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份行为的构造依托于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抽象法律行为框架,不能以事实先在性架空意思自治。即使家庭法没有明确规定,身份行为也存在成立和效力的判断问题。根据纯粹身份行为和身份财产行为的区分概括描述适用模式的意义有限,即使是身份财产行为,也不能当然适用法律行为规范,而必须结合具体行为的性质以及所涉法律行为规范之利益状态进行个别化检视。在具体的规范适用检视中,应当首先考虑立法者的法政策决断,然后再考虑不同身份行为的本质。限制法律行为规范的适用往往意味着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其背后往往存在维护身份关系安定性及公共利益的特殊考量。  相似文献   

2.
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份到契约是梅因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著名概括.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进程也可从此角度作一理解.一方面,旧的身份传统如宗法观念家族关系和相对较新的政治身份如家庭出身、阶级成分、所有制之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淡化或退出历史舞台,契约关系与契约观念逐渐生根;另一方面,某些旧的身份传统仍严重存在,如城乡之别、官民之别、家族关系等.超越身份传统走向契约社会的关键是平等化、民主化、市场化和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底线的失落     
当一名公安变成了罪犯,不管其犯罪的身份、年龄、所犯何罪,差不多都是同样一个根子:法制观念不强。 本来是一个正确的、急需的,能够展示社会进步的观念和用语,却成了一种顾此失彼的思维定势,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现状并由此产生的种种消极的惯性思维。 这社会现状,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底线的失落。 什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底线"呢? 概括地说,道德规范,就是人类社会活动能否正常运行的底线,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维持、发展的底线。父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实现路径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份到契约是梅因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著名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可以从这一角度理解.一方面,旧的身份传统如宗法等级观念和相对较新的政治身份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淡出舞台,契约关系与契约观念逐渐生根;另一方面,某些旧的身份传统仍然存在,导致了政治权利不平等、经济权利无保障、文化权利受限制等问题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社会转型.如何认识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条件,如何实现我国农村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们以同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而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它们又以各自特定的性能而互相区别.就它们各自特定的性能而言,又存在着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行为规范.例如:属于人类精神文明积累的社会公德、各种社会集团各行各业的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和守则、公约等等,既可因其具有"成文"的形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进行多种行为。既然有行为存在,就一定存在着关于行为的规范。由于人们行为性质的不同,就导致不同领域的行为的规范,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等。法律规范虽然只是诸多行为规范中的一种。但是,随着近代国家的出现,它日益成为主要的行为规范,因为它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其他的行为规范“只能行使从属于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伦理一直处于艰难的适应和调整时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从家庭结构、家庭稳定性、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权力分布等方面着,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传统家庭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逐步融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家庭伦理及行为规范正在酝酿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思想是世界文化及中华文化的一座含金量极高的宝库,凭“仁”德为其内涵的精粹,以“礼”、“法”的外延构筑了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男性卖淫是社会丑恶现象之一,它打破了传统大多数国家通过女性行为规范公民性行为的模式且实质上同其一样危害社会。本文侧重分析探讨通过对罪刑法定原则的正确理解来确定组织男性卖淫的犯罪性,确定其刑事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连坐的核心价值是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互相监督、自我管理的约束机制.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族、乡里、行帮等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担负着社会救济、纠纷调处、行为规范、共同发展、社会治安等治理功能,其治理形式将利益和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寓规范于利益之中,在成就高超治理艺术的同时,极大节约了社会治理成本.而连坐正是维系这些社会组织发挥社会治理功能效用的制度基础.中国现代社会治理应当汲取传统的营养,连坐(连带责任)仍然是社会治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学说通过一整套身份等级和道德话语的建构,有效地维护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之前的很多研究都认为,基于身份等级和道德话语的秩序建构落后于基于自由、平等和权利话语的契约建构,历史是一种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但是,纯粹的自由平等契约依赖于一个全能型的公共权力或一个信息完全的社会,这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同时,自由主义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宣称的平等缔结契约的机会与能力也并不成立。通过自然身份和道德话语的建构,儒家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契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在现代社会中,身份并没有褪去,反而变得更为复杂。基于身份、道德和契约的考察,有助于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的阐释可能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法律传统与当代法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传统与当代法制黄晓明吕艳利一传统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历史积淀,反映了民族的个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由于历史进程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区别,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统。法律是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它源于社会生活,调整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中的不可操作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一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它用一种强制性命令,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来规定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强制性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它划定那些得到承认或保护的利益的界限,确立调整社会种种利益冲突的规则,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  相似文献   

14.
季金华 《河北法学》2006,24(12):59-67
习惯性规则是人类社会需求的产物,是关系密切群体为了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和交往成本最小化的目的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秩序安排.与人类社会共存的习惯规则和习惯权利,具有丰富的法治意蕴,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是法律和法律权利的前身,是法律的合法性基础和评价性标准,是法律的权威性内容.习惯性规则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利益调整和纠纷解决作用,维系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5.
宋海山 《犯罪研究》2013,(3):55-59,79
帮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基于私人情谊的小集团利益的极端集体主义,它吸收了包括崇尚暴力在内的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因素,并发展出一套秘密性的组织行为规范。帮会文化不仅是黑社会组织的文化支撑,而且也在各种社会群体和阶层间时隐时现。在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帮会文化的狭隘性和欺骗性已经成为建设民主、法制社会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6.
士是指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存在的、以"弘道救世"为己任的、其社会群体(或阶层)在各自社会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士制度主要包括士主体规范、士行为规范、士之特权与使命规范等。骑士是指形成并存在于中世纪欧洲的以追求与维护个人及社会荣誉为己任的、对其相关社会起重要作用的骑兵阶层中的人。骑士制度也可以从骑士主体规范、骑士行为规范及骑士权利义务规范三个方面来概括。士与骑士制度具有同样重要的法律文化地位,但二者从经济、法理、思想基础,到具体内容与各自之特点都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塑造了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之不同内容、特征与命运。  相似文献   

17.
身份犯罪立法的国际动态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身份犯罪是指非法获取、持有、收集、传播、买卖、使用和伪造身份信息、文件和标志的行为.身份犯罪具有高度危害性,需要加以有效的控制和打击.因此,需要考虑将它规定为独立犯罪.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决议,号召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打击"犯罪分子对身份的不当使用和伪造及其相关犯罪".根据控制身份犯罪的国际动态和国内需要,考虑在中国<刑法>中增设独立罪名并充实有关行政管理法规,用法律手段坚决打击非法收集、窃取、滥用、伪造、贩卖身份信息、文件和标志以及利用虚假身份实施盗窃、诈骗、洗钱、腐败的违法犯罪活动,以维护身份信息安全和社会安定秩序.  相似文献   

18.
乡村丧礼的逻辑:一个法人类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中 《比较法研究》2011,(4):132-143
<正>一、引言传统中国的"礼主刑辅"、"出礼则入刑"意味着:礼是文明秩序的规则化表达,是定分止争的主导性行为规范,"礼治"则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治理模式。在现代中国,随着语境的变迁,传统的礼虽然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但是,它的"历史遗留物"依然存在。流行于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丧礼,就属于礼的"历史遗留物"——而且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有规范意义的"历史遗留物"。  相似文献   

19.
法意思辨     
本文认为法律是调整社会有序运行的行为规范;法是一个过程,它是运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它是辩证统一的、是可知的;它是真理与谬误、良法与恶法的对奕。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可持续发展"立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茂初 《河北法学》2007,25(2):19-22
由于我国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问题,亟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对可持续发展法律的生态化原则、可持续发展法律中的国家发展目标与政府职责、可持续发展法律对有关生态环境及资源的制度保障、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法律和政策、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行为规范、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者行为规范、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团体的法律地位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