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宏观经济全面衰退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救市的实质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在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受制于中央政府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因此,地方政府的救市必须符合法定职权,某些重大措施必须得到本级人大的同意,遵守财政民主主义和财政平等主义原则,并体现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但地方政府的部分救市措施违反了上述要求。地方政府救市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应遵守市场经济规律,避免直接参与市场博弈;救市的关键是排除市场障碍、调整市场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相似文献   

2.
肖伟 《海峡法学》2012,14(2):40-46
在证券市场出现危机的情形下,政府救市应当符合适度性。应从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二者关系视角来认识和把握政府救市的适度性。政府救市的适度性可从救市目标、救市范围、救市手段和救市程序等方面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宏观调控权作为国家和政府调节经济的权力,以宏观调控行为和活动的能力、范围、可能性及其中的利益为客体。宏观调控行为和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宏观调控手段,也是宏观调控权配置的客观依据。与此相适应,应将运用财政手段、税收手段、计划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权力赋予具有代议性的立法机关:将运用货币手段和外汇买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权力配置给中央政府所属或独立的中央银行或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所享有。当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将委托给国务院的税收立法权收回,并给地方政府配置独立的发行地方政府债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的社会经济中,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之间除了协作关系以外,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本文以我国各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公共设施建设支出手段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为切入点,通过检验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税收负担的组合,对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份额的影响,分析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以湖北省为例,对湖北省的这两种政策手段在吸引外资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给出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政府救市必不可少,很多国家的救市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源于“政府失灵”的存在,尤其是行政权力的滥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是将救市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关键在于用法律去约束行政权的行使,具体方法是构建适当的救市实体法,配以合理程序,从而形成完备的救市法律体系,贯穿于救市活动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真诚 《法人》2009,(1):8-9
深圳地方政府明确表态不救市,开发商反而可以不受政府表态的影响,不失时机地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决策。一些地方政府想通过人为因素来改变目前的房地产走势,可能会使市场更乱  相似文献   

7.
朱镕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当前扩大内需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这项政策对推动经济发展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总和。财政政策可采取赤字财政、盈余财政和平衡财政等三种形式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这三种形式,也可依次称为扩张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和平衡型财政政策。 我国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质上是扩张型财政政策,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一般的扩张型财政政…  相似文献   

8.
政府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权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管理长期以来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享有计划项目成果的所有权,并且通过行政手段无偿推广,而科技成果完成人只有获得奖励的权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管理越来越被要求法制化、市场化,并且与WTO接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权力必须有一个明确界定。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尽管规定了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在通常情况下归属于项目承担单位,但是作为资助方的政府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享有哪些权力,现行法律…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而不是无政府状态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由直接的微观管理经济向宏观调控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转换,要求各级政府实行民主、科学决策,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实现管理职能的法制化、规范化。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中学会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经济秩序,保闯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包括经济计划、财政税收、金融货币等主要调控手段,因而必然更多地表现为法制形式。在压缩…  相似文献   

10.
一、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财政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部门的资金需要,为经济建设筹集和投入更大规模的资金,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对财政支出的绩效不够重视。从政府的工作实践来看,我国的政府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顾国家财力可能, 盲目制定发展计划的倾向,财政给多少花多少,不少地方政府变相发债筹措的资金,使用中也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在财政资金运用上存在权责脱节、责任不明等弊端,浪费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构建巨灾保险体系重在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汶川地震给我们造成的空前的劫难,巨灾保险体系的构建进入了加速阶段。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一味依靠政府扶持和社会捐助的传统做法,用市场化手段取代行政手段。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保险这种金融工具,使有限的财政资源的配置效应得到乘数放大,真正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职责的高效和规范。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是新时代的世界发展趋势,其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开始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启动了电子政府的建设计划,从而掀起了全球范围的政府信息化浪潮。其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各国在电子政府的建设过程中,起步有早晚、国情亦各异,但是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运用)成为共识。其中韩国为实现电子政府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通过梳理韩国电子政府制度建设中的法与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果,分析其制度的利弊得失,以期为我国电子政府的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浅析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的救市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海啸出现后,美国政府随即出台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人们对该方案应不应该通过,它能否拯救美国市场,遏制美国经济继续衰退等问题议论纷纷。本文将通过救市方案的利弊分析并结合政府干预的条件来推导出这一救市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是以县为主,中央和地方只提供少量补助的模式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投资经费远低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的财政实力不同,地区教育的教育经费以及教学质量呈扩大趋势。因此,应通过提升基础教育公共投资主体的重心,强化中央和高级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责任以及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规范性建设,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优先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樊静  位明 《河北法学》2002,20(1):22-25
从我国现实中存在的税费比例失调现象入手 ,认为税费比例失调是我国政府财政行为不规范的突出表现 ,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而政府财政行为不规范的实质主要在于政府财政机制不规范。为实现政府行为的规范和法制化 ,从控制政府收费规模、规范政府收支机制及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职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预算公开是指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的过程都应当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公开。预算公开在保障纳税人权利、建立责任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建构财政法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许多国家都由宪法对预算公开进行了直接的规范,反映了预算公开这一事项的重要程度。我国在探求预算公开的进路上,应立足于现有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之上,完善《预算法》对预算公开的细节规定。不断地健全法治、转变政府理念、公开预算公开的审议程序。  相似文献   

17.
对美国救市法案之评价及其对我国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四奇 《法律科学》2009,27(1):123-131
尽管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意识形态上的认识及政治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一度使美国“问题资产紧急救助计划”夭折,但是危机中的金融机构与美国经济患难与共的事实最终“绑架”了政府的决策。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为救市应急而作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不仅宣示了市场经济内在的破绽、金融监管的失灵,而且其繁琐的创制程序更深刻地表白了民主与法治的先天不足。无论如何,对这一切进行公正且客观的认识对于我国来说都具有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建国 《河北法学》2007,25(9):61-65
我国财政权限的配置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国未来财政权限的配置在总体上应该采取非对称型模式,即将财政收益权在各级政府间进行适当划分,并偏向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保持足够的财力;在对财政收益权进行划分的同时,对财政立法权则应基本保持集中,由中央政府享有主要的权力;进一步协调财政(税收)征收权在两套征管机关之间的行使;赋予各级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预算权.  相似文献   

19.
人物     
胡舒立:当理想遇到现实在3月底、4月初的股市跌荡中,《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成为舆论的焦点人物。在亿万股民、不少媒体和学者对政府"救市"的呼唤声中,在"救还是不救"的激烈争论中,胡舒立发表文章《何必讳言不救市》,以强悍的文风捍卫政府不应干预资本市场的信念,并指责呼吁救市者动机不纯。她的观点是:"股市自有沉浮,政府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  相似文献   

20.
从各国宪法制度安排的角度探讨公共财政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有助于反思国家公共财政监督的制度建构。议会制度产生之初,议会通过控制财政来监控政府,系议会民主性的表现。随着社会发展,公共财政已由议会控制转向实质上由政府掌控,议会对财政控制转而通过立法等法治手段来监督,并不参与实质意义上的议决。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功能、监督功能尚待完善的情形下,将公共财政监督制度化、法治化应成为首选途径。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公民或者社会组织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监督国家的公共财政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