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论坛》2022,(4):F0003-F0003
“产业同链”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湖北省是全国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8个省份之一,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武汉城市圈产业基础雄厚,呈现出“总部在汉,配套外溢”的发展新趋势。通过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合作与错位协同发展,合力打造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
基于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均衡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认为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的均衡发展,需要东、中、西三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形成"三核联动"的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引力强度差,拉近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实力。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融合及产业布局一体化,是城市圈联动发展、实现共赢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武汉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武汉市立足自身产业发展实际,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双赢多赢、错位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中介参与、政府推动”的合作思路,推动企业参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合协作,提升了经济辐射与集聚能级,促进了城市圈产业融合和布局一体化。虽然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参与城市圈产业融合的层次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力发展“武汉总部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打造武汉“总部基地”,发展总部经济,是当前加快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整体经济发展,加深武汉城市圈内部区域合作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打造武汉“总部基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错位发展的战略方针,适时规划未来总部基地的主要发展模式。要立足总部基地建设的创新,以特色型总部基地吸引更多企业总部加入。必须明确武汉市总部基地的产业结构定位,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避免在引进知名企业总部过程中,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发生区域间冲突。  相似文献   

5.
区域人才合作、自主创新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部崛起”已成为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地位已经逐步成熟。区域自主创新是一个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主体,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遵循这一分析思路,指出加强武汉市城市圈区域人才合作,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人才强势区域和人才富集高地,以此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进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实现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部经济”或“首脑经济”作为一种带有总部性质的各类公司、机构的高端要素集聚现象,已在中国部分中心城市迅速发展,开始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本文就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总部经济与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与发挥区域优势、总部经济与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对总部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当前,长三角正处在从资源/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区域转变的过程中。要顺利渡过这一刚刚开始的转型期,长三角地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处理好七大关系,推进七大转变。第一,要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发展模式向全球本土化转变。以上海为中心,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支配能力的世界级城市圈,既是我国在全球竞争中争取主动权的客观需要,又是长三角发展的必然。国际经验表明,世界城市圈的发展必须善用本土条件和优势、特别是其中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产业条件和市场竞争条件,这是世界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8.
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体系,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优化结构。这种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是顺应产业分工发展新趋势,重点推进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加快城市圈企业总部向武汉中心区集中、生产基地向周边扩散的双向转移,并明确城市圈各个城市发展定位,引导人口在城市圈合理流动,最终形成城市职能体系与产业组织体系、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三者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此,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深化体制改革,构建起城市圈各个城市间产业分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微观层面则需要企业加快组织转型与创新,形成城市圈内新型的产业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9.
2007年12月8日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构筑和谐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矛盾,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构筑和谐武汉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发展对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发展优势.武汉城市圈各地区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雷同、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与“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应通过调整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措施,促进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保证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产生多重效应。产业集群发展是增强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促进城市圈形成的动力所在,决定着城市圈的区域经济地位和功能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人才开发与产业变化密不可分,产业与人才是互促互动的关系,产业变化决定人才变化,人才变化促进产业变化。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本文探讨了影响区域产业变化的因素和影响区域人才开发的规律性,提出了区域产业变化与区域人才开发的跟进模式、联动模式和先导模式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密集地区。长三角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先行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综合经济实力、三大需求、经济外向度、三次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所有制结构五个方面,对这两大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的同时,根据时代的特征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开拓一条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即:以人为本、"两型"优先、区域互补、统筹协调。实现这一模式,需要在武汉城市圈内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一体化水平,从而构建新型城市圈体系;需要选择合宜的新型城市化动力机制;以及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新型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城市圈的经济竞争力。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大批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但总体而言圈内产业集聚规模偏小,尤其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必须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目标出发,在做大产业集群的同时,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圈内空间布局,突出城市圈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推进“1 8”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从世界范围内城市圈发展的规律和经验表明,城市圈的实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关键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链架构,以实现圈内资源最优配置为目的。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把武汉城市圈培育成带动湖北更快更好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点,税收手段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的基本概况及其趋势展望一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有了新的起色,工作推进机制不断…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区域合理分工是实行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延伸优势产业链,加快产业的集聚与联合,建设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是推进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总部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容  陈树桢 《求索》2010,(2):32-34
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效应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更加速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发展总部经济不仅可以增强重庆的国际竞争力,更能带动西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重庆总部经济的比较优势、效应、现状等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依赖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上有必要、也有可能选择走低碳生态发展之路。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应该从经济发展、能源利用、城市建设、社会消费、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屏障是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面对"活力不足、机制不畅、保障不强"等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障碍,应善于利用"错位竞争、点面联动、创新保障",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