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欣闻《重庆政报》从明年起要更名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政务公报》并扩大为大16开本,这又是贵刊一次新的提高和飞跃。我衷心地祝愿她越办越好。因为我喜欢《重庆政报》,我已经离不开《重庆政报》了。在我所订阅的刊物中,能享受"随身带"待遇的恐怕只有《重庆政报》了,随时打开我的公文包,都能掏出几期来。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平时公务太忙,一些文件批阅后便被办公室拿去处理或归档保存了,要再借阅诸多不便,而带着《重庆政报》在身边,查阅或学习都挺方便,真是"一报在手,政策全有,反复翻阅,携带方便。"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到2012年第7期贵刊"史海钩沉"栏目刊载的《美国记者在重庆》一文,非常欣喜。作为《公民导刊》的老读者,我留意到贵刊有一段时间没有刊载这方面的内容。重新读到这个栏目,并且是有关重庆的,让我感觉非常过瘾。《美国记者在重庆》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白修德、芭芭拉·史蒂芬、格拉姆·佩克、哈里逊·福尔曼四位外国记者在重庆开展活动的情况,记者们为报道重庆人民抗战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弹指一挥间”。当我在自己的电子信箱看到为庆祝重庆直辖10年而发来的“我看人大这十年”的征文约稿信函及读到重庆人大报刊报道的相关消息之后,便亟不可待地翻出了1989年以来我在重庆人大报刊发表的所有文章的原件。细细一数,居然有三十余篇之多。而且,其中有二十五篇文章是在重庆直辖后的这10年间发表的。这就是说,仅重庆直辖后的十年间,我在该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公民导刊》和《公民报》发表的文章就多达二十五篇啊!很快,我从中找出了重庆直辖后最早发表自己文章的那期《公民导刊》和《公民报》。哦,导刊是1999年第5期,我发表的是在该期“公民视野”栏目的《世纪之交要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一文。报纸稍早一些,是1998年11月24日发表在头版“直言快语”栏目的《“开门立法”好!》。当时,虽然重庆直辖才一、两年,但对比重庆直辖前后市人大常委会所办的一报一刊,从其变化中既可看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些变化,又可感觉到整个重庆市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4.
重庆是我向往的地方。最初间接认识重庆,缘于《红岩》、《江姐》等文学艺术作品。歌乐山、渣滓洞、小萝卜头,甚至老虎凳都在我童年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如今我从事统战政协宣传工作,重庆在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八个民主党派中,有四个发源于重庆。能有机会造访重庆,寻览历史的踪迹,继承革命的传统,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2005年10月,全国地方政协报刊第六次联系会在重庆召开。接到重庆政协报社的邀请函,我犹豫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借此能了却多年的心愿,但家中的一些事情,又让我割舍不下。几经权衡,还是经不…  相似文献   

5.
<正>《公民导刊》的演变要从1984年说起。最初,市人大创办了《重庆人大工作通讯》,一份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1993年更名为《重庆人大》,变为定期双月刊,然后更名为《权与法》,也是双月刊。到1999年,正式申请到刊号,创办《公民导刊》。这期间,我曾担任过市人大常委会的秘书长,《公民导刊》就像是我一手带大的孩子,感情很深。我的初衷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是我们党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6.
我是《重庆行政》的通讯员,更是《重庆行政》的忠实读者。我以为,《重庆行政》自创刊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迅速传递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大政务信息,及时披露西部大开发、政府机构改革、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重点反映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之政见、  相似文献   

7.
正1945年8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报道: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公布日本实行投降,投降签字式在马尼剌举行。时隔近了0年的一个傍晚,暮色四起,我站在渝中区民生路,重庆一条非常热闹的街道上,长时间地仰望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旧址。路上行人匆匆,满目都是都市的繁华和喧嚣。微微的晚风中,这座历史的报馆静默地挺立,显得肃穆而庄严。我的心,慢慢变得安静起来。1938年10月25日,是《新华日报》从武汉撤退到重庆出版的第一天。《新华日报》的《发刊词》说:"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做一个鼓励前进  相似文献   

8.
<正>《重庆人大工作通讯》应该算是《公民导刊》最初的样本。我1985年大学毕业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当时只有四个人的研究室,就要编印《重庆人大工作通讯》。1986年2月《重庆人大工作通讯》成立编委会,我是编委会秘书,当时我的工作就是采写、摄影、约稿、编辑,当然干编辑是我工作任务之一。当时的刊物也是一个月一期,但是没有公开刊号,算是内部发行。刊物有固定的栏目,比如"工作动态"、"理论研究"、"言论"、"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9.
我一直想看看重庆渣滓洞,早年在看了《红岩》小说以后,特别是又读了《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后更是希望亲眼目睹这个著名的“魔窟”。这一愿望直到新世纪才得以实现。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了,我这里要感叹的是一个烈士和他的母亲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我想,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给3200万重庆人民的新年大礼,赋予重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历史使命。从此,重庆发展七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重庆直辖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1.
《重庆行政》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管、重庆行政学院主办的大型公共行政管理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重庆行政》1999创刊。2009年《重庆行政》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单月号出版《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前,抗战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走上抗日战场。冼星海当年的学生严良堃便是伴着“黄河”的歌声,成长起来的中国著名指挥家。冼星海谆谆告诫严良堃“音乐比其他艺术更能够直接地感动人,指挥者、表演者必须要有感情,才能打动人。”直至今日,严良堃仍记忆犹新,他感慨地说:“这是星海教我的最重要的一点。” 1940年,年仅17岁的严良堃在重庆首次指挥了《黄河大合唱》,这也是《黄河》在重庆的首场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46年,为纪念冼星海逝世一周年,在重庆的江苏同乡会馆举行了纪念音乐会。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及爱国民主人士郭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奉献和坚守叫乡村医生。在"CCTV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节目中,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就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09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全国"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重庆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残疾乡村医生周月华。她二十余年如一日,始终坚守"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这一信念,依靠一副拐杖和丈夫坚实的后背,克服无数困难和挫折,用自己残疾的身体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她的感人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贵州电视台、《人民日报》、《重庆日报》、《当代党员》等媒体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4.
本刊声明     
《重庆行政》杂志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管、重庆行政学院主办的大型公共行政管理杂志。1999年创刊。《重庆行政》自2009年刊物扩刊以来,单月号《重庆行政·公共人物》、双月号《重庆行政·公共论  相似文献   

15.
1939年的重庆,形势十分紧张:日本飞机无休止地狂轰滥炸,国民党四大家族和高官权贵趁机大发国难财,奸商巨贾屯积居奇,操纵米粮,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深秋的一天,重庆行辕主任贺国光派车把自己的表弟、重庆大学教授张圣类接到重庆行辕,悄悄对他说:现在市面物价很不稳定,谣言四起。蒋介石委员长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要听听社会各界的意思,其中要听专家学者讲学。张群去重庆大学请委员长的老师马寅初为他讲《经济学》,我来请你为委员长讲《易经》。你这个万能教授在美国讲过《易经》课,你讲《易经》更有权威性。委员长要听这…  相似文献   

16.
正三年前到云南蒙自碧色寨采访,当时就觉得,这个被遗忘的村落,哪天注定要被记起。从《芳华》到《无问西东》,两部影片中都可以找到这座滇南小城的影踪。《芳华》的拍摄地碧色寨,以及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坐落的院子,让蒙自这座城市,除了过桥米线,还有了让人回味的东西。铁路拉来碧色寨"这椅子就是刘峰、何小萍相拥的位置!快坐好,我来拍照!"重庆  相似文献   

17.
《重庆行政》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管、重庆行政学院主办的大型公共行政管理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重庆行政》1999年创刊。2009年《重庆行政》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单月号出版《重庆行政·公共人物》,双月号出版《重庆行政·公共论坛》。每月18日出版,大16开本,每期112页码,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定价10元,全年定价120元。邮发代号为78-126。国际互联网网址:Http://www.cqdx.gov.cn。  相似文献   

18.
吴凡 《浙江人事》2007,(4):46-46
读过小说《红岩》,看过电影《烈火中永生》,听过歌剧《江姐》,英烈的意志和壮烈时常激励着我。2004年秋。我有机会去重庆,亲历了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这时,恰逢我党召开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大名,如雷灌耳,他在我的心中是一个带点神秘性的伟大人物。1945年8月从重庆《新华日报》上得知毛主席为了与国民党和谈飞到了重庆,我很高兴,又很激动。毛主席的到来,给生活在这座少见太阳多见雾的山城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之光。我立即从远郊住处赶到市里。恰好这一天,毛主席缓步经观音岩向中苏文化协会走去。他身材魁伟,头戴一顶灰白色布盔,神态自然,周恩来同志紧跟在身后,群众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拥集于周围,场面十分动人!我一直追随在后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没过几天,叶以群同志通知我:毛主席召开座谈会,要我参加,地址在张…  相似文献   

20.
毛家书 《世纪行》2006,(7):33-33
我上中学时读过《红岩》,小说中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先烈同敌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湖北省政协机关党委在2006年“七&#183;一”前夕,组织机关部分党员干部职工赴重庆参观红岩村、白公馆、渣滓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长久以来心中渴望赴红岩朝圣的我,在这次参观过程中感受多多,最让我灵魂深处长久震撼,让我牢记而深思的是“狱中八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