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坚 《外交评论》2020,(1):1-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价值取向上彰显鲜明中国特色,即旗帜鲜明地坚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初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为人类现代化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与倡导涵盖资本主义国家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形成理论自洽,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两个必然"思想与"两个决不会"思想,对当代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进行深刻洞察得出的重要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从历史哲学高度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体现出深刻的理论思辨与理论创新精神。习近平外交思想富于鲜活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在高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敏锐洞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脉动、以新型全球化理念积极引导全球治理等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使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升华,开辟了中国外交哲学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强大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回答了"中国外交为何进行战略调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依据何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内涵为何"等基本问题,但相关研究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方面还有所不足,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知识图谱。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哲学观照的深度、更契合社会主义运动的趋势、更合乎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的大国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外交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打恐为主题强调了大国合作的外交战略。新世纪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外交局面逐渐形成主流: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揭示大国外交的必要性,中国的新世纪外交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大国外交,树立大国意识,从而最大化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性国际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当然,中国推行大国外交要以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原则为基础,更要警惕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侨务公共外交"作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确定其正当性和认同度的一条重要路径。文章在分析、总结致公党开展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的优势、特点和存在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围绕这一目标任务的实现,建议做好统筹规划,积极推动涉侨部门开展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的协调配合;发挥"侨""海"优势,多渠道拓展致公党服务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的领域和空间;重视理论研究,积极推动有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理论体系的建立;创新履职思路,努力推动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的机制建设和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成为影响国家外交的核心因素。以文化为内容和手段的文化外交以其柔性特质从外交舞台的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充分运用文化外交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用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新形象,开启自信、务实文化外交新范式,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在国际上掀起一股外交"中国风",开启了中国外交新时代,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当属于大国性,这种大国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国外交和大国崛起,大国崛起是一个历史进程,大国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主题特征,大国外交伴随着大国崛起进程对当下以及今后中国外交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理解新形势下中国的大国崛起和大国外交,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寻找中国外交大国性的重点布局以及主题实践。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实践来看,周边地区是中国崛起的主要战略依托,并依此重点以经济外交为主要着力点,构建中国崛起的大国秩序。  相似文献   

7.
《外交评论》2018,(1):1-15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维和谋划的新征程。中国外交的动力主要源自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外交的对象和议题则主要是国际性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践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战略思维、谋划和实施没有止境,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为此,中国正在加强战略思维和谋划,确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战略目标,以新型国际关系为主要战略途径,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战略平台,努力使外交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同时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了中国国内政治的稳定性,确保了国内政策的连续性。作为国内政治的延伸,中国外交在指导思想、外交原则和外交布局等方面也表现出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二十大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做出了新的判断和阐述,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大国身份更加明确,大国外交内涵更加丰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未来中国外交和中国对外关系必将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确定之中国应对不确定之世界,以确定之政策推进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大国担当更加积极有为,大国特色更加显著,大国风格更加明确。以二十大为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展现出更有底气的信心,保持健康和理性的大国心态,更好地利用外交落实对外政策,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在保持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连续性的同时,也展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在战略和宏观层面,外交服务内政的主要任务和外交总体布局基本维持不变。在具体政策层面,仍然重视对美关系,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在海洋权益争端和朝鲜核问题上,一方面保持原有政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行动更为积极,政策更加明确。在操作层面,"首脑外交"更加活跃,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坐标作用更加突出,外交工作的全局统筹、顶层设计、中层协调和一线执行等都得到强调和重视。这些新趋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外交的延续,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身份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要求,是中国政府和社会环境变迁的客观结果。这一发展趋势将会延续下去。鉴于影响中国外交的因素在增加,未来中国外交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亟须在不同观念和利益、国内和国外、维稳和维权、国家利益和正义原则之间尽量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0.
黄登学 《外交评论》2009,26(4):101-113
梅德韦杰夫就任俄罗斯总统一年多来,其外交风格与特点已初露端倪。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俄罗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立场更趋强硬;确保独联体传统势力范围仍然是梅德韦杰夫外交的优先方向,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俄罗斯的重要外交财富;重视多边外交、发展务实性和全方位对外关系构成了梅德韦杰夫外交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