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天一年谱     
邓天一(1886~1930年),又称邓天乙,字峻德,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邓家村人,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同盟会员。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孙中山先生的代侍从副官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山东省议会议员,并被授予中将军衔。为缔造共和及护国、护法斗争做出了贡献。今录《邓天一年谱》,以飨读者。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4月9日,邓天一出生于山东青州府乐安县(今广饶  相似文献   

2.
元曲与唐诗、宋词齐名,《全唐诗》、《全宋词》早已问世,而元曲数百年来却无自己的“大全”,海内外几代元曲学者们,无不为之愧憾.为此,在大陆著名元曲研究专家张月中教授的主持下,海内外近百名学者齐心协力,精诚合作,经过4年多的努力,一部800余万字的巨著——《全元曲》终于诞生.在这部巨著的编纂过程中,除了海内外学者们的大力协助外,张月中教授在其中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高产学者张月中教授,1937年11月19 日出生于河北省威县潘家店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张文藩是清末秀才、经史学家,有默诵《史记》之能.张月中受其祖父的熏陶,加之天资聪颖敏捷,10岁时即通学了《四书》、《五经》等书;1963年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  相似文献   

3.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哈姆莱特》看《夜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宴》是继《英雄》和《无极》之后,中国著名导演进军世界电影市场和进入世界美学赛道的另一张“出师表”,然而,对于经典的克隆和改编又一次遭遇“滑铁卢”。《哈姆莱特》的美学贡献何在?同为复仇题材,《哈姆莱特》与《夜宴》为什么一个成为经典,另一个却遭遇“滑铁卢”?隐藏于影片奢华制作背后的美学眼光与美学感觉,是比声色影像本身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素艳主编《现代市场营销》(26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年7月出版张 伟副主编 《计算机新技术应用与发展》(20万)辽海出版社2001年 11月出版吴高飞副主编《市场营销学》(33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于晓静,田晓玉参编《党史知识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简明读本》大连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于晓静参编《党史党建专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夏洪艳参编《三职演讲词》九州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刘立宏参编《企业战略管理》辽海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王鼎恩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  相似文献   

5.
杨福泉 《今日民族》2021,(12):49-52
由范建华教授主编的六卷本"云南文化史丛书"出版了.这套丛书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重点文化工程,由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撰写,自史前时期至近现代,从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层面构筑起较为完整和全面的云南文化史.丛书包括《云南史前文化史》《古滇文化史》《爨文化史》《南诏大理文化史》《元明清云南文化史》《近代云南文化史》,是云南学术研究取得的又一个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你的家乡在山的这一边,我的家乡在山的那一边;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轻轻地唱出我们的歌声;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永远是一家人……” 7月28日,在“锦绣江南厅’海峡两岸师生夏令营活动联欢晚会上,海峡两岸师生深情合唱的《我们是一家人》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在即将离开江苏的晚上,师生们心中掠过的是在江南的一天一天:  相似文献   

7.
未识张继山,先识张继山的牛。 1996年,北京深秋,落叶纷飞。中国美术馆里,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年轻的张继山儿时的梦想实现了:他的《九十七牛图》、《百年梦--迈向一九九七》等50幅以牛为主题的国画隆重展出,好评如潮。有人粗略地估算着,50幅画卷大约画有千头牛吧。打量着张继山那张还略显幼稚的脸,人们似乎不相信这一群群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牛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8.
我想先说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关于书中的大观园的原型究竟指哪里,虽然从我个人角色看来无关紧要,但还是要提一提.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于书中描绘的大观园究竟以哪里为原型,注家蜂起.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二月河,因为写过500万字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而被海内外读者熟知.最近,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一本新书,名为《二月河说反腐》. 为此,《新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在谈到与官员的交往时,二月河说:"我跟他们讲过当官的四个层次:文天祥和焦裕禄是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为光宗耀祖的官员;第三个层次是爱惜自己的羽毛,收敛自己的爪牙,清清白白的官员;第四个层次就是以公器谋私利的官员."  相似文献   

10.
龙年到了,又唱起那首熟悉的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鞭炮响了,照例要讲几句祝福的话.在同事亲友的贺年片中,有一张格外引人瞩目.上面是回良玉副总理工工整整的字迹:"小文同志:五福临门.祝愿我们的社会和事业:福泽民生,福源和谐,福自厚德,福惠包容,福兴中华.""五福"源至《书经·洪范》,原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现在推而广之,讲到"福泽民生,福源和谐,福自厚德,福惠包容,福兴中华",颇有创意,值得品味.这个"五福临门",倒真是龙年到来时我们大家最好的祝福和愿景.  相似文献   

11.
不知道是2000年.还是2001年的某一天,我一如既往穿梭在办公室时.一缕陌生而又熟悉的音乐放慢了我的脚步。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刘若英《为爱痴狂》的声音。就在当天下班后,我就去音像店,买了这张CD。 听完那张CD后,感觉刘若英的名字似乎在媒体逐渐熟悉起来。《人间四月天》中的张幼仪,《粉红女郎》中的结婚狂,《似水年华》中的英,《她从海上来》中的张爱玲.都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她的歌《为爱痴狂》,《一辈子的孤单》,至今听来.仍是我珍藏于心的动人旋律。 今天.在我们面前的刘若英.是一个沉静而沉着的女人,浑身散发着一种很怀旧很忧愁的美。  相似文献   

12.
按现行婚姻登记办法,以结婚登记为例.婚姻登记中男女双方须各填写一份《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共2张,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末尾声明人一栏分别由男方、女方签名摁手印);同时提供双方身份证复印件2张、户口簿复印件2张。然后由婚姻登记员填写《结婚登记审查处理表》一份(1张)最后才填制《结婚证书》,并复印证书2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了"1+3+N"数据法律体系框架,我国个人数据保护制度已初具雏形.其中,"1"即一部基本法,《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个人信息保护被《民法典》归为人格权,即人权的一部分;"3"即三部单行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颁布,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N"即若干配套法规制度,各地区、各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数据保护和使用规则.建议在现有个人数据保护法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数据的立法规范,并从监管理念、组织保障、政策扶持等层面完善数字经济发展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杨早 《协商论坛》2016,(4):50-51
阿里欲收购《明报》的传闻大概是2015年底传媒圈最热话题,网友调侃马云是因为爱看金庸小说才萌生此意.在内地读者印象中,提起《明报》首先想到金庸,《明报》为金庸一手创办,他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名作都是在《明报》连载发表,成就了《明报》巨大的发行量,内地读者也多是因为武侠小说才知道《明报》这张报纸.  相似文献   

15.
舒展 《北京观察》2002,(5):52-55
1948年,钱锺书先生的诗艺鉴赏论著《谈艺录》在上海问世,立即引起文艺、学术界的瞩目,次年(1949年)又再版印行.60年代中期,几家出版社相继怂恿钱先生重印此书,终因"藏拙为幸"遭到逊谢.粉碎"四人帮"后,钱先生的宏篇巨著《管锥编》问世,海内外学人无不为之折服.读者又想到了被海外盗版印行、而在大陆绝版三十多年的《谈艺录》,要求重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孔子评价子张“师也辟”的“辟”,过去多被理解成邪辟或巧慧善佞,即使有被视为偏僻的.也是指其偏于博爱容众的一面。实际上“辟”指的是子张的偏异求新、逾越常理的性格表现,《论语》中子张的许多言论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17.
看《北京观察》今年第4期文《记忆中的西安市场》,也引起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18.
《广州日报》曾经在一版头条报道,退休工人王炳在简陋的家里挂着一幅自题的座右铭:"万顷良田,每餐只啖三两米;千间大厦,一宵只睡半张床;贪求何益。人生在世,拼搏机会不常有;几十春秋,为党工作无绝期;鞠躬尽瘁。"就是这个王炳,隐名向困难户捐助人民币一万元,后被组织发现,传为佳话。一个退休老工人,选择一条积极健康的座右铭,并且努力实践它,最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其精神实在可嘉。  相似文献   

19.
近来"文化产业"之名、之实,都闹得很火.但在很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似乎没有"文化产业"词,只有"产业"一词,注释为:1.旧指私有的土地、房屋、工厂等财产;2.只做定语使用,举例为"产业工人"、"产业部门"、"产业革命"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不少词书、成语书、寓言故事书,都收有《新序》“叶公好龙”的故事,据清人《申子》辑本和刘向《新序》卷5《杂事》,这故事前面还有一段:陈国人子张听说鲁哀公好士,便不远千里赶到鲁国,,想干一番事业。但“子张见鲁哀公,七日,哀公不礼焉。”子张这才知道鲁哀公好士是假,怕士是真,于是编了“叶公好龙”的故事,托人转告哀公,随即离开鲁国。很显然,子张所编故事中的“叶公”,乃是影射鲁哀公。意谓哀公所怕的,乃是子张这样的“人龙”。 在我国古代,一些贤人常用龙自喻。子张在他所编故事里,也是以龙自喻的。检索史籍,子张确乎为一时俊杰。子张名叫颛孙师,“子张”是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