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12,(6):54-54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3,(2):51-51
[原文] 甘茂者,下蔡人也,秦武王以为左丞相。谓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河,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茂谓向寿:“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也。”寿归以告王。王迎茂于息壤。茂至,王问其故。  相似文献   

3.
论语之美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4.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相似文献   

5.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6.
据《资治通鉴》记载:春秋战国时,魏国国君文侯极好音韵,且造诣颇高。有一次,文侯邀请国师田子方一起饮酒听韵,当别人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时,文侯却听出伴奏的钟声音律不整齐,当即评论道:“钟声不比乎,右高。”田子方听后,鄙夷地一笑道:“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此话大意是:贤明的君主把身心精力都用在治理国家大事上,糊涂的君主则迷恋  相似文献   

7.
汝南县周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南县周姓溯源许齐平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帝告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极,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另据《史记·周本纪》:“姜原为帝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践之……居其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后来舜“封弃于邰,号日后稷,别姓姬...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4,(6):52-52
咎犯夜哭 【原文】 文公反国至河,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文公曰:“咎氏不欲寡人之反国耶?”对曰:“笾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也。且臣为君行诈伪以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也,而况于君乎!”再拜而辞。文公止之,乃解左骖而盟于河。(群书治要·韩子)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14,(4):46-46
袁涣不辱【原文】袁涣,字曜卿,陈郡人也。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为吕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骂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耶,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耶,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群书治要·三国志)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4,(5):48-48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门,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门,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羞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相似文献   

11.
张广宇 《群众》2013,(10):31-32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8,(3):42-42
【原文】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庞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矣,遂不得见。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导刊》2012,(4):52-53
孔子闲居,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道不尊也,非道德不明也。虽有国之良马,不教服乘,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而可以守;三至行,而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还师衽席之上。故日: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曾子日:“不劳不费之为明王,可得而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此则生财之路也,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相似文献   

14.
虚证辨     
应证者乃正气受损也。实春乃邪气盛也。(索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是指人体正气而言,气自阳。(索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为气。”明·张景岳日:“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获.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索问·生气通无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论述:人得气则生,气损刚伤,气绝则亡。正气乃享受于先天之真气,又得后天之精气滋养和补充化生而成。又(灵枢·刺书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气就…  相似文献   

15.
《易经》关于世界的判断《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周易·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在古人看来,《易经》在内容的广博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在论道的深刻程度上,又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哲学书。朱熹《周易序》曰:易之为书,卦爻象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故得之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可以谓…  相似文献   

16.
辞千金之赐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  相似文献   

17.
游宇明 《现代领导》2014,(11):45-45
宋真宗景德元年,毕士安荐寇准为相。说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臣所不如”。宋真宗心存疑虑,说:“闻其好刚使气。”毕士安于是为之申辩,说:“准忘身殉国,秉道疾邪,故不为流俗所喜。”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13,(6):49-49
【原文】 吴王夫差兴兵伐齐,掘为渔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欲以会晋。恐群臣之谏也,乃令于邦中曰:“寡人伐齐,敢有谏者死。”太子友乃风谏以发激吴王之心。以清朝时怀丸挟弹从后园而来,衣洽履濡。吴王怪而问之曰:“可为如此也?”友曰:“游于后园,闻秋蝉之鸣,往而观之。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其鸣悲吟,自以为安。  相似文献   

19.
析“慎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民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2,15(3):46-46,88
诠释“慎独”一词,一般以《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即独居、独处。所谓慎独,就是指在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之处,也要做到谨慎有德。关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四书集注》。朱子之注,或容有疑。“隐”指暗处不谬,但以“细事”释此处之“微”则不甚确当。古书中的“微”字,既可用以指称“细小”,如慎微之“微”,又可包涵“隐匿”之意。据《左传·哀公十六年》:“白…  相似文献   

20.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