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法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公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公法思维是与民法思维相对应的分析问题的方式,两者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不同。运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可能会得到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果。公法思维主要是站在国家的立场,综合权衡各种利弊关系,运用公法规范作为工具来调整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矛盾。而私法的思维方式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矛盾,然后运用私法的规范来处理问题。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公法思维与依法治国紧密相关。文章先阐述公法思维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再介绍公法思维和私法思维的渊源和分化,分析公法责任和公法救济,并以此为脉络展示公法运用公法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利弊。  相似文献   

2.
公法私法划分及其市场经济的法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碧波 《岭南学刊》2002,36(6):51-53
本文回顾了公法与私法划分的历史发展 ,指出我国理论界在公法和私法划分问题上存在的误区 ,并认为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是现代市场经济立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夏蕾 《长白学刊》2005,(2):39-41
传统的法律部门的划分方法和标准在不断地受到挑战,在公法与私法的分别之外,一个新兴的领域--社会法在悄然兴起.兼具公法和私法特征的经济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现象的冲击.在理论界展开的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的大讨论中,应详细区分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巨大差异,进而做出二者是并列和互补关系的论断,不能用社会法代替经济法.  相似文献   

4.
个人信息与数据存在区别。个人信息属于私法权利,强调可识别某个自然人的内容要素,适配以同意原则为中心构建的私法控制模式;数据属于公法权益,强调对内容要素的规模化抓取与数字化处理过程,适配以合理利用原则为中心构建的公法保护模式。应当根据个人信息转化为数据的发展过程,采取位阶式的综合保护模式:个人信息规模化、数字化之前,以私法控制模式为主;个人信息规模化、数字化过程中,整合私法控制的端口式保护与公法规制的过程式保护;个人信息规模化、数字化之后,以公法利用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5.
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主要由公法效力(直接效力)及私法效力(间接效力)两个层面所构成,而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效力分别为宪法司法化和宪法私法化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公民基本权利效力结构二元性是指公民基本权利同时具有公法效力和私法效力。其基本秩序是以公法效力为主、私法效力为辅。中国宪政的选择应以近代立宪课题为重心,以宪法司法化而不是宪法私法化为宪政实践的真正方向。  相似文献   

6.
陈娴 《人民论坛》2012,(23):104-105
房屋登记行为的法理构造颇为复杂,在逻辑上分为行为性质和法律效力两个部分,本质上兼有行政与民事双重属性。正确审理房屋登记案件的关键,在于恰当区分私法效力和公法效力,把私法的交给民诉,把公法的留给行诉。运用证据审查和行为审查划定房屋登记行为在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中的效力边界。  相似文献   

7.
余家辉 《前沿》2013,(10):81-82
"公法私法化"是社会法法律部门发展趋势的一个方向,而劳动法作为社会法的一分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呈现出"公法私法化"的特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以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为出发点说明当前的"公法私法化"趋势在中国的发展,纠正对劳动法律制度的单纯认知,重新解读当前劳动法律制度"公法私法化"趋势,以完善公权力对劳动者的私权利保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民法法系法院系统多元性的基本构成要件是分权原则和公、私法区分原则.只有分权原则可以实现政治体的权力平衡,但不能发展出独立的公法法院;只有公、私法的区分原则不能够实现政治体的权力平衡,也不能够发展出独立的公法法院;两个原则都具备才能既实现政治体的权力平衡,又能够发展出独立的公法法院.普通法系(以英美为主)具备分权原则,却不具备公、私法区分原则,因此没有独立的公法法院;苏联既无分权原则,又无公、私法区分原则,因此也无独立的公法法院;当代中国已有公、私法的区分,但无分权原则,因此也没有发展出独立的公法法院.  相似文献   

9.
丁大晴 《理论月刊》2001,(12):94-95
在普法教育中应处理好实体法和程序法、公法和私法、理论和实际、守法和用法、法制教育和德育、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之间等六种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才是普法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陈晓娟  刘琪 《公安研究》2008,(11):48-52
私法文化强调国家、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保护,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价值取向,体现出私权神圣的价值理念。在具有悠久公法文化传统的中国,提倡私法文化对实现法治尤为重要。当前公安机关警察在执法中依然存在对执法对象私权利侵犯的现象,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进而影响了法治的进程。在公安机关倡导私法文化,能有效地限制警察权力滥用,转变警察执法思想,确保警察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战时军法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造就了军法,自然也就造就了平时与战时有别的军法规定——战时军法。这一平时“备而不用、备而不施”且又常常被人所遗忘的法律,其实有着独特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2.
法律意识的高低体现着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高低.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来说,法律赋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否被民族地区充分的利用,关键取决于该民族地区的法律意识的高低,而且主要体现在当地行政长官、人民权利集合体的权力机关领导者身上.为了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有效实施,在依法自治的同时,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人权法与中国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规定在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文件中,成为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国际准则.我国已签署、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人权公约,并且,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33条加入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内容.刑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具有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双重机能.国家承担的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义务,在修订后的刑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法的权威性与其适用性是不可分离的。如果法律不能由法院强制执行,那么法律除了空洞的词汇外,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而,法的可诉性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法的可诉性是司法权得以行使的前提;是对行政权行使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更重要的是为保障公民自由地享有属于自己的权利提供了可靠的手段,而这正是实现法治的核心价值所必需的。法的可诉性在加快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作用不能被低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法律权威的缺失已成为培育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最大障碍,国家在法制合理性上的问题是其明显的表征。要通过法治力量来培育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当务之急在于推行立法和执法的合理性,以消解法律的局限性、滞后性和疲软性而增强法律的神圣性、权威性和必行性,为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石。本文结合商业贿赂的问题谈谈法律权威对于培育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田成有 《思想战线》2001,27(5):81-86
在我国广大乡土社会中,民间法与国家法同时存在,这已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民间法与国家法既存在矛盾冲突,但又具有可以消解和转化的条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二者的互动与相容关系,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建构现代农村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7.
艾克文 《理论月刊》2003,(12):112-113
自然法思想对于西方法治国家观念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说明了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所依之法必须“合法”;二是界定了法治国家的权力范围。这两个方面的思想奠定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法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临商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市场经济制度结伴而生。透过对临商现象城管执法的分析不难看出,行政执法活动必须注意执法的经济环境和影响的作用,脱离经济条件的决定作用,孤立的谈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其结果一方面会导致法之不行、损害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固此,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执法原则、执法方略,以有效应对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法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古代自然学、中世纪神学时期的自然法学、古典自然法学,近现代自然法学,其中古典自然法学时期的自然法学的理论是最为杰出的,它是建立在批判中世纪神学的自然法学基础上形成的,以人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这一时期自然法的理论十分完善,为西方世界的文明法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了掌握古典自然法学的理论内容,本文分析了古典自然法学中的自然法观念的起源、特征、意义以及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20.
自然法从古希腊伊始,至今一直是法律思想领域的一柱栋梁,它历经西方社会各大学派的吹捧或是抨击,从兴盛到没落再到复苏,不得不说它是西方法律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学说。它奠定了西方法律人权、民主、分权等观念的基础,它的超然、实然、应然的内容层次也为现代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它在西方法律文明史上的地位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