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云溪子 《小康》2005,(9):67-68
吾在机关工作时,有一老同志,名“常喜”。此老整日春风满面,出语诙谐。一日,吾对此老曰:“老某,您名常喜,真名符其实,名不虚传!您老的双亲太有远见了!”此老笑道:“名虽双亲所赐,然唯愿而矣!若求名符其实,非自身竭力不可!”吾又曰:“您豁达乐观,有何妙方,可否赐教一二?”此老答道:“送你一副对联,慢慢悟吧!‘知足胜过长生药,常乐方能晚白头’。”说完,呵呵一笑,拂袖而去。这些年来,吾不时体味对联的含义,觉此中颇有玄机。足者,充满、充实、够量之谓矣。足,有其客观之一面,也有其主观感受的一面。至于“知足”,则更多主观感受了。谈到感受,就…  相似文献   

2.
剖腹藏珠     
上謂侍臣曰:‘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愛珠而不愛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國者,何以異於彼胡之可笑耶,’魏徵曰:‘昔魯哀公謂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紂乃忘其身。”亦猶是也。’上曰:‘然。朕與公輩宜戮力相輔,庶免為人所笑也!’  相似文献   

3.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二》〔译文〕(简体字)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祭完之后,赏给手下办事的人一杯酒。他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不够喝,一个人喝还有余。大家在地上  相似文献   

4.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同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音西)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现在是子女的人将来又会生育子女而成为父母,怎样正确对待父母,实在是伦理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孝道教育历来就是人类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部分人缺乏孝道,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辱骂父母者有之,殴打父母者有之,不赡养父母者也有之。在中学生心目中,父母的形象也不高大,一项对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高中生共13609人进行的“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日本的中学生把父亲和母亲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美国中学生把父亲排在第一位母亲排在第二位,而可怜的中国父亲和母亲在自…  相似文献   

6.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及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相似文献   

7.
出嫁     
我老爸大名金三万,记得童年一篇作文《心目中的英雄》我写的就是我老爸.谁料到,这会儿我要嫁人了,他原本生动丰富得令人敬畏的红脸急成了一只酱紫茄子,只听他吼道:“你敢再跟那小瘸子来往就别再姓金.” 我好伤心,用发抖的手抓起户口本一跺脚就往外走.我去派出所改姓妈妈的姓,姓“王”还不行吗?妈在一旁敏捷地从我手中抽走了户口本,劝慰我说:“明明,你这是干啥呀?”我急得直嚷嚷:“妈!您嫁给瞎子老爸可以,我喜欢上瘸子,为啥就不可以?”“放肆.‘瞎子’是你该叫的吗?”妈的言语重了,但语调听起来依然那样轻柔.  相似文献   

8.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79,载本刊2005年第5期)80.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达巷党”:“巷党”即里巷,(《译注》第93页)“达”是里巷的名称。“执”,从事(于)。译达巷党有人说  相似文献   

9.
“父母相亲会”作为新兴事物在不少大城市中竞相出现,本文试图在呈现其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剖析。父母为何代替子女去相亲?究竟是“复古”还是无奈之举?理解这一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变迁对婚恋观念及现实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患鼠乞猫     
安清 《中国减灾》2011,(5X):59-59
<正>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伊始,一部由著名作家、编剧海岩的儿子执导的网剧《太子妃升职记》成了坊间茶余饭后热议的谈资。这部火爆网络的电视剧,让大家认识了导演侣皓吉吉,也因他"著名作家儿子"的身份,让更多人开始好奇:那些有着作家老爸或老妈的"文二代"们,如今都在做什么呢?是继承父母衣钵继续走文学之路,还是另有其他安排?两岸的"文二代"们,又有何相似与不同之处呢?  相似文献   

12.
王立常 《创造》2001,(1):47
“吕氏春秋”上有则故事说,梁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村子,“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乡里有个老人到集市上喝醉了酒回家,这个奇鬼就装成这个老人的儿子的形状,一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里,酒醒了,责备他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的嘛,哪一点对你不慈爱啊 ?我喝醉了,你一路上那么捉弄我,是什么道理 ?”儿子急得哭着跪在地上说:“作孽啊 !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昨天我到东边村子收债去了,不信可以问东村的人啊 !”他父亲相信了他的话,怀疑是奇鬼折磨他,准备“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剌杀之”。第二天,老人到市上去喝…  相似文献   

13.
换换位想想     
云溪子 《小康》2006,(10):74-75
七情之外,更有另一种情在人与人相处时不可缺少,那就是“体谅”之情。世人多感慨“人生易老天难老”。吾突萌奇想:天为何难老,而人生为何易老?毛主席有词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原来,天之所以难老,乃因其无情;人生易老,乃因其有情。人能为求不老而无情吗?否!人若无情,将不成其  相似文献   

14.
曲高和寡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衆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音:影)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錇椤蛾柊ⅰ贰ⅰ掇丁?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錇椤蛾柎喊籽?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炭逃?雜以流徵(音:止),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瞧淝鷱浉?其和彌寡……夫聖人瑰意奇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相似文献   

15.
影片《焦裕禄》中有一组感人的镜头:焦裕禄在大年三十晚上,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当他来到两位老人家时,握着老人的手说:“我是您的儿子,来看您老人家啦!”老人感动得只抹泪说不出一句话。像焦裕禄这样,逢年过节向下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中的好党员、好公仆不胜枚举。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他们都是杰出代表。与此相反,逢年过节向上跑的事也屡见不鲜。花公款、坐公车,不远千里给上级拜年者有之;买重礼、送红包,登门造访者有之。到了年节,一些地方把“给领导送温暖”当作头等大事,想方设法给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意思意思”。他…  相似文献   

16.
<正>手,可以记忆住年岁点滴里最重要的生活过程。最慈爱的莫过于父母牵幼小的子女,以及,子女牵着年迈的父母。这般牵手的动作,断了呢?该怎办?思念,可以使人心颓丧;也可以唤醒激励的心。你会握住我的手吗?你还记得我的名字?身为父亲这么对儿子轻声地呼唤。  相似文献   

17.
杨增社每天都面临着“两难选择”:要当一个严格遵守“十不准”纪律的好民警,就难以当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反之,要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那就很难当一个严守纪律的好民警。“两难”面前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18.
最近,有两类新闻颇令人关注。一是,成批的硕士、博士竞争城管;另则,多地爆出,官员子女中专、大专生可当市长。更有甚者,父亲是副县长,儿子在同一个月内完成“交接”又当上副县长;毕业半年连升两级,22岁即任团县委书记。如是种种,一边是“寒门学子”翻身艰难,一边是“火箭提拔”式的权力世袭,无不引起众人惊呼:此乃“拼爹时代”!  相似文献   

19.
谈友论道     
云溪子 《小康》2005,(8):66-67
无论何人、何等人,只要不是鲁滨逊式地独处,都会交朋结友。有君曰:人之一生,亲情、爱情、友情,若阳光、空气、水,缺一不可。吾深以为然。盖因人自祖先始即群居之故,交友之事绵延千万年,并伴人类文明史留下了许多佳话。伯牙为子期绝琴,生“知音”一词,使寻觅知音成为人生一大追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曲阳关三叠,引出无数离情别泪。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之乐夫子尚如此,何况后人!吾之一生,得友之教多矣,受友之情重矣,获友之助巨矣。老来得闲,常思之:“友”为何?直叫人魂牵梦萦、相知相帮、终生不忘!翻了…  相似文献   

20.
昔读苏东坡“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①、“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酒句”,尚以为苏氏乃兼具“晋人酣醉,放浪形骸”、“唐人酣醉,豪气逼人”之豪饮狂徒焉。俟读毕其两千余则诗词,方觉东坡酒韵乃儒雅。其酒风、酒气之高,今人不及也!欣然获此小悟,鉴证有三矣。一曰,“空杯也常持”。东坡酒量甚微。引其己言,即:“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酒量弗宏却日日“引壶觞以自娱”,此颇具清韵雅趣哉。且听东坡把盏自娱之喋喋:“天下之好饮,无在予上者”、“吾饮酒至少,常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