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现代传媒诱惑改变"美在我心中"的传统文化审美活动为"美被我消费",并以创新生活意义和增进幸福为名催发个人享受,为吸引受众拆卸传统文化审美意蕴,美被碎片化。现代传媒诱惑促成的消费文化行为耗散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审美价值,既要保障传媒产业的利益诉求,又要摆脱文化危机是当前传媒诱惑的审美焦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极为重视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美、生活丑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和审美把握,以此作为进入艺术审美创造的必要准备和坚实根基。但是,相比之下,他更重视对艺术美的追求,主张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头脑"的审美创造能力,使生活美、生活丑经过艺术发现、发明和创造,升华或转化为艺术美。毛泽东认为,生活美和艺术美两者都是美,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前者而追求后者,原因就在于艺术美源于生活美而又高于生活美。这里所说的"高",自然不是从生活美与艺术美所蕴含的  相似文献   

3.
消除了"四风"之垢,内心得到了净化就志向高远,审美心理结构就会得到优化。要根据特定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现实美的创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现实美的自由自觉的生产者和享有者。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密切关注我们伟大时代社会审美文化新趋势、新动向,积极拓展社会审美领域,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景。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审美素质,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生活过程,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更远离物质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审美素质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素质更高、更综合的文明进步的标志。1.审美文化教育的作用。首先,审美文化教育是价值取向建构的前提。现代科学技术极其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使得社会运作的机制趋于程序化、精确化、自动化,使得社会产品趋于标准化、格式化、通用化,这无疑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困惑。技术作为人的工…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对美的历史性理解,一是指美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二是指历史是美的发生基础和氛围;三是指美之为美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代表了两种典型形态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生活感觉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文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两种形态的审美人类学都批判了美与日常生活的疏离。审美人类学的历史视野和批判精神赋予了其整体性美学和反思性美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杜朝辉 《前沿》2010,(4):169-171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审美文化、封建社会病态审美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身体审美文化仍表现有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忽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取向、改变传统审美意识对于重塑现代女性社会形象、发挥女性自身潜能、实现身体审美的性别平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黄亭山 《传承》2010,(3):148-149
体育运动中蕴涵着无限的美,如: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和协调美,它们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可谓魅力无限。体育课是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大胆地表现和创造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长江 《长白学刊》2007,(4):138-141
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维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公民文化重构的文化政治学思维,即国家的公共政策与公民文化凸显出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其中,"幸福"与"公平"尤为重要;农民文化提升的文化人类学思维,印通过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为农民创造幸福生活,提供文化资本;生活环境艺术化的文化生态学思维,即通过引导农民从审美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创造生活,使村容村貌艺术化,农民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9.
体育运动中蕴涵着无限的美,如: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和协调美,它们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可谓魅力无限.体育课是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大胆地表现和创造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汪榕 《思想战线》2012,38(5):135-136
傣族手工织锦受到傣族传统纺织技术知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积淀、宗教信仰习俗和社会文化交流情况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不仅经由静态的织锦产品体现,也存在于动态的织锦生产过程当中。直到现在,从纯粹审美角度考量的傣族手工织锦产品,尚未在一般意义上获得绝对的经典地位,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尚未与它的产生所依赖的人群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对傣族手工织锦的考察有助于从美学理论层面"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①因为其正是这样一种处于"经验"之中的艺术,其审美特征从极其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地方性、小传统族群社会中民族民间工艺在"美的生成"、"工艺之美"、"审美体验"以及"美的内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中,"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的现象既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又有其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审美回归"还原了感性的应有地位,促成了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渗透,在某种意义上为理解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时下的"审美回归"停留于感官享乐的浅表层次,缺少了精神超越的维度,结果往往使人们缺乏对政治权利、社会改革等更为宏大的目标的热情,导致当代人使命意识的弱化。  相似文献   

12.
姚伟钧 《人民论坛》2023,(7):110-112
饮食是人类基本的生活需要,由此产生的生活美学,是考察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源泉。自古以来,中国先民不仅创造了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更涵养了底蕴深厚的美食文化,其中蕴含的生活美学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无论是美食命名、食材选择,还是烹调方法、饮食礼制等方面,古代饮食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其中诸多审美观念及其实践对现代饮食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7,23(2):31-34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云集 《求索》2013,(2):130-13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但艺术哲学在走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诸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即生活之意义蕴藏于日常生活.然而.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繁琐性、平庸性等又可能使得生活之意义被蒙蔽起来。因此,在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的框架下,如何定义及处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则成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能否走向生活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廓清了现当代艺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分析了生活的双重性质,即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的困境与诉求.最后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千百年来,杂技作为一门传统的"身体"艺术,在"高、难、惊、险、奇、谐"的动作之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技近乎道"的审美特征与哲学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杂技在保持"技"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对"道"的思考和开掘。中国哲学升华了杂技的思想主题,增强了文化底蕴,提升了境界层次,促进了传统杂技由"外在表达"向"内外兼备"的转变,成为推动现代杂技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杂技中体现出的朴素辩证唯物思维。古老而朴素的"唯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全部文化创造活动的漫长过程及其创造产品的复杂形态中,审美价值始终是人们矢志追求的目标和极力予以表现的内容.对青年来说,美,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因而在青年文化系统中,审美文化成为其中最直观、最活跃,最富于生命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审美活动,包含美的创造和美的鉴赏两方面。而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又是审美意识中主、客体的“双向”交流。本文试就布依戏、侗戏这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艺术审美的奥秘,进行探究。 地处西南边陲,与湘、鄂、滇、桂等省毗邻接壤的贵州布依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布依戏、侗戏,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和风格独异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审美参照。  相似文献   

18.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金融化现象"成为世界经济图景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金融体系打破人们过去的生存时空坐标,隐性地侵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它使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趋向物欲化和价值通约化的心理坐标。金融工具成为现代社会财富增殖的核心程式,金融资本反转为现代人实现欲望的具体化的定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日益被金融权力座架。这一过程的实现源于:金融资本逻辑对现实世界的统驭、金融幻象对人类"积累欲"的迎合以及资本金融化激活金融权力在生活世界中的对象化。生活世界金融化导致个体生命的内在精神朝着高度理性化、高度世俗化和高度价值通约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伦理价值呈现金融化的图景,金融理性在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中"身体化"了,金融理性应当关照价值理性,两者整合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应然之路。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