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前进》2021,(2)
正昙曜,北魏名僧,姓氏、家世、生卒年月均不详,以复兴佛教而著名。当时北魏太武帝下令废佛,致使佛教事业凋敝不堪。废佛令七年之后,主事者崔浩、寇谦之及太武帝相继离世,佛教复兴事业始现生机。昙曜积极致力于复兴佛教事业,在各种复佛事业中,昙曜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可谓当世之冠,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灿烂的奇葩。由他所确立的"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制度,改善了当时一大批受凌辱者的经济生活,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天竺僧人与南诏土著白族的婚配融合段炳昌南诏时期,不少天竺(印度)僧人进入大理白族地区,传播佛教,参与南诏的文化和经济活动,为白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天竺僧人中,有的还和土著白族婚配生子,繁衍后代,融合到了白族之中。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万历...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残疾名人中,立志成才、奋发进取、创立显赫业绩而流芳青史者,大有人在,释道佛门中也有杰出人物。我国北魏时的慧可,即是典型的一位。北魏李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南天竺国王子释迦牟尼的弟子摩诃迦什之第28代佛徒菩提达摩(本名刹帝利·达摩,简称达摩),从南京渡江来洛阳,然后到嵩山少林寺。达摩在少林寺西北二里许的初祖庵(又名"面壁庵"、"北庵")面壁静修打坐,长达9年。这一年冬天,一位年约40岁的僧人前来投师,达摩对他不予理睬。这位僧人前来投师,达摩对他不予理睬。这位僧人就在庵外从白天到夜晚,又从夜晚到天明一直站了几天几夜。天下大雪,埋过了他的双膝,也一动不动。这时达摩转过头来对他说:"禅法实难修炼,一般人怕无成就。"这位僧人听了以后,马上拔出利刀将自己的左臂砍断,上奉达摩,以示自已求佛的虔诚和决心。达  相似文献   

4.
正北魏王朝对敦煌的直接统治,为敦煌地区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许多信奉佛教的高官到敦煌任职并开凿大型佛窟,给当地各阶层的民众做了榜样,礼佛凿窟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会时尚。在东方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儒家学说的推展,文化艺术打破官府垄断,由学在官府扩散到民间,同时由于本土宗教的缺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和僧人在元代政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同西藏发生正式联系是在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汗在位时期 (12 2 9— 12 4 1年 ) ,第一个和西藏发生政治联系的西路军统帅、蒙古皇子阔端。在阔端眼中 ,若要很好地经营这些藏区 ,就必须因势利导 ,以佛治佛 ,即“以蕃治蕃”方为上策 ,从而利用了藏传佛教或藏传佛教僧人全权代表 ,通过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等宗教领袖确立了对吐蕃的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6.
佛教不但由印度传入中国,而且随着历史上我国僧人的出国弘法巡礼,以及后来华侨的赴海外谋生,又把我国的佛教信仰,传到日本及南洋一些国家。于是佛教便作为日本和南洋一些国家华侨、华人的传统信仰,成为早期华侨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本文拟就日本华侨、华人的佛教信仰与中日文化交流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拳術又有許多種類和流派,其中‘少林拳’是歷史悠久、影響深廣的一種。它因起源於少林寺而得名。這座古老的佛教廟宇位於中國‘五岳’之一的嵩山中。從河南省會鄭州向西南驅車八十公里,在少室山北麓即可見到山林繁茂的‘少林’寺院:紅牆碧瓦,殿宇巍峨。山門前古柏環繞,顯得清幽寧靜。少林寺建於公元四九五年的北魏時期。始因印度僧人跋陀到此,北魏孝文帝為其建寺。以後又有僧人達摩在此弘法,這裏遂成  相似文献   

8.
《前进》2019,(1)
正北魏孝文帝(467—499年),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在十六国时期出现的汉化趋势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孝文帝在吏制、土地制度、地方政权建设和文化习俗等领域进行了改革,缓和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清除了北魏社会前进的障碍,为巩固和加强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促进了北魏  相似文献   

9.
基于明初的社会现状和佛教生存状态,明代著名学者程敏政在《对佛问》中集中展现了其对佛教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认识,深入剖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功用以及佛儒关系,厘清了时人对佛教的模糊认识。程敏政以旁观者的角度,实事求是地阐发了其对佛教的看法,行文之中处处散发着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职业和尚     
云溪子 《小康》2012,(8):110-111
职业和尚有两类。一类根本没有出家、不是僧人。另一类的确是出家的僧人,但他们已经不是献身佛教,青灯黄卷,求得人生解脱;而是借一身僧衣,挣钱敛财,或企致富,或企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大概与学习的专业有关,吾虽并不信仰佛教,但对佛学颇有兴趣。闲暇时,翻翻有关的书籍。旅游时,逛逛名寺古刹,与僧人聊聊。佛学博大精深,吾还没摸着门儿。但是,常识倒也了解一些。一个时期以来,所见所闻的一些事情,与吾了解的佛教常识根本对不上号,使人大惑不解。  相似文献   

11.
法号与道号     
宗教是人类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自生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和道教。凡脱离“尘世”,出家为僧尼、道士者,便不再称原来的俗名,而由师父另起名字,佛教谓之法名,道教则称道号。 取法名有几种情况:一是佛教徒受戒时由授戒师所取,亦称“戒名”;二是信教者剃发为僧时由师父所取,这是最常见的;三是僧人出师时由师父所取,如藏族僧人学完所学科目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造像手印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尊佛有不同的造像手印形式,造像手印不仅是受到当时审美的影响,关乎到佛像的整体美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佛法佛理或者说是佛本身,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和佛教精神理念是同一的,这关乎到造像者对佛法本身的领会。  相似文献   

13.
千载名刹:风穴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载名刹———风穴寺 ,坐落在嵩山少室南麓 ,北靠玉皇 ,南眺汝州 ,东依龙山 ,西偎黄鹿 ,群山逶迤环抱 ,林木葳蕤掩映 ,溪水四时潺潺 ,是一处历史悠久 ,文物荟萃 ,享誉神州的佛教圣地。风穴寺始建于北魏 ,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创建时满山野花芳香浓郁 ,沁人心脾 ,加上佛教故事中说天上有“香积佛”居住于寺内 ,故始建寺院名曰“香积寺”。清代州官吴若所题“古香积寺”石碑 ,至今仍屹立路旁。隋末 ,社会动乱 ,佛教一度衰败 ,该寺僧侣四散而去 ,建筑物也所剩无几。至唐开元年间 (公元713———741年) ,社会相对安定 ,许多善…  相似文献   

14.
试论佛教的“出世观”、“入世观”及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包承云佛教在我国近两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与我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相渗透、相融会,因而佛教观念对我国较多民族有深刻的影响.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十三世纪时,藏传佛教的红教...  相似文献   

15.
晚唐苦吟诗人的诗心禅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可谓登峰造极,而其受宗教的影响,给今人留下了不少飘逸,空灵的佳作。晚唐宗教的发展,致使佛教、道教此起彼伏,时衰时兴。文宗深痛儒学衰微,尝试有所振兴,然而积重难返,又为宦官所制,只能怅恨而已。武宗兴道灭佛,曾给予佛教以惨重打击,但他又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最终服食丹药,中毒而亡。宣宗即位后,务反会昌之政,佛教重兴,其势力反比以往更炽。随后的懿、僖二人更是佞佛成癖,因而,在整个晚唐社会的思想领域内,佛教始终占统治地位。自贞元之后,佛教禅宗特别兴盛。禅宗南宗自慧能以后迅速发展,逐渐压倒一切宗派,取得正宗地…  相似文献   

16.
知识纵横     
知识窗佛教的三大系甚罗佛教按其流传情R和书二经典所使用的连又,分方各八一日语系的佛教,即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大巳天;语系佛也语系了又分为各八教派。汉语系佛教,三要包。Zdi国的汉族地区、日本、皂鲜、越中多国。佛教徒所民经文都是汉文的。过查一形称为大...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朝皇帝宣传佛教明清两朝虽是中国佛教衰落的时期,但由于佛教的某些精神,适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所以这两朝的统治阶级仍然狂热地宣传、利用宗教。明清两朝皇帝都不同程度地信仰佛教。朱元璋青少年时期曾当过和尚,登基伊始,便在南京蒋山召集僧人举办法会,为明朝祈福,  相似文献   

18.
清末儒、佛关系初探——以康有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基亮 《求索》2010,(5):126-128
清末儒、佛关系问题长期被学界所忽视,本文拟以康有为为研究突破口,试图探求清末儒者对于佛教的基本态度。研究发现,康有为始终坚持以儒为主,以佛为辅。但有别于先贤们严儒、佛之辩的教条主义,他认为在坚持以儒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功利主义态度来对待佛教,即当佛教资源有利于儒学时,他可以直接大胆地拿来使用,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当佛教思想有违其价值理念时,可以毫不留情地大肆贬低。检视清末诸派,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9.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颁布了《县组织法,》于是在农村发起了一场所谓的"地方自治"运动,随后改为推行保甲制度,实行分区设署,在30年代末开始推行新县制。国民党对广大乡村地区实行统治的这些措施,本质上都是官治,是国民党政权向乡村社会的扩张,它在加强对乡村地区控制的同时,却把广大的农村和农民推向更加贫困的深渊,从而将中国的民众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使国民党政权失去了在农村统治的基础,加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亡。  相似文献   

20.
十世班禅的圆寂和十一世班禅的继位,让许多人都知道了活佛转世,但什么是活佛,什么是活佛转世,却并不十分清楚。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独特的传承方式。它把佛教之的灵魂不灭、业力自如的教义和佛。菩萨圆觉解脱、化身降世、普度众生的思想融为一体,得到佛教其他教派的认同。活佛转世,在佛教教理上说,为佛教的三身说所支持。佛教三身说就是指佛有三身,一为投身,投身时隐时现;二为法身,法身从来不显;三为化身,化身随机显现。活佛就是佛的化身。佛教的佛与神不一样,他原先也是世俗之人,就象佛祖释这年尼因不堪世间之苦,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