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已面临着严重的主体性危机——对内无力回应中国社会"大转型"所提出的"大问题",对外处于边陲、附庸地位,无法与西方学者平等交流对话。郑杭生先生及其学术团队近年来的学术实践表明,中国社会科学要想走出"危机",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首先,要走向"田野",直面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变"的社会实践,开展扎扎实实的社会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经验"为依据的理论提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从而破除长期被西方垄断的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刘艳 《桂海论丛》2012,(5):26-30
语言是一切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语言艺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建构及进程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之所以为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高度认可,与毛泽东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密不可分。研究毛泽东语言艺术的特色,探索并实践语言艺术发展的"三个统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话语场域中,我国在传媒体系、传媒机制、内容生产及传播素养等三方面,与以美国为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历史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话语场域中表现出全面覆盖、精细精准两项突出特征。为了弥补历史差距,我国应当在传媒体系与传媒机制等"硬件"方面进一步提升,同时应当在国际传播观念、国际话语社群与内容生产及传播素养等"软件"方面同步强化。  相似文献   

4.
《创造》2007,(5):5-5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共同"这个语汇有了远比过去厚重得多的份量.共同建设和谐家园,共同创造社会财富,共同营造和谐文化,共同享有发展成果……这种种与"共同"紧密相关的概念,成为了各种传媒使用频率很高的话语.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话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界(也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热衷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个话题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困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它的标志性口号就是所谓"失语症":中国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基本上借用西方理论话语,而没有自己的话语。对"中国话语"之说,我有一些疑虑:所谓"中国话语"到底是什么?怎么去发现"中国话语"?如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 ,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全球化”成为西方学术界和传媒的主流话语 ,各种理论流派迭出新说 ,令人目不暇接 ,但其归旨皆在强化“全球化”的话语霸权。“全球化”作为一种表述世界历史进程的学术话语 ,“定位于空间扩展。在某种意义上说 ,全球化可以被看做是现代性进入空间” ,“全球化”是“用全球取代普世 ,用空间取代时间”。〔1〕本文选择 2 0世纪 90年代西方全球化理论主要内容 ,择其要旨 ,缕述如下。  一、“全球化”概念界说1.作为变化进程的“全球化”。舒尔特认为 ,全球化概念与以往的国际化和互相依存概念…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常常因无法包容少数族群的文化差异性而受到批评。为反驳这种"不宽容"的批评,西方自由主义学者提出了多元文化主张,以此包容、捍卫少数族群的文化差异。然而近两年,随着恐怖主义威胁以及难民危机日益严重,加上欧美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兴起,西方学者及民众却开始抱怨这种多元文化主义对少数族群"过于宽容",既损害了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也导致族群内部弱势群体的个人自由无法得到保障。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转变令人惊讶,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少数中的少数"难题。而通过对金里卡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介绍与剖析来探讨这个问题,也许能从政治哲学视角分析西方宪政民主国家的多元文化困境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例如西方民主话语凭借"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一元化"等话语攻势企图垄断民主标准的制定权和民主模式的主导权;及通过制造一系列"陷阱"理论来质疑、构想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例如国强必霸思维模式下的"修昔底德陷阱"和作为霸权稳定论思想延伸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对这些"陷阱"理论要尤其注重批判性分析。西方话语"陷阱"的认知逻辑在于以"抽象的人"为认识论原点,将社会历史的实践者与具体的实践环境相分离;且由于对认知主体的确定性把握不足,导致"陷阱"理论频发和"普世性"思维模式下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模式和轨迹普世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现实的人"及其所处于的历史环境为认识原点,才能走出西方的话语"陷阱",正确认识有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解答的是"中国问题",讲的是"中国故事",总结的是"中国经验",凝聚的是"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优势,打破了世界对西方模式的迷信,开启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思路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革命",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则是"建设","革命"与"建设"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主题"。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是由其"主题"导出的。以"主题"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可提炼出两大话语体系:"革命话语体系"与"建设话语体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现代马克思主义"正是以"建设"为主题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三化"理应运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新话语体系。探讨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话语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本文的立论基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媒体话语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加辉  袁鹏 《求索》2012,(8):164-165
现代社会的话语体系是和大众传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看,大众媒体的活动是在进行信息传播,而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是要达成意义的理解。因此,媒体总在建构一些话语并通过这些话语来传播某种意义与价值进而影响受众。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媒体的话语传播策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城市话语",传播城市文化;倡导"亲情传播",发挥地域优势;拓展公共空间,实现"人城互动"。  相似文献   

12.
"去极端化"真正的意义不是中断恐怖主义,而是终结恐怖主义。尽管沙特、新加坡及印尼等国推出的柔性"去极端化"具体策略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运用各种非武力手段达到思想去极端化、最终终结恐怖主义。新疆处于反恐维稳的前沿阵地,"去极端化"任务复杂繁重,国外柔性"去极端化"策略对新疆做好"去极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方利用国际话语优势,抛出"中国渗透论",其危害极大,主要以贬低中国国际行为为主旨,试图削弱中国国际发展的合法性,损伤中国国际"软实力",阻碍中国通过正常的国际行为获得国际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这是西方国家继续沿用的冷战思维。  相似文献   

14.
金岱 《理论月刊》2012,(7):45-50
文化保守主义兴盛是19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思想界最为突出的景观,主要表现为中学路向:回到"汉儒"和西学路向:回到"文革"。文化保守主义兴盛的原因是复杂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当下问题,世界情境的全球化趋势,解释上的西方后现代思想路径,这一切都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提供了舞台。文化保守主义兴盛在今天中国的思想格局中显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危险性亦不可以不警惕。我们认为:"独尊儒号"不能再"伦"中国,前现代之平等观念不可能解决今日中国的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08,(5):14-14
“藏独”组织对奥运圣火传递的破坏,以及部分西方传媒“一边倒”针对中国的报道,已激起各地华人的愤怒。多个国家的华人近日纷纷发起大型集会及游行,力挺北京奥运.反对“藏独”及抗议西方传媒的歪曲报道。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起点是"群",终点是"国家主义",前者属于典型的传统话语,后者属于西方政治思想。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境,梁启超"有选择地接受"了德国国家主义思想中的"国家有机体说",对"国家至上说"却有所保留。梁启超国家主义思想的宣扬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十分必要和紧迫。福柯话语理论的构建取向、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大众的同意"、拉克劳和墨菲后话语理论的多元主体"接合",为之提供了视角和切点。大众化了的马列文论话语、中国化了的西方文论话语、时代化了的古代文论话语和实际化了的比较文论话语"接合"起来,构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再与创新的非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话语二度"接合"起来,就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有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袁三标  陈国栋 《思想战线》2013,39(1):118-122
话语主体依靠话语权力生产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逻辑实现对话语客体的宰制,这种宰制主要体现在"说什么"与"怎么说"两个环节中,"说什么"是话语主体议程设置的内容择取问题,而"怎么说"则是框架建构中的意识形态思维逻辑问题。在国际政治领域,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正是牢牢地把握住了议程设置和框架建构这两个环节,才成功地实现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霸权。面对硝烟弥漫的话语权力交锋,当代中国理应厘清西方话语权力的生产机制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逻辑,生成中国话语权力,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以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堪称认真对待中国宪政问题的第一人——梁漱溟从"势"(外力)和"理"(内力)入手,精当地把握了宪政的本质和"真精神",批判指出了清末以来简单化的模仿、移植西方宪政不符合中国国情。他主张中国宪政之道应当从"自家开路来走"中西融通之路,逐步推演形成中国式的民主宪政。其关键在于政治习惯的现代重建,培育现代民主精神,完成中国社会基础的转型改造,形成"势"和"理"后,才能求得"真宪法"。  相似文献   

20.
<正>从今年春天开始,关于中国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报道愈演愈烈,成了国际媒体的舆论焦点,并演化成一场所谓的"中国制造"危机。对"中国制造"危机的透视分析,不能排除美国于大选年所表现出的一贯的"政治风暴",不能排除欧美近年来一贯的市场保护主义的抬头,甚至不能排除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