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从《万叶集》时期起到江户时代为止一直是极大的,但进入近代,随着西欧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国文学的影响力逐渐衰微。这其中的许多原因,暂且不提。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近代诗也同样出现了西欧化现象。但中国文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可是随着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聚集了儒、道、禅三家之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讲求的直觉、顿悟、自由、意境、审美,促使人们透过繁复纷纭的世界来反思自我,体悟生命,进入个体生命的诗意审美阶段,同时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禅宗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并且让园林成为精神文化和物质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3.
徐慧珍 《理论月刊》2001,(12):25-26
二十世纪汉语文学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艰难历程紧密交融在一起。许多优秀作家通过文学去展示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展示中国人民寻求精神家园、渴望生命超越的精神历程。九十年代在后现代语境中却呈现的是世纪末人生的狂欢化本质,文学缺乏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二十一世纪文学应坚持文学的批判性品格,彰见人文价值精神,为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人的审美超越提供一种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审美、实践是我们理解文学问题的三个基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文学现象,文学的审美实践特性才能确证文学自身的存在.意识形态构成文学审美实践的阈限,同时,意识形态是文学审美实践需要批判、否定、超越的对象.总体上,王元骧所理解的文学审美实践特性从属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则认为,需要彰显文学审美实践批判、否定、超越意识形态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杨虹 《求索》2008,(12):172-175
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社会的商业化进程迅猛推进并催生出文学新的审美趣味。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当代商业文学因其与市场的天然联系、与都市大众审美趣味的自然吻合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多姿多彩地妆点了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相似文献   

6.
杨金砖 《求索》2007,(1):178-180
自虞舜而降,潇湘大地虽曾涌现过像黄盖、周不疑、蒋琬、刘邕、刘敏、史青等一些历史人物,也曾有蔡邕这样的流寓名臣题咏留刻,但是在元结之前,潇湘文学还是一块荆棘丛生的荒芜地。元结从广德元年被任命为道州刺史,到大历七年离开永州病逝京城,元结在潇湘这块土地上创作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对潇湘文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掘与培植。元结对潇湘文学的开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民之道”的儒子风骨传承着舜帝的仁政大义,二是高洁简古的文学思想铸就了潇湘的人文精神,三是对潇湘山水的游历与吟咏开掘了潇湘文学的崭新意蕴。  相似文献   

7.
张谷 《前沿》2011,(16):48-51,134
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古代和中世文化中的长期积淀,至近世达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影响,渗透到这一时期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之中。三浦梅园是日本近世为数不多的取得较高成就并建立了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创造,而道家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其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观分别接受和吸收了道家“玄”“气”之学、“齐是非”之说和道家道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谭文旗 《求索》2013,(6):115-1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当前世界思想文化多元趋势不断强化,要重建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话语,就必须明晰“道”之要义。本文试图在阐明“道”的传统哲学要义基础上,回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路径.以此恰切把握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历史源流.进而克服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失语症,建立一套属于自身而非西方“拿来”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思想和精神品格;促成中国文类秩序由古典向现代的整体转换;促进文学整体审美范型和表达方式的现代转型。同时,伴随白话文运动所引发的语言改革,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也完成了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正> 先秦道家以“道”为美的最高范畴,以对“道”的观照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们对“道”的审美观照的论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心理思想。特别是对审美愉悦的超功利性和审美心态的专注性的描述,在当时尤为突出,对我国古代的审美心理思想和文艺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先秦道家以老聃、庄周为代表、其思想言行主要记载于《老子》、《庄子》两书中。本文即试图以此两书为主,从审美感知、审美态度和审美创造等三个方面,对先秦道家审美心理思想的大致轮廓,作一  相似文献   

11.
1963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创作了短篇小说《斯巴达教育》。该作品从大江个人的不幸体验出发,巧妙地表现了日本神道教的排他性与暴力特性。该作品预示了大江文学中后期的重要主题——个体自由与日本国家信仰(或意识形态)之间对抗与冲突的来临。充分理解该作品对日本近代国家宗教——神道教暴力特性的隐喻,有助于深入把握大江文学中后期多部重要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邓立勋 《湖湘论坛》2003,16(6):86-88
从魏晋南北朝起 ,中国文人无不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只是各自的因缘导致程度不同而已。而苏轼则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人物 ,在他的思想中 ,儒、释、道三家无疑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谈到传统文化对苏轼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儒、释、道三家皆有。从苏轼的家世来说 ,苏轼之父苏洵 ,虽始终未得功名 ,但却以儒业终身。他为人正直 ,学识宏通 ,对苏轼兄弟影响很大。苏轼之母程氏 ,虔诚奉佛 ,但又颇有儒家节义。来自家庭的早期教育对以后苏轼思想性格之形成无疑是起了定势作用的。概言之 ,苏轼早年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和所立下的济世救民之志 ,决…  相似文献   

13.
彭公亮 《理论月刊》2001,(11):25-27
20世纪90年代文学形象画廊中缺乏鲜活的典型形象.后现代语境中,作家的文学观念、写作策略、写作姿态以及文学边缘化等等是造成典型形象缺乏的根本原因.这种缺失造成文学的理想性、批判性、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缺失.21世纪中国文学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弘扬民族文学精神,塑造典型形象才能使文学真正具有真实的现实感、现代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丽君 《求索》2013,(8):143-145
旅游文学是一种历时性存在,有广义狭义之分。在古代没有现代性意义上的旅游文学.而只有一般意义上的旅行文学。现代旅游文学与传统旅行文学在内涵与外延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创作的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者或旅游业界人士,而非迁客骚人,其审美内涵则多是描写旅游客体、记述旅游活动、抒发审美愉悦和人生感悟,其在审美、认识等外,有着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与进步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晟  万振凡 《求索》2013,(5):80-82
尊道贵德是道教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从动态性视角而言.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诠释主要经历了形神论、重玄论、性命论等理论形态的历史嬗变.其具体内涵由历时性教义共同建构。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理论演变凸显了道教关于生命之德的共名与殊称.为道教立教宗旨与生命力所拄,  相似文献   

16.
“心”“道”是中国道教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道教从产生之时就注重对它们的阐述。隋唐时期 ,道教出现向老庄复归的思潮 ,外丹服食屡试不验 ,佛教兴盛 ;宋明时期 ,理学繁荣。这些都为道教理论探讨的转变准备了思想基础 ,也促进了这种转变。作为道教的主要派别 ,自隋唐起 ,天师道徒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顺应三教融合趋势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注意道教哲学理论的提高。本文就此分析了宋以降天师道的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心”“道”思想。  相似文献   

17.
卜凌云 《前沿》2011,(8):173-176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肯定了商品社会中文学活动具有消费特性是其发展的必然。在消费语境中,中国当代的文学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使文学在叙事模式上受到了商业逻辑的渗透,文学审美由严肃、沉重、深度转向了轻松、享乐和表面化。因此,坚持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理想诉求,鼓励与引导文学创作的批判性、拯救性与超越性才能使文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许军娥 《理论月刊》2010,(10):141-143,166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综合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和凝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凝聚着作为审美客体与对象的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勾勒了中国梦幻文学的发展脉络,从生理、心理、宗教和社会思想意识诸方面加以辨析,以图对这类文学现象作出较为切实的价值判定。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不仅习禅,而且慕道。其人生价值观及其文学创作深深地受到了佛教禅宗、道教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从儒家思想出发,圆融佛、道二教思想。本文从黄庭坚坎坷的一生以及创作的大量诗文中探讨黄庭坚所受到道教思想的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