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平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女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平等权的视角中剖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本质,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实现平等就业权,而且对全社会女性就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晓红 《法治与社会》2012,(12):34-36
2012年7月11日,山西籍女应届毕业生曹菊以“平等就业权被侵害”为由,将北京市海淀区新巨人培训学校起诉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这是我国自《就业促进法》生效后第一起性别就业歧视案,引起广泛关注。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大学生举着“巨人矮人皆能建丰功,男性女性均可成大业”,在巨人集团门口载歌载舞,声援曹菊。不管此案如何判决。中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将随着此案的判决进入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3.
院校就业歧视,是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院校就业歧视不仅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还给用人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文章针对院校就业歧视问题,对在广西南宁市高校毕业的就业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后分析认为消除院校就业歧视现象,必须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体系,并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消除院校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4.
岁末年初,又到大学生求职季。一名女大学生扮成花木兰模样站在人才市场门前,以此呼吁消除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就业歧视形式繁多,除性别外,还有年龄、学历、身高等。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因此,就业歧视有违法之嫌。但企业和求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种双向自由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有的大学生就业只愿意进国企,算不算所有制歧视?有的大学生找工作只去"北上广",算不算地域歧视?更多大学生只想当白领,不愿当蓝领,算不算职业歧视?似乎歧视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歧视之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就业歧视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中,大学生就业歧视尤为突出。本文试从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入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从思想上、经济利益上以及教育体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着重从完善立法的角度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相关立法作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6.
薛华 《法制与社会》2011,(32):50-51
当前,我国就业平等的观念相当匮乏,现实生活中的就业歧视现象比比皆是: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健康歧视、身高歧视、相貌歧视……民众的生存之道是谋生,而谋生的手段就是就业。关注就业就是关注民生,禁止就业歧视就是维护民众的生存之道。我国建立和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符合我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有关反就业歧视的趋势。本文通过比较和借鉴荷兰、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反就业歧视的经验,分析我国反就业歧视现行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就业歧视行为在我国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强就业歧视立法规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列举了我国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其中有制度性的也有社会性的,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反就业歧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胡海波 《法制与社会》2011,(30):185-185
本文分析就业平等权与就业反歧视并非完全等同,并基于此将就业不平等的原因归为就业歧视和权力的干预两类,最后提出相应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妍 《公民与法治》2013,(16):36-36
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终结各种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开、公正的环境,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歧视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性别歧视、特殊疾病歧视、学历歧视、相貌歧视等方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主要从法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立法建议,主张通过立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干预,将对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平等就业权的保护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劳动权的平等保护及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铁力 《法学杂志》2012,33(3):118-123
目前我国社会就业歧视现象愈演愈烈,劳动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内在包含的就业平等权要求禁止就业歧视,因此禁止就业歧视是劳动权的题中之义。本文将以劳动权的平等保护为出发点,界定就业歧视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论述禁止就业歧视的必要性。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立法存在不足,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完善禁止就业歧视、维护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国内公民社会也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建立以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良性互动为原则,以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领域就业为重点的‘性会型”就业模式,将为解决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进  徐彦甍  何佳  吴昊 《法制与社会》2011,(18):163-163,173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多位代表提及这一社会问题。身体状况歧视作为大学生就业歧视之一,近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为探寻解决身体状况歧视的对策,本文运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课题调研、个案访谈等方式收集材料,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从高校、法律、政府与媒体等角度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就业歧视在我国的就业领域大量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就业歧视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很难通过常规渠道表达出来,转而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进而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是必要且迫在眉睫的。本文主要通过借鉴国外关于反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制,以及对我国就业市场特殊性的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5.
论就业歧视的狭义界定——我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姝 《当代法学》2011,(4):108-115
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只有简单的立法框架,关于认定标准和界定规则等核心问题仍没有解决,受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影响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作法。遵循基本法理并以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出就业歧视的狭义界定标准,不采纳直接歧视与间接歧视的类型划分,并将就业歧视限定在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行为阶段,其法律关系清晰简单而便于操作实施,可以作为推进我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就业歧视社会热点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就业歧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劳动就业市场中,就业歧视现象无处不在,在当前的就业歧视中,可谓名目繁多、花样翻新,有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相貌歧视、健康歧视、身高歧视、学历歧视、婚姻状况歧视、血型歧视、姓名歧视、属相歧视等等。针对当前这些问题,各界群众纷纷建议草案应强化公平就业的原则,通过立法反对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毕业生整容热现象涉及到的外貌就业歧视问题。通过对外貌就业歧视的内涵、危害、反外貌就业歧视国内立法的缺失等探讨,提出了构建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的建议,以期为维护毕业生权益,进一步促进就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探析残疾大学生就业之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北大残疾女博士郭晖求职百次遭拒就业歧视事件入手,介绍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举出相对有竞争力的残疾大学生遭遇的就业尴尬,并分析制约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如何保障残疾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反就业歧视法治建设的重心在于构建行政实施机制。世界各国或地区反就业歧视法行政实施机制纷繁复杂、类型多样,既有基于私人利益的行政调解模式、行政裁决模式,又有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处罚模式、咨询促进模式,还有公私兼顾的行政执法加行政调解或行政裁决模式。我国反就业歧视法行政实施机制应当公私兼顾,采用行政主管机关加内设专业机构模式,通过行政执法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通过行政介入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我国反就业歧视法行政实施机制应加强公私合作,建立公私合作的行政裁决制度,设置行政责任,拓展公共利益的实现途径,公私合作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0.
试论就业歧视及其公法规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竹文君 《河北法学》2004,22(10):77-80
就业歧视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之根源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效益至上价值原则与劳动者平等就业价值理念两者之间的难以趋同,是当今法律面对的一种尴尬。国家对单位用人自主权进行公法意义上的规制是社会本位理念下的现代劳动法发展趋势之所在,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应作为完善劳动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平等就业的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救济措施,以期消除就业歧视、引导和推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