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云集 《求索》2013,(2):130-13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但艺术哲学在走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诸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即生活之意义蕴藏于日常生活.然而.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繁琐性、平庸性等又可能使得生活之意义被蒙蔽起来。因此,在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的框架下,如何定义及处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则成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能否走向生活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廓清了现当代艺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分析了生活的双重性质,即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的困境与诉求.最后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丙珍 《前沿》2013,(2):110-111
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文化的概念存在了220年;在中国文明史中,审美文化起源于各民族的远古时代,并且与生态理念紧密相关联.当下,美学从抽象走向日常生活、从中心走向边缘、从小区域走向大生态,在批判与继承中建构着当代中国生态审美文化,这不仅是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转向,而且结合与拓展了两者研究的思路与维度.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或生活中所使用的艺术性的、审美性的语言,是充满隐喻特质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审美语境下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文学语言的泛化、日常生活化和图像化的特征。文学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钱钰玫 《传承》2010,(36):142-143
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成为一股热潮,在当前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德国后现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名字出现频率较高,他的《重构美学》因探讨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而在西方受到高度的重视。通过简要地分析韦尔施在其著作《重构美学》中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阐释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及审美泛化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审美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其中之一就是审美转向了日常生活之中、身体之中。本文通过对"审美文化"、"日常生活"、"身体"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对它们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表现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审美借助现代、后现代文化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及其身体,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2012年9月2日至3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来自海内外的80余位学者围绕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困境及解决方案,作为中国"本土性"问题的生活美学,质疑与反思日常生活美学,具体艺术形式中的生活美学元素等议题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美国长岛大学阿诺德.柏林特认为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拒绝传统的思维方式并融入日常生活,美学原理也应该用来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的日常生活叙事思潮是社会思潮从终极理想世界向世俗社会下移和文化话语权转移的审美反映。它具有个人化的写作立场和对日常生活叙事空间进一步恢复的题材取向特征。在文本上,它具有自传性、卑琐性和客观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丙珍 《前沿》2013,(7):149-152
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提出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探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生态观及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全球化视域下,通过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民族精神等研究,学习潜藏在民族生态文化下的生物中心论智慧及日常生活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美学发展研究的热点,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与传统美学不同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一、审美文化新特点审美与生活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传统观念中的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活动,其结果是孤立于人之外的作品。但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却变得五花八门,变得更具娱乐性,更趋生活化、通俗化,精英艺术更多地为流行艺术所代替,从而诱发了录相、广告、时装、选美。MTV、游戏机等形式的出现,艺术走向街头巷尾,成为全新的美学样式。在审美创造的方…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处于本体论上的基础地位,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人类生存的背景已经受了到普遍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理应如此。长期以来,我们在高校的管理育人的工作现实中,忽视了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本源地位,任由大学生群体过着一种去生活化的神圣生活模式,这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种问题的源头所在。实际上大学生学业生涯中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全部展开形式,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成因、根据,原初动力和原始类型。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从源头入手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用管理的手段来挖掘和规范日常生活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会永远存在,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但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相似文献   

12.
李少斐 《前沿》2013,(1):52-55
大众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地生根的宽广坚实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校验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基础场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大众日常生活世界,是一种从实践层面着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让它在大众生活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体现出其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自主性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彻底性品质,为它由理论形态向实际生活世界的回归开辟了广阔前景。要让大众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路径,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里体验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王小娟  高九江 《传承》2010,(3):96-97
过渡性日常生活是我们现在所处阶段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它有着过渡性、二重性、复杂性以及现代性的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研究分析过渡性日常生活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发展和谐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应龙 《求索》2005,(9):97-100
如果说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追究世界的本源问题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实践存在论从人的世界的三维文化视野来理解人的世界存在,它的目的是现实地筹划和创建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存在论所理解的美学是文化美学。文化美学可以分为相互包含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微观美学,或称哲学美学,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概念,其终极关怀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种就是本文提出的宏观美学,或称文化美学意义的审美阐释学。它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概念,具有鲜明的宏观价值指向和文化建设功能,其终极关怀是人的世界不可逆的持续发展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就是:在实践存在论的基础上,由微观美学转向宏观美学,由现有的认识论美学和体验论美学转向文化美学。在我们看来,“转向”正面地建设性地为美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是当代人的世界存在及其人的生存需要和实践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过渡性日常生活是我们现在所处阶段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它有着过渡性、二重性、复杂性以及现代性的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研究分析过渡性日常生活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发展和谐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4,30(1):82-87
人类审美个性与其普遍性文化功能是德国古典美学两主题 ,其间存在的逻辑矛盾与历史张力以及其审美个性研究的不够深入 ,都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以宗教为参照 ,可以深化审美个性研究 ,则审美是人类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感性是物质感性、具体感性和即时感性 ,这些决定了审美乃人类精神生活起点、大众文化之典型代表。审美是最世俗的人类精神活动 ,美学则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 ,这当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确当起点。在拓展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 ,审美较科学、宗教、哲学均远为逊色。  相似文献   

17.
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继承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这一普通、平凡而又处于基础地位的生存领域做了开创性的探索。该理论在强调日常生活本体论地位的前提下,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异化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通过日常生活革命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不仅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思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立足现实,揭露了社会之所以不和谐的日常生活根源,强调了日常生活革命对批判地改造世界、争取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意义,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邢丹 《重庆行政》2015,(1):47-48
行政美学是研究行政实践活动中的美和审美的学说。行政美学的性质和特点,使得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行政美学的价值以人与行政实践的审美关系作为基础,在人对行政实践的审美过程中形成,它通过使人获得愉悦的精神,追求行政价值美的实现,并最终通过审美目标的实现达成行政的和谐与升华。研究行政美学的价值,对于促进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探索行政之真,追求行政之善,塑造行政之美,促进行政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日常生活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助于克服重物轻人、重非日常生活轻日常生活等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的探讨重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协调机制、传统文化作用于两个领域的方式等,其深层次目标在于推动理论逻辑转化为群众的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中,"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的现象既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又有其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审美回归"还原了感性的应有地位,促成了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渗透,在某种意义上为理解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时下的"审美回归"停留于感官享乐的浅表层次,缺少了精神超越的维度,结果往往使人们缺乏对政治权利、社会改革等更为宏大的目标的热情,导致当代人使命意识的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