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决定,这是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重要成果。从加强党执政能力的角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是新时期党建思想的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适时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充分说明党对群众利益的高度关注;而且表明党把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党的执政能力高低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程度,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程度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标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充分说明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必须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必须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坚持民主执政,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坚持依法执政,提供和谐社会建设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充分认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既是执政党五大执政能力的重要一环,又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党研究古今中外执政的客观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长期执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根据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1 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执政思路和理念的完善与进步,体现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对于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人类崇高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纪检监察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是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纪监察能力和反腐倡廉水平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作为执政党,一定要牢牢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策能力;有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通过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来不断创造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完成两犬任务的重大意义和相互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椎动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工作结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把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到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显现了党的执政理论的新飞跃,反映了党对执政使命的深刻认识,表明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不言而喻,构建和谐社会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大写的"人"字,最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8.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不断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和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要求 ,指出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全党应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决定》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全新的概念 ,是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措施。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新形势下抓好社区建设,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