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文 《求索》2012,(11):98-100
《淮海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亮,其月意象是心灵化的,是秦观主体审美世界的感性呈现。《淮海词》月意象,第一重以爱情词为主,化月亮为情思,月夜愁心,对月怀人,感物兴思;第二重以贬谪词为主,词中的月意象渐次凝重,所寄托的愁情也日益增强;第三重则以后期潇湘贬谪词为主,此阶段所作词中的月意象无不笼罩着一个深深的"恨"字。秦观词中的月亮,是一个浸润词人情感的载体,一个颇具人格意义的象征物,一个有意境的意象世界。月亮作为被"人化了的自然"成为构成秦观词"有我之境"的主体意象,并由此而产生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因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我国词曲史上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开拓者,他转变词风,用俚语入词,使词从上层社会回到市井里巷中,对词的形式的发展和词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作出了贡献。遗作有《乐章集》,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外,绝大多数是长调,而且有不少是他创制的。他写的《雨霖铃》就是柳词艺术风格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词云:  相似文献   

3.
苏轼与秦观相知相契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根 《求索》2010,(11):200-202
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与秦观从相识到相知,又到如此的相契,这是由于苏轼与秦观的家庭教育、人生经历、宗教态度、诗词创作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探讨苏秦相知相契之因,对理清苏轼与秦观的关系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说来凑巧而有趣,苏轼先后三个妻妾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子霞)。“三王”均与苏轼相处和谐,患难相共;都曾生过孩子:王弗生子迈,王闰之生子迨、过;王子霞(即朝云)生子逐(不幸早死)。“三王”死后,苏轼均分别为她们写过墓志铭、祭文。“三王”在苏轼作品中都曾涉及,如在词作方面:与王弗有关的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因王闰之有“真诗家语”而作《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与朝云有关的词五首《(歹带)人娇·赠朝云》、《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浣溪沙·端午》、《南歌子》(“云鬓裁新绿”)、《蝶恋花》(“花褪残江青杏小”)。  相似文献   

5.
话说心态     
苏轼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九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国人。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吟诵中秋的词,已经成为两岸的流行歌曲,成为中秋联欢晚会上的必唱曲目。《渔隐丛话》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矣。”尤其是结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相似文献   

6.
李大伟  吕冬青 《前沿》2008,(9):184-186
秦观是北宋名家,以诗文闻名于当时,同时他也是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他人词,词材也;秦观词,词心也。”多情敏感细腻的秦观善于捕捉最微妙的情绪变化,以“情与愁”这两大最基本的文学创作主题,既博采众家又能自出机杼,创作出风格清新婉媚、舍蓄蕴藉的词作。  相似文献   

7.
公元一○九七年(宋哲宗绍圣四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郴州安置”。(见《淮海集》)。在十分苦闷、凄冷的心境下,写下了著名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 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 阳暮。 驿守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 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 去?  相似文献   

8.
丘斯迈 《理论月刊》2004,(5):132-133,142
秦观是北宋的婉约词大家,他在中年以后屡遭贬徙,其凄楚之情通过词的创作表现出来。凄婉、哀愁是 他后期词的特点,也是他坎坷身世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9.
毛,字平仲,因隐居衢州 (今浙江 )烂柯山,号樵隐居士。著有《樵隐集》十五卷,其中《樵隐词》(又称《樵隐诗余》)一卷,最为人所称道。《四库全书总目》评曰:“他作不甚著,而小词最工”,并将其《樵隐词》一卷 42首全部收入全书。《全宋词》、《宋六十名家词》均将其词全部收入,可见其在宋词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几百年来无人对其人其词进行专题研究 (仅有零星点评),另外,近些年来笔者对毛姓历史文化进行了研考,获得一些新资料,出版有《毛姓史话》①一书,发现还是伟人毛泽东的远祖,因此研究其人其词有填补宋词研究空白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话说心态     
舒展  方成 《同舟共进》2009,(6):71-71
苏轼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九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国人。《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两岸的流行歌曲,成为中秋联欢晚会的必唱曲目。《渔隐丛话》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相似文献   

11.
本刊「诗词欣赏」专栏开避以来,已介绍过两首诗,现在介绍一首词。词是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又一种文学形式,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一种抒情诗,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不少文人也偶有所作,即所谓文人词,并在民间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与诗并称的一种文体。但词与诗有显著的不同;词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字声配合严密;词的格律要求比诗更加严格;诗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而词则十之八九的句子参差不齐;等等。词原是曲子词的简称,后来又有许多别称,如诗余、乐府、长短句、歌曲、琴趣、乐章、语业等。温庭筠(约公元八一二——八六六年)是晚唐「大词家,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省)人。他文思敏捷,精于音律,《旧唐书》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絃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写过大量的词,工于造语,着色浓艳,喜欢雕琢,对后世词的影响很大。五代赵崇祚选编的《花间集》收有温庭筠词六十六首,《梦江南》就是其中一首:  相似文献   

12.
当代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今年已届八十五高龄。最近,由中国韵文学会、杭州大学等主办,北京、浙江、湖南等地的学者、教授近三百人在北京集会,庆祝他从事学术与教育工作六十五周年。胡乔木特为题词「文坛先进,词学宗师」,以表热忱祝贺。夏承焘先生,字癯禅,又字瞿髯,浙江温州人,一九○○年生。早岁即以工词名振耆宿。三十岁前后,专攻词学,与朱彊村、吴梅诸先辈通问受教。其所著《白石歌曲旁谱辨》、《白石歌曲斠律》等及唐宋词人年  相似文献   

13.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是晏殊的幼子,生卒年约在公元一○三○年至一一○六年之间。他和乃父晏殊都是宋初词坛上的代表人物,世称二晏或大小晏,与欧阳修齐名。晏殊是宋仁宗时的著名宰相,但小晏禀性狷介,性情乖僻,下随流俗浮沉,不依傍权贵,鄙视官场的庸俗作风。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只当过颖昌府许田镇监一类的芝麻小官,坎坷一生,晚景十分凄涼。遗作有《小山词》,存词二百余首,大多是感伤沉郁的抒情小令,题材比较狭窄,但写得感情真挚、清新浓郁。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他的杰作《临江仙》词: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郴州,历史积淀深厚之地。郴字专为郴州而造,古称"林邑"。郴州有苏仙岭位于城区,苏耽采药济世传说使之与道教结缘,被誉为道教洞天福地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被贬谪郴州的秦观作词、苏轼作跋、米芾书写  相似文献   

15.
毛梦溪 《人民公安》2011,(17):43-43
短短几年.“国学”一词似乎被人请上神坛又推进沟壑。“大师”一词给人几多崇敬又几多迷惘。 因央视《百家讲坛》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的清史专家阎崇年因校注的《康熙顺天府志》身陷“悬赏门”,他以“一字疏误视作羞、一句错断引为耻”自勉,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挑出一个错,  相似文献   

16.
赵辉 《台声》2011,(8):90-93
采访周传雄源自一次朋友传给我的一首歌,名字叫做《微凉盼记忆》。他知我喜欢苏轼的词,还特意留言说这首歌是以苏轼的《洞仙歌》为蓝本翻写而成的。听了这首歌才知道歌者是周传雄。实话说,对周传雄有印象没记忆。毕竟一直以来听的音乐大多是西洋摇滚乐、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中文唱片听来听去也就是那几张。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21,(3)
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以"千古词人"著称于世,却少有人知,他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武将。朝廷的腐败无能、苟且偷生,让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不得不对酒当歌,长歌当哭。满腔的悲郁愤懑,化作诗酒中的万丈豪情……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幼安、易安)。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苏富比拍卖行拍出822.1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五千万元天价的两行九字《功甫帖》真伪之辨,2014年新年伊始不仅是书画收藏鉴赏界的热门话题,在全国也引起广泛关注。有关《功甫帖》墨迹真伪,笔者不敢置喙。对一个文史爱好者来说,《功甫帖》是苏轼写给笔者的乡贤郭祥正的,笔者十分感兴趣。当涂县,县城古称姑孰,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州治姑孰,州县同城。郭祥正,字功父,又称功甫、公甫,号谢公山人,醉吟先  相似文献   

19.
正以《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而留名千古的词人李之仪,不仅文学成就斐然,其为人行事也为历代后学所称道。他一生与范纯仁、苏轼、苏辙、折可适、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贺铸、李公麟、米芾、陈师道、李廌等诸多朝廷重臣、戍边将帅、文人雅士交游甚厚,与苏颂、王安国、孔武仲、郑居中等诸多宰执人物亦多有交从。其中,李之仪与王安石变法颇为倚重的三司使、《梦溪笔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实践美学派的核心观点,在我国美学史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观点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内涵?以秦观词为具体的阐释对象,从创造美与审美两个方面来看,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秦观词根源于秦观的实践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的能动创造,凝结着秦观的复杂感情与思想、性格与气质、智慧与才能,是秦观本质力量的体现。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通过感知审美对象来肯定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秦观词作为审美对象蕴含着极其宝贵的审美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