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研究生命周期内的犯罪分布,可掌握犯罪人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和郑州金水区人民法院2010年所审理的2461个成年人犯罪案件显示,男性和女性在20岁左右达到犯罪最高峰。男性犯罪的多发段是20—24岁,25岁以后犯罪急剧减少;女性在20—28岁及37—41岁出现两次犯罪多发期。受财产犯罪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犯罪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非财产犯罪中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犯罪人的年龄对犯罪有影响。开展人口犯罪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犯罪人的群体特征和背景因素,从而有效管理和控制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英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讲究礼仪,推崇绅士风度,但对于犯罪,传统上采取严厉制裁的态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减少犯罪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处决、监禁和流放等手段将罪犯与社会隔离.为了抑制犯罪,社会支持使用酷刑严惩罪犯,对青少年也不例外.据统计,1816年关押在伦敦监狱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囚犯人数有3000名左右,其中一半年龄不足17岁,有些年龄只有9岁或10岁,将近有一千名青少年囚犯最后被处死或流放.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各国统计的犯罪活动中,青少年犯罪日趋增多,年龄向低龄化发展,关于这一点计算机犯罪尤为突出。据美国的资料统计,约80%的计算机犯罪是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五年的青年雇员所为,犯罪年龄范围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22—25岁,如果加上青少年中的计算机迷,国外称之计算机崩克(二流子,CON-PUTER——PUNK或CYBERPUNK)无意或无目的地侵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捣乱和破坏活动的话,比例将会更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层出不穷,触目惊心。大学生犯罪具有多样性、爆发性、残酷性、智能性、无因性等特征。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大学生的性格和人格存在缺陷、学校教育不适应现实需要、家庭教育失败、社会上犯罪亚文化渗透等。就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而言,学校应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做好管理工作;应更加重视和完善家庭教育;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做好社会控制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十二起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杀人犯罪是当前最为严重亦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一种大学生犯罪。大学生杀人犯罪有作案手段残暴、后果严重、财杀情杀居多等特点。大学生杀人犯罪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缺陷及高校教育、管理缺陷、教育腐败在一定事件压力综合作用下发生的。预防、减少大学生杀人犯罪需:改革高校教育内容、加强高校管理、惩治教育腐败、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等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少年犯罪是少年所实施的犯罪。但少年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解释:少年的年龄在十周岁左右至十五六岁之间,但这一规定仍没有明确少年的实际年限,这就使得少年犯罪的概念也不能明确。随着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细化,这一不足就逐渐显露出来。并影响了少年犯罪的专门研究。那么,应如何确定少年犯罪的主体年龄呢?一、确立少年犯罪的主体年龄的方法(一)要确定“少年”的本质少年绝对不是指能独立劳动和生活的人。如果某人能独立劳动和生活,则此人就成熟了,老百姓称之为“成人了”。因此,少年的概念必定包含以下内…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日益高发,亟待积极治理。本文引入2015-2022年的327起案件,运用内容分析法,镜鉴犯罪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犯罪性与犯罪机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此应着力优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历程,通过改善家庭教育、强化法治思维、提升缓刑适用率、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以降低大学生的犯罪性;借助情境预防理论,通过削减犯罪收益、升级犯罪风险、降低犯罪刺激、增加犯罪难度以实现犯罪机会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涉税犯罪是当前我国最为多见的一种经济犯罪。当前涉税犯罪呈现关税与非关税犯罪此消彼长,犯罪主体36岁以上年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男性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为主,共同犯罪与单位犯罪比例较高等特点。预防、打击涉税犯罪需要强化全体公民如实自觉申报纳税意识,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和提高对涉税犯罪打击能力等多方面着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徐韬 《法制博览》2024,(5):11-14
近年来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引发各方关注。目前我国对犯罪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国内关于大学生犯罪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于大学生犯罪案例进行分析;二是高等教育领域对于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防范研究等。本文从这两个方向出发,综述相关文献,并对目前大学生犯罪理论研究作出相应评价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犯罪率持续攀升,给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该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及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大学生犯罪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了解决大学生犯罪的相应措施及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校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校大学生犯罪与社会上其他刑事犯罪有很大不同。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如何遏制和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保护其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作者通过对2000年市检察一分院办理的在校大学生审查批捕案件的调查分析,从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及区别对待处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关注问题,大学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由于欠缺法律知识,对自己的行为无法定性,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后果,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在大学生犯罪案例中家庭,社会和学校各个方面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如何避免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大学生犯罪增多,恶性程度越来越高,探索大学生犯罪现象的社会心理成因,发现大学生教育和高校心理环境均存在着诸多缺陷,建议尽快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防控系统,这个防控系统应由预测系统、预防系统、矫治系统和控制系统等4个子系统所组成。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犯罪增加不仅表现在犯罪明数上,而且表现在犯罪黑数上。透过犯罪黑数现象,可以看出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缺失了法律意识。这主要表现为法律心理扭曲,知行不一;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公正信心不足;法律上正义缺乏,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犯罪黑数的存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结果。这是高校法制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的对比,主要是通过各类犯罪者与无犯罪者的对比进行的。笔者做这项工作无意将犯罪者与无犯罪者的人格绝对区分,从而肯定犯罪者具有人格障碍,进而否定犯罪改造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我的研究只是说明人格障碍涉及范围很广,易导致行为者犯罪的人格形成环境及它们人格偏离的情况,从而为犯罪预防和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调查组合并为四种犯罪类型,抢劫与盗窃类、伤害犯罪类、性犯罪类、其它犯罪类,前三类主要是以所攻击的客体不同为划分的;对照组为高校部分1—4年级学生。(选择大学生作对照组是针对“人格障碍易出现在高智商者与犯罪行为者身上”这一学说,使对比显得更有价值)。年龄为18~25岁未婚者,性别为男性。人数:调查组192名,对照组60名。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入手,对大学生犯罪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校园犯罪是我国犯罪现象中的一种类型。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我国的校园犯罪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犯罪综合治理的一个环节,校园犯罪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对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治理校园犯罪,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校同犯罪的类型来看,可以运用西方犯罪学中的惯常行为理论,从防止大学生被害入手来减少校园犯罪的发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警示的方式改变大学生的惯常行为以防止其被害;另一方面,可以在犯罪频发时间在犯罪频发地增加防卫因素,促使潜在的犯罪人放弃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学历越高素质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但是通过作者对北京市海淀区公安分局受理的刑事案件调查表明:学历与素质并不成正比,学历高并不等于不犯罪。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围绕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趋势,大学生犯罪的动机和诱因,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途径三部分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校园内外的盗窃犯罪,给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掌握大学生遭受盗窃犯罪侵害的实际情况,了解大学生财物损失后的心理和需求,分析大学生盗窃犯罪被害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学生、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开展被害预防和被害救济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期以来,大学生犯罪案件的数量和情节恶劣程度有增加、提高的迹象,呈现犯罪主体范围广泛、犯罪类型较为集中、犯罪有智能化趋势、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等特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除了大学生总量以及大学生占青少年比例在逐年增加的原因外,还有社会存在问题的影响、家庭因素影响、学校教育管理存在漏洞、大学生本身原因等。从高校层面预防大学生犯罪意义重大,其对策主要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建立学校与家庭常态联系机制、加强大学生El常管理服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