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钟明 《台湾研究》2000,(4):37-4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台湾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信息产业(IT产业,亦称资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从80年代的“策略性工业”到90年代的“十大新兴工业”,信息产业在经历20多年的持续发展后,终于成长、壮大起来。台湾信息产业的崛起不仅对台湾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还将对两岸经贸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琼 《台湾研究》2009,(2):32-36
台湾电脑产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转型,资讯电子业和精密器械等高科技产业成为重点发展产业。台湾笔记本电脑产业不断通过代工生产模式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直至垄断全球代工。与此同时,台湾厂商又面临着代工困境,必须不断探索新的产业转移模式和产业升级策略,本文尝试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台湾又处于新一波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产业升级角度看,在90年代的支柱产业——电脑及相关产业加速外移后,如何寻求新兴产业加以替代及建立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就成为台湾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和实现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关键所在。而自上世纪末快速崛起的液晶面板(TFT—LCD,彩色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产业,无疑已成为当今台湾最令人瞩目的新兴产业,近年来该产业投资规模之巨、产值增长之快,已使其成为推动岛内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安全研究演进的历史,特别是美国学派和欧洲学派两大理论学派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关系。安全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首先兴起于美国,50、60年代步入黄金时代,随后又出现了短暂的衰落期。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安全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的理论生产高峰期。如今两大学派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进了安全研究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台湾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发展及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的加快,台湾经济面I临的内外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促使台湾经济步入新一轮转型与升级期。那么,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当前的台湾经济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未来台湾经济将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转型之路?两岸经贸关系在台湾经济转型中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文试就此类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杜强 《台湾研究》2005,(4):33-37
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在“经济优先”政策主导下,短短二、三十年迅速实现工业化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与环境的日益恶化。20世纪80年代初始,特别是中后期,台湾民众终因难以忍受累积环境恶化而不断地掀起抗争事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迅速成为台湾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迫使台湾当局正视环境危机,并制订环保法规政策,设立环保机构,从而催发了台湾环保产业的萌芽。台湾环保产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自萌芽以来呈现稳定的成长态势,并形成自身的发展特点与优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相似文献   

7.
胡石青 《台湾研究》2010,(4):33-38,64
台湾自上世纪80年代信息电子产业兴起后,一直在探索新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方向,尤其是近8年来,先后提出了“两兆双星”产业与“六大新兴产业”等目标,虽然发挥了延续产业发展动力的作用,但真正能够替代信息电子产业的新产业支柱至今尚待确立。当前全球产业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了新特点,台湾产业升级出现了难得的良好机遇.而在制造业占台湾经济的比重日益退缩的趋势下,未来的支柱产业必将跨越工业与服务业两大领域,并带有更深的服务业特性。  相似文献   

8.
台湾资讯电子产业(包括资讯、消费电子、通讯和半导体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萌芽发展,80年代快速成长,获得全面发展,在90年代后进入发展成熟期,资讯电子产值持续上升,出151持续增长,多项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同时向大陆及其它地区的投资不断增加,资讯电子产业已经成为台湾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在世界上也举足轻重。本文主要对2000年后岛内资讯电子业发展及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准确把握台湾资讯电子产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向。  相似文献   

9.
高静 《南风窗》2008,(1):71-72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未减。在大洋彼岸,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正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此背景下,中拉经贸关系,不仅延续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的态势,而且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逐渐步入"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0.
陈硕 《工会博览》2009,(7):88-89
一、台湾信用卡产业特点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以来,经过10余年台湾信用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不管是信用卡数量,还是信用卡消费数额,都是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发展,两岸在生产领域的合作日趋紧密。本文首先考察了台商投资大陆形成两岸产业链的过程;然后利用816个HS四位码行业在2004-2012年的两岸贸易数据,通过对两岸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分工的分析实证研究了两岸产业链的类型与结构;最后提出强化两岸产业链合作的政策建议。结论显示:2012年在816个行业中有299个行业形成了两岸产业链关系,贸易额占比达到41.28%,而且这些行业中有68.56%表现为台湾占优势的垂直分工。  相似文献   

12.
台湾制造业产业群落地理分布相对集中,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产业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经历了经济转型与产业外移后,台湾制造业产业群落地理区域分布发生新的变化,形成新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与分析台湾高科技产业与重化工业产业群落地理分布特征与发展,传统产业群落地理分布因篇幅所限从略。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政府组成的科技创新和商品化生产网络系统。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提升区域竞争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大举措。台湾真正意义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它以《科学技术基本法》的颁布为标志,旨在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体系,把台湾建成亚太地区的“科技岛”。目前,台湾已基本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高效率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台湾当局行政院1994年重新修订了《社会福利政策纲领》,并成为台湾90年代中后期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新的“纲领”以及前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台湾在这一时期新制定和修正了诸多社会保障法案,对岛内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台湾产业升级的认识陈克明*一、产业升级从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台湾的产业升级努力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艰难周折后,进入90年代以来,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这种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略论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之际,知识经济的大潮迅猛而来。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为增强自身在日益激烈的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向着知识经济积极迈进。因此,有必要探讨台湾在促进知识经济成长方面的策略和经验,以增进对台湾的了解,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台湾究竟是如何促进知识经济成长的呢?笔者经过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台湾着力发…  相似文献   

17.
王华  王华 《台湾研究》2007,(4):21-25
随着台湾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台湾岛内的服务产业逐渐步入成熟期,并日益成为岛内经济的支柱和对外投资的主力军。近20年间,祖国大陆在承接台资产业转移中成就突出,但受两岸关系及服务贸易政策障碍的影响.在吸收台资服务业方面尚无太大进展。海峡两岸加入WTO已逾5年,大陆服务业开放迫在眉睫,及时对台湾服务业投资祖国大陆的趋势和影响加以预判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连横一生以搜集、记录、整理、保存、研究台湾历史和文化为职志,著述颇丰,尤以《台湾通史》名世。纵观《台湾通史》的出版史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实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相契合,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也逐步彰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台湾通史》研究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视角还是视野、方法还是理论,特别是在学术性或学理性上,都有显著的推进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下,台湾“产业空洞化”的讨论却无视经济全球化,固守本国或本地区,用传统的产业经济学来观察分析新经济问题,导致争论结果莫衷一是。本文从微观的台湾的本地制造(Madein Taiwan)与台湾制造(Madeby Taiwan)视角分析台湾产业空洞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革、两岸经济步入新的转型升级期形势下,两岸经济关系也在发生着一场重大变革。一方面,两岸经济关系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化,正逐步向自由化推进;另一方面,两岸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两岸继续保持互补互利总体格局的同时,部分产业发展出现一定的趋同性、竞争性。于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关于推动两岸产业分工,避免重复投资与恶性竞争的呼声日益增大,在两岸产业合作中推动产业的合理分工布局问题逐步提上两岸议事日程。但两岸产业合作的合理分工布局的概念与内涵为何,目前两岸及各界对其认知并不尽一致,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