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杀鸡给猴看,是曾经被事实证明了的一个“动物条件反射定理”,也是峨眉山的管理者对顽劣成性的猴儿们的惟一整治方法。每当猴儿们闹事的时候,管理者便拎将一只鸡来,当着猴众面前宰杀。猴儿们一见鸡血顿时惊恐万状,再也不敢闹事了。久而久之,“杀鸡给猴看”便成了典故。可最近却听说峨眉山的猴儿们不怕杀鸡了,不仅不怕,而且当管理者杀鸡时还纷纷携家带口地前来观看这一壮观场面。运气好时还能顺便弄点鸡肉什么回去吃,弄点鸡毛回去当令箭。猴儿们为什么不怕杀鸡?真正的原因恐怕还得从管理者身上去查找。杀鸡给猴看的初衷是对猴儿们的警告,你猴…  相似文献   

2.
卜白 《前线》1982,(10)
孙中山早年为革命到处奔走,生活极为俭朴。他的旅费多半是别人资助的,自己身上经常一文不名。辛亥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由海外归来,中外各报皆纷传他携有巨款回国以助革命军。因此他一登岸就被众多的新闻记者包围,首先提出的就是这个问题:“您这次带多少钱来?”孙当时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  相似文献   

3.
王治国 《党的建设》2011,(11):58-58
据《陕西日报》报道称,陕西省定边县群众反映,该县马莲滩沙地森林公园大量树木枯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定边县林业局局长孙怀胜竟然说:“老百姓是吃饱了撑的!”“老百姓就是事多,好多就是缠访、闹访!”记者问:林业局对公园不是有监管责任吗?孙局长答:“我们的监管只是报项目、设计等。”记者又问:公园的面积有多大?孙局长说:“这个你没必要问。”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据《读书人报》所载孙绍振先生作《说说朱苏进》一文,现在好象有两种答案,一是培根以来的读书“求知”说和已成为我国民间成语的“开卷有益”说,二是“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而后者被认为是对前者的勇敢的“挑...  相似文献   

5.
菩萨都喜欢人们对它顶礼膜拜,喜欢人们烧香供奉。所以,那些前来烧香的、还愿的、捐献财物的,都被称作香客。这些个菩萨,追求的就是个香火旺盛。然而这些个菩萨,也正是被香客们点燃的香火熏黑的呀。母鸡打鸣母鸡会生蛋,便能得到主人的偏爱,喂食都要多撒上一把,老了也舍不得杀。公鸡不生蛋,只打鸣,常常不等长成勇猛的“雄鸡’,便成了主人餐桌上的佳肴。然而现时有些主人却不喜欢会生蛋的母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喜欢把服务态度不好的人称“纳粹”。从中国来到美国,感到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商业服务的质量和态度。电视中的汤“纳粹”来美国这么多年,只在电视喜剧里看到一个很恶劣的店主,那就是“Sein-feld"电视剧里的那个卖汤的店主。颇有意味的是,他不是美国人,而是移民来的,看样子不是南亚人,就是中东人。因为他的汤用的是家传秘方,很受欢迎,所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排着长队等着买他的汤。可是这个人有毛病,看不惯顾客的某些正常举动。一对情侣一边排队,一边卿卿我我,不时地相拥接吻。这位先生看到了,大声喝令他们出去。还有就是买他的汤,得显得…  相似文献   

7.
段慧群 《前线》2014,(6):123-123
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但是,如果有师友在旁监督自己,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好比一根十分弱小的竹子,生长在根根笔直的竹林中,为了与它们争夺阳光,自然也会长得笔直。荀子所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这个道理,生活在好的环境里,有助于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谢洪伟 《学习导报》2014,(12):44-44
故乡多山,盛产山歌。夏夜星空下乘凉,冬日火塘旁取暖,大人有空闲和孩子们在一起,不是讲山精树怪的故事,就是教孩子唱段童谣。在故乡流传最广的,是一首《花鼻子》:"花鼻子花,上长沙。跑到长沙滑一脚,转来读幼学。幼学难用心,当不得去卖针。卖针难数钱,当不得去挑盐……"这个"花鼻子"换了不少职业,终于做到万人之上的皇帝,却还是不满,又做了神仙。"神仙难洗澡,却被虱子咬死了",这便是他最后的结局。"花鼻子",就是戏曲中的小丑,无疑,这是一首带着训诫意味的歌谣,讽刺那些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贪心之人。然而童年时,津津有味地念着这首儿歌,倒觉得这个“花鼻子”蛮可爱,而且游历天下,各种职业换来换去,很是让人羡葚。对于他“被虱子咬死”的结局,也颇有些不满,这大概是当幸刀编歌谣的人始料不及的吧。  相似文献   

9.
很少有人听说过“上海人民公社”这个名词。“人民公社”不是都在农村吗?怎么上海也有了“人民公社”?确实,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中,上海“蹦”出过“人民公社”,但是,只有短短的20天就“寿终正寝”了。 1966年9月13日,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的群众大会上,周恩来明确宣布,上海市委是革命的。但没过半个月,江青一伙就在北京与北京大学的聂元梓等人密谋搞垮上海市委。于是,聂元梓等人窜到上海,公开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对立尖锐化 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促进了那些经济崭露头角的所谓“新兴市场”国家的出现。这些国家都出自“南部”国家,也就是穷国。这些国家先后走上了经济自由化的道路,它们在1997年以前实现的经济增长是很引人注目的,有人称之为“奇迹”。这些“新兴市场”国家至少有50来个,各大洲都有,其实力的增长使历来的南北对立,也就是穷国与富国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但对于南部国家中那些未能成为这一“新兴市场”大家庭成员的国家来说,新兴市场国家实力的增长也使这些国家进一步被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  相似文献   

11.
有个成语叫水涨船高。这反映了一个真理。既然船是行在水上的,当然要随着水的高低而高低了。也有水涨船低的时候,那多半是翻了船,沉到了水下。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水低船高”。曾在媒体上看到,有个乡乡政府的办公大楼盖得像皇帝豪华的宫殿。如果这个乡富得流油,老百姓都过上了小康、中康、大康生活,那乡政府的办公大楼“康”一下也无妨,有道是水涨船高嘛!可我们被告知,这个乡远不是富裕乡,老百姓的生活远在小康水平之下,老百姓的生活是低水平,人家乡政府办公大楼却是高水平,这不是“水低船高”又是什么?同样是在…  相似文献   

12.
一个法院副院长竟是一个十足的“三盲”(文盲、法盲加流氓),这绝对是新中国法院史上的奇闻。然而,就是这样的奇人奇事竟在山西省绛县法院长期存在,并因之酿发了一幕幕人间悲剧。1999年8月,有着“活阎王”和“三盲院长”之称的姚晓红终于被绳之以法,其磬竹难书的罪行也被大白于天下(可参见《法制日报》1999.8.26二版)。但舆论关注的焦点早已超出了姚案本身:在依法治国的今天,绛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权力真空、法治真空?尽管各种报道都没有正面回答,但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三盲院长”的存在绝不是偶然的,它的滋生和…  相似文献   

13.
对于实事求是,人们在理论上懂得它的重要性是一回事,在实践上能否真正做到则又是一回事。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本文就坚持实事求是应把握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首先应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去把握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 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或科学手段能够把握得到的真事,而不是主观想象的臆造的假事。这个要求强调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承认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坚持把客观事物作为自己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从而才能体现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即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 实事求是承认“实事”中有“是”,也就是客观事物在自身内在的矛盾发展中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所谓“求是”就是人们把探求事物的规律作为自己认识  相似文献   

14.
股民词典     
孙科长写了一个“众”字,问小张和小李:“它意味着什么?”小张抢着回答:“意味着团结一心,坚不可摧。”小李说:“打麻将,三缺一。”孙科长喝了一口茶:“你们悟性太差。这个字意味着,即使只有三个人,也要有一个人高高在上。”  相似文献   

15.
一箭双雕     
局里出了件大事:业务科的老王被纪委工作人员带走了。老王原本是业务科科长,性情耿直,不擅钻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几十年,非但没得到提拔,前不久还因为坚持原则跟孙局长较劲,让孙局长丢了脸面,自己丢了科长的职位。局里很多人都为老王不平,但也是敢怒不敢言。据说,老王这次被举报有经济问题,也是孙局长在背后使的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的热情很高,劲头很足,但是不是都能如当地政府所愿,招来的都是“财神”,而不是“瘟神”呢?最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招商引资上栽了很大一个跟头。他们引来了一名“千万富翁”投资办厂,但最终被骗了。一个特大项目竟是一场骗局,一个千万富翁竟是一名骗子,这让县领导感到尴尬,也“很受伤”。为什么会出现招商不成反致“招伤”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地政府在招商过程中违反经济规律而自己酿下的“苦酒”:比如有的把招商引资活动搞成了群众运动,用热情代替了严谨;有的片面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缺乏对引进项目…  相似文献   

17.
富与贵     
富贵与骄奢不是一码事,骄奢有碍于富贵,富贵容易变骄奢,所以,正在求富贵的,已经得富贵的,都要力戒骄奢.那么,富与贵呢,它们是一码事吗? 可以肯定地说,也不是.富是物质层面上的,贵则主要指精神境界.将富与贵等同而论,包含着一种莫大的误解,当年朱元璋君臣论富贵时就谈论了这个问题.他们看到了骄奢与富贵的关系,却又理所当然地将富与贵合为一体,以为“打天下”就是“求富贵”,“得天下”就是“得富贵”,“天下”就等同于他们的“富贵”.  相似文献   

18.
有句俗话叫“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可要叫两万五千多口人都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那也不是件容易事。宝坻区新开口镇,是个下辖22个村、人均一亩三分地的农业镇,过去稳定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而如今,这里村容村貌整齐,农民心齐气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繁荣景象。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问题镇”,短短几年时间竟变成了“富裕镇”呢?前不久,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该镇党委书记付连春。  相似文献   

19.
曾晖 《廉政瞭望》2013,(5):20-21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几个朋友一起喝茶。甲感叹:“今天又挨领导骂了.心理不是滋味。”乙附和:“我也经常被领导骂,感受都是一样的。”丙补充:“只要受人领导,谁没领教过挨骂?不足为奇。”兄弟仨都说自己习以为常,但终究有一事不解——领导为什么爱骂人呢?  相似文献   

20.
同心创大业     
1997年春,抚松县永红水泥厂被迫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民营企业家杜聿华出资100万元买下了这个已破产倒闭的县属国有企业,组建了“北华水泥责任有限公司”,简称“北华公司”。说实话,包括杜聿华在内,当时对这个企业能否搞活谁也没有信心,有人说杜聿华是有钱烧的,花钱买了个破烂摊子。有人断言:就是神仙来了,也搞不好水泥厂!然而,奇迹终于出现了:水泥厂不仅起死回生了,而且生产形势越来越好,日产水泥400吨,产品仍供不应求。回顾三年来难忘的创业历程,企业家杜聿华深有感触地说:党员是企业的顶梁柱。 在北华,现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