,他提出了“两个区分”、“关键是要和平共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等指导思想。中日关系遭岸信介破坏后,为修复民间外交并推进向官方外交过渡,他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恢复邦交后,他又及时提出“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官民并举、以官带民”等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提出及实践,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民作主”只能是依法作主□杨英明任署节在封建社会里,官和民有着悬殊的社会地位。那时的官,总体上说是高居人上谋私之官,那时的民是享受不到丝毫民主之民,对“为民作主”的期望值极大。人们都知道,封建社会虽说也有“王法”,但是平民百姓享受不到王法赋予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一位年轻的民革党员向我谈了她参加几次组织活动后的感想。她说有的同志在组织活动中常常于一己之事发牢骚,而要真正谈问题时,却难以触及现在社会的真正弊端,说明目前有许多成员对自己的职责不是太在意,不太关注作为具有“参政议政”职责的民  相似文献   

19.
中日邦交正常化有三大特点:其一,有别于直接通过政府谈判之一般路径,而是沿着“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方谈判”这一渐进积累的“国民外交”路线最终得以实现;其二,有别于邦交恢复之国际惯例,当年的被侵略国、战胜国中国积极主动,而侵略国、战败国日本则处于被动地位;其三,两国恢复邦交,需事先征得第三国即美国的同意。  相似文献   

20.
所谓“用夏变夷”,就是用华夏儒家的“礼乐教化”去同化周围不开化的“夷狄”,这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当“用夏变夷”观念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日益相结合时,华夏文化的发展便受到阻碍。尤其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由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固守“用夏变夷”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历史事实表明,我们只有克服文化本位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的错误倾向,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