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格局多极化中的美国新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霸权,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是资本主义大国国际政策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更是如此。伴随霸权主义政策的同时,必然引发战争,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关系史就是一部霸权更替史和战争演变史。 冷战结束前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上升为世界的主题,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显,这对于霸权政策不能不形成巨大的冲击。美国在苏联东欧崩溃瓦解之后,失去  相似文献   

2.
马骏 《国际展望》2011,(3):118-130
作为大战略研究的一个分类,地理政治研究除了担负为制订政纲和决策提供理论框架和抽象信息、培育公众的战略意识与战略思维能力的社会职责,并因此而具有社会反思的意义,它还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国际关系中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进路,从而反映了国际关系学科的自觉和自省。吴征宇的新作《霸权的逻辑:地理政治与战后美国大战略》(以下简称《霸权的逻辑》)^①正体现了中国国际关系学人对国家和学科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国际关系理论,吸收了诸多学科的营养,主要是社会学、语言哲学和其他国际关系理论,其中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尤其影响到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内部流派纷繁,即便是在主流建构主义阵营之中,也存在贴近实证主义的温和建构主义和诠释成分较高的语言建构主义。但同时,建构主义又有着三个鲜明的共同特征认为主体间互动建构社会意义,强调施动者和结构互动建构身份和认同,突出观念在塑造行为方面的作用。建构主义彰显的是人的能动性、文化的力量和社会性关系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能够在国外和国内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刘毅(以下简称"刘"):国内学界一般怎样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位?它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面临的"元问题"是否存在某些一致性?李滨(以下简称"李"):先了解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定位。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总体目标是挑战和批判主流理论,实质上也是挑战国际关系中的实证主义理论,希望用一个在本体上更多元、更具反思意  相似文献   

5.
国际格局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理论属性和取向,有关国际格局的理论深深地植根于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假定之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分析逻辑,特别是它还被现实主义导向了同外交政策的实用联系。现实主义本身既具有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力,又存在着不容置疑的局限性,这两方面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国际格局研究的理论品质。以此观察中国关于国际格局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国际格局的概念反映了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取向和理性主义的内涵逻辑,特别是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西方话语霸权之下,它营造了一个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语境,为认识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征提供了某种便利的条件。但是,从学科的进一步整合来看,对于国际格局的研究仍需要结合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研究成果做出内涵和容量上的扩张,以使这一概念更加适应国际关系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在国际体系中既有的霸权国同后起的新兴大国间,以争夺权力为特征的霸权战争不可避免。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Edward H.Carr)甚至将“和平转换问题”认定为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难题。然而,我们对这样的理论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对冲突的预测往往过于武断。在近现代史上,英美之间权力的和平转换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例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逐渐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的出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定价:78元本书是作者2001-2015年的学术研究论文及国内外调研报告的辑录,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主线,探究中国崛起的内外环境、现实挑战、理论准备和战略谋划等。主要涉及国际关系理论探索、中国战略体系建构、美国霸权战略剖析、大国东亚战略聚焦、国际调研与决策咨询等  相似文献   

8.
国际关系理论是对国际体系运行状况、运行规律的一种抽象性说明和解释。由于学者都是基于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来进行理论思考,因此,一国所诞生的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国际体系运行的理论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要么与西方国际体系隔绝或者孤立,要么是西方体系的配角,中国没有对国际体系的原创性思考,因此也谈不上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这为中国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关系"核心问题"及随之而来的"问题组",从而给中国学者的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理论创造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如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能够进一步完善学术制度,并深入探索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带来的国际后果,中国学者有可能继美国学者和欧洲学者之后为国际关系学科贡献巨大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9.
论美国国际关系学与美国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代,伴随国际社会的深刻变化,美国国内从政府决策层到理论学术界都出现了新一轮战略思索与再定义,但传统的主导性优势战略,“全球领导者”的定位并未被取代,反而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这既得益于其民族政治文化深层的某种张力,又是其追求现实国家利益的结果,更直接的则是因为美国的国际关系思想传统及霸权心理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惯性,从理论上讲,美国霸权主义是美国国际关系学中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诸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权力结构、权力国际战略与权力运用是观察美国网络霸权的三个视角。在权力结构上,虽然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基础层与逻辑层稍有衰退,但在网络空间内容层,美国仍然主导着权力结构,足以支撑其霸权地位。在权力国际战略上,美国在网络空间成功建构了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价值观同盟关系,用以推动美国网权的扩散,为网络霸权的分担寻找国际支持,最终形成"扩散性网络霸权"。在权力运用上,美国通过强制、威慑、防范、建构等方式对别国产生影响,也通过吸引手段对国外公众产生影响。美国在虚拟世界建构的全球网络霸权不仅与美国在现实世界的霸权起到互补作用,也可能会对其霸主地位的日趋衰微起到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国主义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 ,也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观点和方法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观察国际关系的基本指导准则 ,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内政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且也是西方学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探析西方学者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 ,对于我们开拓学术视野 ,加深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西方学者的研究既有客观的一面 ,同时更有偏见、曲解甚至学术诬蔑的一面 ,对此我们应该坚持分析批判的态度。一、西方学者对帝国主义理论内容的研究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地位。西…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后,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国际环境保护运动和国际环境外交活动的深入发展已直接触及到国际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国家主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际环境保护与维护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丹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生院教授乔纳森·阿德尔曼:(Jonathan Adelman)于1989年10月2日至10月7日来我系作学术访问。阿德尔曼教授是美国的国际问题专家,他的研究课题,包括国际关系理论、苏联内政与外交、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因素等。阿德尔曼教授著作甚丰,而且是国际学术交往中的活跃分子,曾先后访问过印度、日本、以色列和苏联等国家。  相似文献   

14.
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制衡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势理论认为,面对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威胁,主要大国倾向于采取以军备和结盟为主要手段的制衡行为。然而,国际关系史中也不乏制衡迟缓甚至缺位的案例。大国制衡霸权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应对霸权的策略为何会有差异?本文以结构压力和霸权正当性为自变量,解释了大国制衡行为的生成机制及其强弱变化的原因,强调霸权正当性对制衡行为的抑制或加强作用。文章认为,有关制衡行为的研究,为现实主义内部的均势理论和霸权理论两个分支提供了结合点。在单极体系下,有关霸权正当性的研究,对于理解霸权衰落和新兴大国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美国霸权未遭遇典型体系制衡的现实促使国际关系学界重新思考均势理论的适用性。大国规避体系制衡的条件和机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前沿问题之一。既有相关研究的分析层次大致包括三类,即实力结构层次、国家特征层次和潜在受制衡国战略层次。理论解释视角则日趋多元,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理论均依据各自的传统和逻辑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与此同时,经验案例的范围也逐步拓宽。不过,既有成果大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逻辑或者实证不足,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深入分析崛起国缓解制衡的条件机制;明确软制衡概念的理论地位;说明大国实际行动与合法化辩护之间的关系;重视近现代欧洲以外的历史经验等。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大国缓解、规避制衡条件和机制的研究,不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政策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问题--从西方理论到中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理论历来存在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整合问题。这三者整合得好,会发展出成功的理论范式,从而极大地促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中,就理论价值而言,本体论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的最基本问题,也关系到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核是什么的本源性课题。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第三次、第四次论战来看,它们均直接与本体论问题有关,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界最大的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这种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已经大大促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就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建设来说,只有在本体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建构起中国学派。需要强调的是,以自己的本体论为基础,建构中国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学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源泉,并提供知识再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国际关系理论中英国学派的视角,尤其是这一学派重要的代表性人物马丁.怀特关于霸权的理论出发,对于当前的国际秩序进行解读。虽然英国学派对大国在维护和发展国际秩序方面发挥的作用已有所认识,但是对于国际上形成唯一超级大国时如何最好地发挥这种作用还有进一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0月15—17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贝尔福讲座教授杰克.斯奈德(Jack Snyder)应邀访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并以"帝国的迷思"、"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和"民主化、民族主义与战争"为题做了三次学术讲座。本文根据斯奈德教授10月17日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原稿未经本人审阅。斯奈德教授在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民主化与民族主义、美国对外政策、俄罗斯(苏联)对外政策等多个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荣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担任《美国政治学评论》和《国际安全》杂志编委。  相似文献   

19.
中心—侧翼理论:解释大国兴衰的新地缘政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大国的兴衰或霸权的交替,迄今的地缘政治研究未提供一种基于地理因素的一般性理论模式。基于对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国战国体系和16世纪以来的欧洲及世界体系的经验分析,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侧翼理论”,它把强国分为位于中心地带的中心强国和位于侧翼地带的侧翼强国,并且认为就中心和侧翼地位的政治意义而言,侧翼强国具有相对于中心强国的若干重大地缘战略优势;相应地,中心—侧翼地位影响着大国的兴衰,身处侧翼比身处中心更有利于大国的崛起,近代以来的霸权国家都出自侧翼强国。该理论可被视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发展“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中国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主要对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和专项论题展开了较多研究。但目前,学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从内在理论逻辑上缺少总结,对于其中一些内容分析得还不够全面和充实,对中国外交的实践意义研究比较少,也缺少同西方国际关系思想的对比研究。我们应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加强对其核心逻辑的归纳和总结,在具体内容上,要继续充实和完善,注意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关系的研究,要注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对于中国外交实践的指导意义,也要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