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几年,许多地方利用土地置换搞招商引资,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有些地方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面积"圈地"却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造成土地闲置撂荒的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农民所占人口比重较大,土地问题自古就是我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土地问题,各个时期实行了不同的政策,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但是,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从这两个概念中,很难看出根本性的区别,但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税全面取消,种粮每年还有补助,但在失去青壮劳动力的农村,被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却出现了撂荒。一份来自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对于"空心村"土地撂荒的治理计划已列进了各级政府日程。将失去"照看"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起来规模经营,既唤醒了"沉睡"的土地,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全面铺开的深化农村改革正逐渐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50后"成主要劳动力简阳市石板凳镇莲花村五组,一幢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依据列宁有关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从一开始便以农民运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并试图制定中国革命的土地纲领。虽然1923年5月制定了在中国实行土地革命的基本策略,但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最基本的主张是没收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的土地,而中共将大土地占有者翻译为大地主。由此不仅导致双方所称"地主"名同实异,在土地革命基本要求上更存在分持没收大地主土地、没收地主土地主张的矛盾。中共中央也因此长期在理论分析上混杂以"地主"、"大地主"作为与农民敌对的阶层,在策略制定上却仅针对大地主。  相似文献   

5.
《江淮》2012,(9):11-12
当别人外出务工、抛荒土地的时候,葛浩新却下定决心包地种粮。多年来,他依靠科学技术,谱写了年产粮食超万吨的种粮传奇。"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葛浩的农业发展之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一部分土地出现了抛荒。1998年,葛浩新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承包闲置耕地发展粮食生产。葛浩新把周边100多亩闲置土地整合起来,当年就赚了几万块钱。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葛浩新承包的土地也从起初的100多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农五师八十九团职工凌自臣三心二意做事却赚到大钱。几年来,凌自臣在连队一直承包着80亩棉花地,如今土地成了"香饽饽",他想再多包点地,可是没有土地。他正琢磨着再干点啥,刚好团里在六连建立了蔬菜  相似文献   

7.
《求实》2021,(1):87-98
土地流转现象正普遍发生于当前乡村社会。受劳动能力分化和务工市场发展的影响,青壮年农民率先脱离农业生产,农民家庭农业劳动力出现断层,高龄老人不得不依靠流转的方式完成"土地—养老资源"的转换。而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中老年农民则在农业资本化、涉农政策的负外部性、土地细碎化的多重影响下,被迫逃离收益日渐减少的生产环节。由此,农民开始重新调整生计模式、土地预期和不同类型土地的使用方式,并形成了对稳定地租的强烈依赖。普遍发生的土地流转虽然是农民主体的自发性选择,但却包含着现今农业生产条件下"小农被迫终结"的必然性。因而,需要重新审视现今小农生产的外部环境,并对农业生产领域的相关政策作出适当的修正。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以来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障改革的进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新思维下的中国农村改革尽管在清理"共产风"和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却仍然受困于税费过重、农地使用权频繁变动、农地财产征用中补偿偏低、社保等公共产品缺失而严重影响土地财产性收入等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修宪重新确定保护私有财产的大环境下,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亮点涌现:沉重税费有了根本性解决、农业生产补贴与保护有了新进展、农地征用补偿有了适度提高、农地延长的30年承包权向"长久不变"乃至财产"物权"靠拢、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开始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目前,农民土地财产权益问题仍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未来深化改革,需要:为"一小二私"的"农户经济"创富正名,为农地农户经营者解除精神枷锁;给农地确权并明确政府与农民间清晰而排他的权益边界;加快社会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完成传统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型,夯实农民自主自由创业创富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土地流转视域下的"空心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许多地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社会发展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人力资本空心化,土地抛荒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集体空壳化、科技空心化以及公共服务空心化已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却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契机.因而以充分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为前提的土地流转,为"空心村"的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0.
正"土豪"一词现在是指很土的富豪,而在咱农场则是被人认为虽然种着地但是却有些"小钱"的职工。当然在二师二十九团这样的"土豪"也不少,他们在兵团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奋斗着,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很快乐、很幸福……棉田里面学开车一辆绿色的皮卡车时而前行、时而倒车、时而转弯……走近一瞧才注意到:在平整的地面上,用黑色的煤灰画出了车库的形状、用砖块摆出了进出标志。原来这是职  相似文献   

11.
正借"3155"工程、"三变改革"的东风,民主镇机密村全民动员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产业,然而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对选择什么样却产业却成为了一大难题。经过多次的群众会、院坝会、田埂会等讨论研究,最终决定选择了因地制宜种植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发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全村种植茶叶4000余亩,核桃760亩。目前正在探索雨季种茶新模式,确保种植存活  相似文献   

12.
他,一位退休的副省级高干,以89岁高龄,亲自"护送"农民上访. 他,早已不是"官",却被网民们称为"最可爱的官". "公车调研也是许可的" 2010年12月17日,杨维骏接到云南大学校友陆蔚的电话.陆蔚告诉他,昆明西山福海社区有8个自然村组要拆迁,村民上访多次,至今没有人来管."整个草海有8.73平方公里,10万多人口,要拆迁的土地面积有11200多亩.村民的房子土地被征走,赔偿给他们的价格却很低."  相似文献   

13.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热衷于造"新城",动辄规划数十平方公里的新区、新城。不可否认,城镇化进程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不少"新城"成为"空城"。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风险、土地资源浪费的阴影、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隐忧,也渐渐浮现。(9月3日《人民日报》)应该看到,许多地方建设"新城"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规划,最终不但未能给百姓带来实惠,相反却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拿什么来挤干"造城"吹出的泡沫。一要根治"数字"出官。个别领导干部为显示"政绩"的招牌和获取"名利",不惜大造特造"新城",结果"计划"没有实现,但本人却步步高升。二要谨防"一哄而上"。不少"新城"由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最终难免变成一座"空城"。这种对项目  相似文献   

14.
<正>身为一名社区书记,心里却盘算着"坐地生财",做起非法倒卖土地的勾当,最终换来的是"作茧自缚"的结局,而跟他一起胡作非为的人,也全都尝到了苦果。日前,湖南省常宁市培元街道办事处两江社区非法倒卖土地窝案被公开通报。该案中,严重违反廉洁纪律和生活  相似文献   

15.
家乡有一片土地,叫三不拉。这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又是一片苍凉却孕育着生机的土地,失落却憧憬着希望的土地,洪荒却幻想着绿色的土地。  相似文献   

16.
喻丹 《当代贵州》2014,(18):25-25
正"乌江源"、"贵州屋脊"、"毕节试验区发祥地"、"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试验田"、"海雀模式"、"拉开当代中国扶贫攻坚的序幕"、"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的‘范本'"、"反贫困典范"——是哪一片土地,将这些词汇集于一身?"高"是这片土地的关键词:海拔2900米的小韭菜坪,使得"贵州屋脊"实至名归。海拔之高地,同是精神之高地——天高地阔、高山大川孕育了英雄人格,英雄意志谱写了历史传奇,哲庄坝红军战斗、野马川会议、席大明烈士……英雄的精神长途跋涉,在野马川抗洪烈士群体身上得到重现,在文朝荣的脚步里得到现代诠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这精神的海拔无以用数字来度量,却高高矗立,成为永久的典范。英雄的精神延续着,发扬着,成为这片土地时代精神的原始内核。  相似文献   

17.
南昌起义的领导机关在1927年8月1日起义胜利后,提出了实行土地革命的相关政策,以及"没收二百亩以上大地主的土地"具体标准。这一土地政策在后来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而被批评。实际上,这一土地政策是延续了中共五大提出的"没收大地主土地,保护小地主土地"的土地政策精神,其目的在于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之所以将大地主的界限定为"占地二百亩",主要是因为起义领导者缺乏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指导精神,所以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出现了偏差。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起义领导者通过调查,并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发现这个土地政策脱离了实际,及时做出了一系列修正。  相似文献   

18.
<正>开篇的话人们常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曾是中国农民追求的最高境界。土地与农民如此息息相关,谈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土地是绕不开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土地仅仅是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存在,却忽略了土地其实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和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就包括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财产权、集体资产收益股权。如何将这些权  相似文献   

19.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初级行动团体"(资产阶级)从近代中国土地制度非均衡状态中预见到土地制度变迁的潜在的利益,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变革方案。然而,当国民党取得政权后,南京国民政府作为"次级行动团体"在强制性地推行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因为其统治集团自身的利益偏好、官僚机构问题、集团利益的冲突等因素,使土地政策、法规在制定中偏离方向,在执行过程中扭曲变形,从而导致土地制度改革在实践中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20.
"里面一地的瓦砾,最中央的李冰塑像却安然无恙,李冰还坚定不移地站在那里。我想,李冰当年是为了抗灾来到成都的,因为当时四川有水灾,他降服了水灾,建造了如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今天,它又一次挺过了这场灾难,还像过去一样灌溉着受伤的土地。"——余秋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