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侧翼理论:解释大国兴衰的新地缘政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大国的兴衰或霸权的交替,迄今的地缘政治研究未提供一种基于地理因素的一般性理论模式。基于对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国战国体系和16世纪以来的欧洲及世界体系的经验分析,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侧翼理论”,它把强国分为位于中心地带的中心强国和位于侧翼地带的侧翼强国,并且认为就中心和侧翼地位的政治意义而言,侧翼强国具有相对于中心强国的若干重大地缘战略优势;相应地,中心—侧翼地位影响着大国的兴衰,身处侧翼比身处中心更有利于大国的崛起,近代以来的霸权国家都出自侧翼强国。该理论可被视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发展“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理论是学科的思想积淀和知识根基,其研究状况直接反映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整体发展面貌和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显著提升等外部力量推动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理论创新的需求和呼声愈发强烈。最近几年,中国学者构建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那么,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理论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出现过哪些重大理论争鸣?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存在着哪些缺陷和不足?如何看待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主张?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马骦专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丰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专著《制衡的逻辑: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译著《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没有应答的威胁》《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等。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与国际政治相互融合产生了国际政治心理学这一独立的交叉性学科,政治心理学理论成为研究国际政治现象的路径之一。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心理学有了新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经验开始受到重视。由于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那么,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如何?如何评价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如何看待此研究的未来发展?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心理学和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著有《政治心理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等。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一种新气象。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特别是世界史学者有意识地跨越学科界限,参与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来,为当今世界问题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为崛起中的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那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的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状况何如?如何评价这一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如何看待其未来发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刘德斌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史、英国学派理论和公共外交等,著有《美国世界战略》和《撒切尔夫人传》,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二版),主译《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国际化进程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与分析。分析的重点是美国国际关系学术霸权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美国学术霸权的特征就是认识论上的实证主义和本体论上的经验实在论。首先,我们对于几个版本的建构主义及其与后实证主义之间的联系做了一个简要的比较分析,以展示美国学术霸权在建构与重塑国际关系研究主流认同过程中的作用。接着,我们围绕1989年针对学术霸权的起义运动展开论述,这一运动是对于美国学术霸权的不满情绪逐渐增长的最终反映。这种起义运动可以作为将来建构更加开放和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关系理论学科的有益借鉴。这对于正在寻求构建一个独立的学术认同的中国学术界,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治稳定是指一个政治体系的有序运转状态,政治稳定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政治稳定的逻辑起点是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稳定的逻辑有应然与实然之分,其应然逻辑是"社会—国家"逻辑与"自由—秩序"逻辑。而一些地方政府维稳工作并没有遵循政治稳定的应然逻辑,而是泛政治化的"为稳而稳"。政治稳定不能简单地用政治的逻辑来解决,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逻辑应该从人本逻辑出发,用社会的逻辑解决稳定问题,从而实现权利维稳和法治维稳。  相似文献   

7.
赵晨  杨博 《国际政治研究》2019,40(5):143-160
欧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复杂性体现在地理情况、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治理等多个方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洲政治出现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关于欧洲政治的研究也相应有其特殊之处。21世纪以来,欧洲一体化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有关欧洲政治研究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那么,欧洲政治研究有哪些特点?中国的欧洲政治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21世纪以来中国的欧洲政治研究主要围绕哪些具体学科或者问题展开?中国的欧洲政治研究有什么特色又存在哪些问题不足?该研究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生杨博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赵晨研究员。赵晨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国际关系、欧盟政治、欧洲一体化和全球治理,著有《论欧洲联盟的民主》《叙利亚内战与欧洲》(合著)等。  相似文献   

8.
期刊订阅单     
正《国际政治科学》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主要刊登国际安全、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学领域的论文,尤其重视与中国对外政策和东亚国际关系相关的研究成果。《国际政治科学》倡导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包括问题提出、文献回顾、逻辑推论和经验检验等研究程序完整的学术论文,同时适  相似文献   

9.
国际格局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理论属性和取向,有关国际格局的理论深深地植根于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假定之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分析逻辑,特别是它还被现实主义导向了同外交政策的实用联系。现实主义本身既具有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力,又存在着不容置疑的局限性,这两方面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国际格局研究的理论品质。以此观察中国关于国际格局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国际格局的概念反映了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取向和理性主义的内涵逻辑,特别是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西方话语霸权之下,它营造了一个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语境,为认识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征提供了某种便利的条件。但是,从学科的进一步整合来看,对于国际格局的研究仍需要结合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研究成果做出内涵和容量上的扩张,以使这一概念更加适应国际关系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建构主义研究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学理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引入中国后为何能在青年学者中间产生广泛影响?中国建构主义理论的长期发展前景如何,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空间?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过程中,中国学者可否以建构主义为支点,做出新的学理贡献?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曹德军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员。袁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与中国外交,著有《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和《国际关系研究:议题与进展》等。  相似文献   

11.
周雪光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担任《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和《管理科学季刊》等期刊的编委,长期从事组织社会学研究,跟踪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等问题。周雪光教授的研究特点在于既注重理论概念的提炼和创新,又重视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代表作主要有《组织社会学十讲》、《中国城市生活中的国家与生活机遇:再分配与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因此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比如,如何理解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的缘起和现状?国内民族问题研究有何特点?有哪些代表人物?已有研究存在哪些局限?如何看待民族问题研究的发展前景?为此,本刊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王军教授。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冲突管理、网络政治与外交,代表作有《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历史与理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征稿启事     
《国际政治科学》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主要刊登国际安全、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学领域的论文,尤其重视与中国对外政策和东亚国际关系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欢迎其他相关领域的稿件。《国际政治科学》倡导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但是特别欢迎包括问题提出、文献回顾、逻辑推论和经验检验等研究程序完整的学术论文,同时适当刊出学术性较强的评论文章和书评。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定价:78元本书是作者2001-2015年的学术研究论文及国内外调研报告的辑录,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主线,探究中国崛起的内外环境、现实挑战、理论准备和战略谋划等。主要涉及国际关系理论探索、中国战略体系建构、美国霸权战略剖析、大国东亚战略聚焦、国际调研与决策咨询等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国际政治研究》杂志联合主办的“IPE与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论战’研讨会”于2006年3月31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会议议程分“IPE与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论战’”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成就与挑战”两个阶段,分别由袁明教授和王缉思教授主持。与会者围绕着由秦亚青、苏长和、门洪华及魏玲翻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一书,就“第四次论战”的实质、IPE(即国际政治经济学,以下统称IPE)与国际关系学科导向、中国的IPE研究及学科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对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以制定合适的地缘战略,对中国而言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主要从权力视角、空间结构主义视角、冲突视角和绝对主义视角来解读国际关系的发展。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又衍生出地缘经济学、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文明冲突论、网权论、天权论等,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权力内涵的多元化,非地理空间重要性的凸显,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地缘政治理论本身具有西方话语色彩,理论发展的目的均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特别是与国家地缘战略的制定紧密相关。因此,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合理吸收有关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在发展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中国的地缘战略,明确地缘战略目标,动态评估战略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战略手段,实现中国地缘战略的系统性提升。  相似文献   

17.
正秦亚青教授在其发表的《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一文中,将他关于国际关系的新观点命名为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可看作是秦教授常年研究成果的最新的正式表述。(1)关系理论可简述如下:目前,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即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忽视了"关系"的重要性,需要"借鉴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和一些社会性因素为主的分析构架,吸收社会学关于社会型关系的论述",采用"关系性"(relationality)这个"中国元素"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立论方式相结合,设计一种"过程建构主义"的国际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研究的新尝试。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成就与积极进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项跨学科议程的发展脉络与基本状况如何?取得了哪些进展?目前主要存在哪些困难与不足?此项研究与学科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毅专访厦门大学法学院刘志云教授。刘教授长期从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交叉研究及金融法研究,著有《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国际法》《当代国际法的发展:一种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国际法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原理研究》,以及《法律视角下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原理研究与实证分析》等。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1月26—27日,第九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外交与国际关系的新疆域、新趋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副主编张小明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20.
西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地位的是:以肯尼斯·华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1979)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与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霸权之后》(1984)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这两派在发展中从最初的互相大争论转为了从理论框架到研究层次多方面的趋同。九十年代以来,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