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保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物质供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规则体系;积极加强政府信任建设,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体体验;切实践行村民自治制度,加快农村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覆盖面较窄、筹资难度大、因病致贫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对低保对象认定存在偏差等.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为农村低保工作提供法律依据;逐步扩大低保覆盖面,适当兼顾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完善低保筹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3.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条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支撑条件都已基本具备,但仍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时事聚焦     
《瞭望》2007,(34)
中国(2007年8月11日-8月17日) 8月13日,一份关系到中国2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政府文件正式亮相。这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指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5.
郭丹 《学理论》2013,(11):55-5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贫困线下的人民生活起到最基础的保障,对解决贫困问题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论在规范化程度还是在保障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它在全国建制时间不长还存在很多问题。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有:准确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健全农村低保的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低保标准;增加低保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6.
农村低保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大障碍.农村低保资金"由该地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筹措方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因此,我们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必须坚持分级负责、合理负担的原则,从制度上对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为农村低保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相似文献   

7.
我国将全面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本刊记者云杉鄯宝红徐冰随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实施,人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幅员广大的农村:正在走向市场经济的9亿中国农民,将如何承受人生风险?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国将全面推广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经过几年的探...  相似文献   

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维持农村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项制度能否有效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资金的保障,因而通过分析各级财政补助的支持力度及其成效,才能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落实政府分级分担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使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预算标准法,以夏县农村地区儿童抚养成本为研究内容,详细测算了在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下,生活在不同家庭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儿童抚养成本。本研究还就所测算的儿童抚养成本与夏县农村地区主要社会救助项目进行了比较,发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相当于温饱线,五保救助标准比低保标准略高,但是也仅仅覆盖了衣食成本。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农村落实得并不理想。除已基本开展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均呈现出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特点,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专项救助三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其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消除贫困方面的功能,使贫困人口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证,从而持续稳定地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常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着大量规则“软化”和“偏离”现象。本文以江西省农村低保制度为对象,通过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加以分析,探讨社会救助过程中的规则弹性影响因素及其动力机制问题。研究发现,行政权力、社会关系、信息、地方性认同和人力资本对规则弹性有着深刻影响,它们共同塑造了规则实施弹性的多样化形态:上级政府的向下分权、组织社会关系对规则弹性有正向影响,行政集权则相反;而多元化信息途径、地方性认同和人力资本对规则内容弹性、规则形式弹性有着差异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合法性一地方性认同机制对规则弹性的解释作用相比,效率一权力和网络一信任机制更为突出。我国社会救助尤其是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定量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运作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桂生 《学理论》2012,(22):107-109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包括宁夏在内全国实行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目前,宁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宁夏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制和制度。可是在农村,上述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和制度仍在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城乡社会保障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和完善中国农村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在建立这项制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城乡有别,具备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民政部在全国九城市进行的"规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数据和资料,对基层办保机构调查低保人员收入、财产、隐性就业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其在执行低保制度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行了梳理评述;对申报对象隐满收入和财产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测评低保家庭收入和财产的指标进行了考察评估。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现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制度性和设计上的缺陷进行了探讨,进而对进一步规范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社会与学界关注的重点,而由于微观数据和建模技术的匮乏.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往往限于定性理解和总量分析。本文以计算机微观模拟技术为突破口,将微观主体的异质特征和行为决策机制纳入模拟的实验范畴,建立相应的模拟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结合区域经济现实,分别从历史特定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参数的灵敏度实验两方面进行了微观模拟,实验结果量化了制度改革所引发的劳动供给与收入分配效应。同时揭示了制度潜在的低效率及其本质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评价与设计提供了建设性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居民安全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社会治安评价和小区治安评价两个方面,围绕北京市居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与评价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本发现,居民对于公共安全的评价与对小区治安的评价,两高度相关;警察可见度、警察工作效率和警民关系,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本提出了社区警务与统一的公共安全体系协同建设,以及加强社区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年来农村青少年愈演愈烈的辍学现象,本文从农民流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大规模的持续的农民流动带来了村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家庭结构的深刻变迁,这对农村青少年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深远影响。此外,在城市的农村流动儿童所遭遇的生活和教育障碍使得农村青少年在文凭竞争中本有的不利地位愈加恶化。所有这些因素连同日益泛滥的功利价值现,致使很多孩子在学业受阻之后很快转向打工挣钱而非继续学业。  相似文献   

18.
This survey data from a rapidly growing rural community reports on the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residents have toward government. These residents, influenced by their "politics of escapism" from urban living, are oriented to relationships with a few friends and neighbors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cooperation. Rather than being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better public services, these residents possess a larger view of the values of a rural life style and a willingness to accept less service as its cost.  相似文献   

19.
《Patterns of Prejudice》2012,46(4):383-398
Popular constructions of rural England have perpetuated images of idyllic, problem-free environments that have largely masked the process of ‘othering’ that works to marginalize particular groups within rural society. Drawing on the findings of studies conducted in two rural English counties, Chakraborti and Garland assert that racist prejudice is very much part of the reality of rural living for minority ethnic groups whose presence in the countryside tends to be overlooked. They discuss the perceptions of established white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ose of the victims of racial harassment to illustrate the disturbing nature, extent and impact of racism in rural areas, and suggest that the enduring ‘invisibility’ of the problem is compounded both by the under-reporting of such racist incidents and the reluctance of agencies to acknowledge the needs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n the countryside. Consequently, racist prejudice in the rural context will only be recognized as a significant issue through a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the diverse complexity of rural space, and the abandonment of singular, outdated notions of rur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