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实施科学发展,增强"三个自信",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避免和减轻社会发展代价,把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丰富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的传统发展观影响下,民政事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表达,缺乏前瞻预见,缺乏规划保障.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大,对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指标提出批评,并开始探索把国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由"幸福悖论"激发的不同学科对幸福的研究,推动了对发展的深刻反思,并形成了幸福发展观,致力于提高社会整体幸福。  相似文献   

4.
徐纪平 《今日浙江》2003,(21):26-27
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树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蒋健 《创造》2004,(7):27-28
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主要手段之一的公共政策,是政府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工具,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要以有利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标准.但是,当前我国政府的教育政策在投入取向上却存在着一种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也制约了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观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论基础。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观,不同发展观下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各不相同,对文化建设的态度也明显不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消除了传统发展观中经济与文化的对立和疏离,还原了文化的价值、功能与意义,使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更高度、更明确的阐述。新时期,党和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皖政[2007]9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的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经济与财政良性互动机制,认真解决收入增长有限性和支出需求扩张性的矛盾,切实改变"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绩效"的观念,克服财政资金损失  相似文献   

8.
发展观的演进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 +结构改善 +社会进步再到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结构改善 +社会进步 +后代人的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与文化发展、与自然发展等多重关系 ,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 ,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发展与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树立以人为本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协调发展观、“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干部政绩观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邱荷 《桂海论丛》2014,(1):76-78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实施科学发展,增强“三个自信”,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避免和减轻社会发展代价,把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丰富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整合发展观。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发展内容是经济、政治、环境的协调发展,应该囊括经济、社会(包括人口)、环境(包括资源)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如果把发展解构为单纯的经济问题、或单纯的社会问题、或单纯的环境问题,都没有覆盖发展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1.
国外学者在中国新的发展观提出之际,把它与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推行的发展观作比较,敏锐地看到中国发展观的科学价值.我们研究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观,可以从全球的视野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经济学上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是古典自由主义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强调私有制、市场化、反干预.对比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我们看到,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发展的方向性,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个是发展的协调性,把发展看作是一种相互联系和协调的社会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张惠 《桂海论丛》2013,(4):92-95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攻坚期,绿色经济催生的绿色金融将可持续发展内生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杠杆。但当前我国的绿色金融遭遇到绿色支持政策重设计轻效能、绿色产业发展重投入轻效用、绿色金融服务重风险轻成效等现实困境。文章提出优化绿色金融顶层架构机制、实施绿色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打造绿色金融专营运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庆道路运输行业尤其直辖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推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道路运输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就新时期我市道路运输发展思路、目标任务、措施等进行探讨,进一步抓住机遇,努力实现道路运输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道路运输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道路运输结构问题,是影响、制约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道路运输结构不仅反映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弱、小、散仍然相当严重),也反映在运输组织结构上(重客轻货、重普通轻专、特),还反映在运力、车型、线网结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在“重经济、轻社会、轻生活”的指导思想下,把追求GDP的增长速度放在突出地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而今,各地发展指标体系发生新变化,折射出“以人为本”为根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各级政府核心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南、价值目标、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当前公民教育存在教育理念上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目标上重宏观轻具体、教育对象上重"输出"轻"接受"、教育方法上重形式轻效果、教育渠道上重"主渠道"轻"多渠道"等问题。引领公民教育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在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社会中、大众传媒以及完善文化人才建设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依托于2015年"青少年价值观调查"的问卷数据,从社会经济发展观和环境保护观两个层面分析穗港澳青年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并对穗港澳三地青年发展观进行了差异性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穗港澳青年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下形成了既具共性又有特性的发展观,三地青年中七成持有相同的环境保护观,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优先,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增速牺牲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关注度方面穗港澳三地青年发展观差异明显,广州青年发展观同质性较强,看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意识不足;香港青年发展观较为复杂,看重言论自由和决策参与,但对国家认同和关注不足;澳门青年发展观多元化特征最为突出,既看重经济发展也对其他社会政策和政治权利表示关心。  相似文献   

17.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旨在回答发展的目的,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道路等问题。由于发展观不同,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价值取向等也会不同,从而影响人们对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方针的选择。国际上关于发展问题的讨论兴起于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观的演变也肇始于此。在发展问题研究的初期,发展观具有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表现为将发展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又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最终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产品的积累。传统发展观的形成,在理论上继承了早期工业化的思想,在实践上则源于二战后物质贫…  相似文献   

18.
廖建林  卢勇 《理论月刊》2005,(10):70-72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学问观经历了由儒学区分体用的传统学问观向"文理"分科的新型学问观转变的过程.由于科学精神未能真正贯彻到新的学问观之中,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民国时期的"重理轻文"现象."重理轻文"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实际的效果上分析,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长远来看,"重理轻文"的观念割裂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发展观的演变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的演变,更是社会变迁、进步与发展所要求的。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直至今天的科学发展观。而与发展观相对应,社会管理的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经济管理到综合管理,再到人性管理,直至科学管理。对于符合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坚持贯彻和落实,把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应用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特别是强调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依赖的紧密性,要求人们从生态、经济、社会的全局着眼,打破部门专业的条块分割,打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与环境问题上的各种牢固界限,号召全人类团结一致,在紧迫的危机情势下立即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追求一种健康的合理的发展。这是持续发展观高于乐观派和悲观派的明智之处,也是它能够赢得全人类普遍赞同的主要原因。但是,人类的发展能否长期持续下去,还有更复杂的理论课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首先,把发展在时间上的可持续性转换成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