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谈加快科技兴农步伐的重要性王立夫,胡志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农业富裕劳动力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的地区性、产业性大转移、大流动,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起了一定...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以来 ,不仅推进了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触动了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 ,开始从只注意农业生产向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商业、农村运输业 ,从只注意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向发展农、林、牧、渔业的转变。同时 ,随着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 ,吸收消化了贫困地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改变了单纯农业结构 ,提高了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在贫困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 ,增加了财政收入 ,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但按现代市场经济来衡量 ,贫困地区经济结构仍不…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加速了农业人口大规模地从土地经营上转移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非农业部门,流动到一切需要劳动力的地方。亿万农民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大力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必将给农村以致整个社会以巨大的变革和深远的影响。它将大大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有利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逐步缩小;有利于广大农民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有利于改变农民由于长期局限在狭小的土地是所形成的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习惯心理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农村劳动力能进入城市以及在非农业领域自由就业。它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劳动力充分就业等问题的重要路径。本文旨在对武汉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及难点做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了各级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推进,以及我国正式加入WTO,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人们说到劳动力转移,就是进城经商、外出务工,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笔者认为,三次产业并举,整体联动推进,才是现阶段重庆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措施。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测算,仅就农业生产而言,目前农村中劳动力闲置率已高达9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于农村,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的实现,另一方面,农村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也会多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从表面看是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所致,但从深层次分析,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才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最重要的原因。据估计,在未来的10年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基本对策问题陈俊生编者按: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剩余,就业都不充分,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表现尤为突出。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移过程中,社会资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量极其有限,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办法之一就是采取多种措施从社会资本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三个方面增加其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是: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兴建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流动;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能吸纳劳动力的数量骤减,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避免地要投入到就业中去。但是,由子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制约和农村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地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材劳动力的素质,调整农业内部和农村内部的结构,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互动: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体制因素尤其是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要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最大的农民致富工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思路,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深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十二县的农村在当地行政系统的组织下,以集体经营的方式,依靠城市的工业力量,逐步实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单纯农业经济向农工商综合经济的转换,走出了一条迅速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使农民较快富裕起来的道路。这条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道路,人们称之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对中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何指导意义?它能够提供哪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苏南模式”今后会向何方演变,如何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苏南模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发展进程,繁荣县域经济。从潼南来看,应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潼南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推进。一、潼南县农村劳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潼南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有劳动力45.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57%,可以转移劳动力近30万人。2005年我县劳动力有21.3万人在外打工,收入10多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9%左右。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县的城乡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及转移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及转移方略瘳楚雄,康就升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农业劳动者比重显著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中之重。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作为内陆省份的河南省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受全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深,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较为滞后与迟缓.目前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全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从1980年至1994年的历年间,全市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4100个,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8.3%.转移的基本途径是.一是向养殖业转移;二是向开发性农业转移;三是向农村工业转移;四是向农村第三产业转移;五是向我市城镇转移;六是向市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取得了两大显著效应:一是大大推动了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业…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加其收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其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其中文化冲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深层因素,因此,研究冲突的可调适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观点网络     
《创造》2005,(9)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六大变化尹成杰在《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产品供求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农业向非农业流动的趋向。三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多样化。四是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城乡互补性、互动性增强。五是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农业与各国农业联系…  相似文献   

19.
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 ,均应设镇的建制 ;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 ,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 %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少数民族地区 ,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 ,山区和小型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非农业人口不足二千 ,如确有必要 ,也可设镇的建制 ;凡具备建镇条件的乡 ,撤乡建镇后 ,实行镇管村的体制 ,暂时不具备设镇条件的集镇 ,应在乡人民政府中配备专人加以管理。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课题 ,它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 ,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避免向大中城市盲…  相似文献   

20.
高倩 《群众》1999,(11)
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是一个由来已久并将持续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不仅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造成了超需求的压力,而且还因为农业中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很小甚至为零或负数,存在着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即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潜在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收入相对较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行业和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