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发展,尤其要重视提高高职教育中人才素质的培养,而高职教育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新的教育理论,更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意识的教师。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尤其要重视提高高职教育中人才素质的培养,而高职教育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意识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之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定位不够明确、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教育内容不够系统、保障力度不够有力"等问题。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应立足于法治教育的顶层设计,赋予法治教育独立的课程地位,以"规则意识"为法治教育导向,编写层次分明、有针对性的课程大纲与教材,配合师资保障与社会各界力量的整合参与,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推进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环境教育演化为生态文明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即通过强化学生对《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认同,以及塑造学生生态文明法律信仰,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法治教育,需要强化课程教学、优化师资队伍和完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了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四中全会强调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  相似文献   

6.
一、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强化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与法律权威相辅相成,作为人民与法律有机融合的纽带,"公民意识"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7.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如何把《民法典》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方面融入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动我国加快落实法治国家建设,提高国民综合法律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人教育,而是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具有自己特点的教育体系。党校教育自身的诸特点,构成了它在国民教育总体系中客观存在着的有利因素与  相似文献   

9.
张易 《世纪桥》2010,(7):97-97,99
大学教育的本质核心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我国大学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有理想有素养的青年,然而,从大学教育培育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之根深蒂固,与教育的目的有部分脱节。虽然,我国大学教育一直致力于为达到教育真正目的的改革,但收效甚微。本文重点分析并讨论了如何在大学教育阶段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使之成为个体化的教育体系,而不是千人化一的教育模式,以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对形成全社会良好法治文化,维护法律权威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上较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法治,培育途径单一等问题,需要在提高教学实效性、加强校园文化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等几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从比较的视角切入,透过日本这一犯罪率较低的发达国家的做法,反观中国现状,结合自身国情,探索青少年法治思维的培育之道。首先,应当融法治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将法治教育纳入专门化教育体系;其次,实现从法律常识的旧常态过渡到法治思维的新常态、从满堂灌的旧常态转变到参与式研究型学习的新常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变到立体化教育的新常态;最后,构建社会法治教育新体系,开辟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参与法治思维培养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发 《世纪桥》2007,(1):34-35
“新农村”背景下的我国农村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村的需要;二是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需要;三是建设“新农村”的长远需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法治教育存在以下障碍:一是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二是乡村干部在普法执法中身教不严;三是群众学法用法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四是农村法制教育活动开展难、落实难。为此,强化我国农村法治教育的对策:首先,全面普法,突出重点进行法治教育;其次,联系实际,注重实效进行法治教育;最后,形式多样,生动活动进行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增强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长期工程,需要学校上下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高校法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树立法律信仰、提高法律素质、创新载体方法、建立基地及援助机构,可以推动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准确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切实将法治教育落到实处,为推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淇 《世纪桥》2023,(8):41-43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是完善中国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法学高等教育中,存在新兴学科培育乏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渗透不足、对“德育”关注不够的问题,使得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无法培育富有社会责任心、人文情感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基于此,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重视对新兴法学学科的教育建设,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贯彻“德育”与“法培”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民素质提高起到了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成人教育在知识经济、信息网络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已跨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日趋迫切,加强和发展成人教育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及时探讨和研究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一、成人教育终身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法治精神所在,法治精神的缺失导致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困境。习俗与教化是培育法治精神的主要途径,法律教育对于培育法治精神更具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法律教育是跛足的,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却忽视法治精神的培育,导致培养出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缺乏应有的法律道德和法治精神。因此,必须对中国法律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培育法律人的法治精神的摇篮。  相似文献   

17.
陈立永  杨逸隆  王力 《湘潮》2015,(2):52-53
建设法治中国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执政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和走向。生活在这样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理应将法律教育提高纳入成长发展的范畴。不过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学生法治素质在内的公民教育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发展态势,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机制和教育模式方式、教育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高校科学应对。鉴于此,高校务必要以建设法治中国为平台和契机,加强青年学生法治素质培育的理论研究,拓宽法治素质培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切合学生特点和时代发展,做好法治素质培育目标和内容的顶层设计;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多维的法治素质培育体系;发挥网络环境下新媒体的巨大优势,更新传统教育模式和方式,构建多样化的法治培育形式,以此推动高校学生法治素质培育工作科学化、常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现富民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高校培养出众多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高校应坚持正确的法律教育观,树立先进教育思想,深化法律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法治文化氛围,积极发挥法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准,激发其爱国情怀,引导其价值追求,维护其合法权益,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法治实践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 《实事求是》2008,(5):55-58
法律职业共同体以其专业性、统一性和自治性等显著特征成为法治实现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法律职业共同体对法治实践的主体作用突出表现在法律制度的建构、法治信仰的生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法律教育和培养机制。通过法律教育塑造一支坚定的法律职业共同体队伍是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主要是培养信仰法律、服从法律的思维,培养树立公平正义、权利保障和正当程序的思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法律思维习惯还没有养成,运用法律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优化教学管理和改革考核体系等方面着手,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习惯,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