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实 《经济与法》2003,(7):33-34
腐败是自古以来,在全世界范围都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人民的疾苦。重则危及政权,所以反腐败已成为历史性、全球性的课题。因为腐败与权力密不可分,没有权力,就没有腐败.腐败就是利用权力以权谋私。但拥有权力只是存在腐败的可能。而不是腐败的必然。如何抑制腐败。从可能转为现实,都是由每个国家所投入成本与注视的程度决定的。本文着重分析权力腐败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权力的腐败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权力腐败产生的的根源很多 ,但最关键的原因是制度腐败。官本位体制是产生腐败的制度性根源。反腐败应从腐败产生的源头抓起 ,从制度上、源头上防止权力异化 ,确保人民主权。  相似文献   

3.
蒋文兰 《中国监察》2009,(18):18-19
近年来,甘肃省从寻求科学的预防腐败途径,消除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人手,主要在微观层面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要针对腐败行为发生所依赖的公共权力、腐败动机、腐败机会三个必要条件,在构建权力、动机和机会三道防线上做出不懈的努力。针对当前甘肃预防腐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继续与科研院所合作,  相似文献   

4.
腐败是黑社会的政治支柱腐败,在不同的时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条件下,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腐败与权力的内在联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学者给腐败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腐败大致属于一种政治性概念,是指政冶权力从原本纯洁的状态中发生蜕变,成为腐败官员非法或非道德地谋求个人好处的工具,这种好处可能是一种金钱、享受、荣誉,情伦等。”腐败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行为人必须有公务人员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荫庇腐败现象在新时期有抬头和泛滥之势,荫庇腐败的实质是某些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利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它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阻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6.
腐败案例简单统计表明,官员腐败案件大都集中于经济建设的相关领域,或者说腐败大多发生在政府享有的经济权力的运行过程,包括项目分配、资源配置、官商关系等,多因对政府经济权力规制不力。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法注重政府与个人关系的构建,侧重于对政府传统秩序权力(如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等)的规范,强调对个人权利的救济,忽略对政府经济权力的规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整体纳入行政法的制度框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创新决定了政府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和经济权力,为了有效规范此类职能与权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创新行政法制度,实现其在经济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政府法制》2013,(2):11-11
我的核心观点就是必须通过规范公权力的方式来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腐败。我认为,腐败的产生和权力不受制约、权力滥用有直接关系:预防腐败,特别是惩治和消除腐败,也必须将公权力纳入法}台的轨道,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制约公权力,规范公权力,防止可能发生的公权私用、权力寻柑及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腐败、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腐败的成因,认为腐败并非是公共权力的腐败,而是公共权力主体的腐败。公共权力不可能自发导致腐败,腐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公共权力主体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从根源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就要从教育、法制、监督的配套机制中加强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遏制腐败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腐败是一种公共权力因非公共性运用而丧失公共性质的社会政治现象,在历史上普遍存在,也普遍因具有不法性质而受到遏制和惩处。从历史上看,若依靠人治,虽可一时处理腐败的后果,却难以消除腐败的原因。因为人治方略所依附的专制政体本身不能克服权力人格化所决定的权力的人性弱点。若依靠法治,即使不能根绝腐败,却有望把腐败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至于危害社会,或者一有危害,使能够及时制止。因为法是一种对象化的非人格力量,它一经与民主相契合,便可运用权力本身的力量来约束权力,以保证权力的廉正  相似文献   

10.
田湘波 《检察风云》2014,(11):26-27
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记者会上"自曝家丑"时称,两宗有关科研经费的腐败案件正在调查。这是治理腐败进入科研领域的重要信号。要治理科研腐败,就要懂得什么是科研腐败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预防和惩治科研腐败。根据腐败行为发生的领域或部门及其作用的领域来看,可以区分为政治领域腐败、经济领域腐败和社会领域腐败等。政治领域腐败主要是指公共权力部门的腐败,经济领域腐败主要是指企业的腐败,社会领域腐败主要是指非政府领域腐败,也叫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领域的腐败。社会领域腐败,如从社会权力机制而言,是权力滥用的表现;从社会伦理环境而言,是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恶果。  相似文献   

11.
张集体 《政府法制》2012,(23):58-59
人类历史表明,腐败是权力的滋生物,不受制约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在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词常作为“权力腐败”的代名词,权力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党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权力具有二重性,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能成为损害人民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隋唐王朝在中国封建史中是相当富足的两个朝代 ,其先后由盛变衰的过程令人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 ,隋不是亡于国力的衰弱上 ,而是亡于缺乏必要的权力制约机制。唐以安人、节俭、纳谏和思危总结了隋灭之因 ,却最终无法避免帝国崩溃之命运。皇权对于官吏权力的制约通过其评价、协调和惩治功能表现 ,宦官制度和特权主义的存在削弱了皇权的控制力 ,并导致官吏层面上的大面积腐败。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 ,既不可能于社会中建立起一种由下而上的防止统治权力腐败的监督系统 ,或于政权内生长出一种由上而下的权力制约机制 ,也不可能在反腐倡廉方面形成持久且行之有效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玉琳 《法制与社会》2010,(30):158-158
全面推进行政问责制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行政问责制对监督行政权力,防治权力腐败和决策失误,保障国家政权的良性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行政问责制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在全面推进行政问责制的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尝试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权力具有“双重性”,即权力可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为个人谋私利;权力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腐蚀人。当前,社会公共权力的异化,其核心都表现为权力腐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建立与完善执政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高层权力、高级干部的监督机制,是消除权力腐败,保持执政廉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社会》2011,(3):11-12
在我国,县(区)这一层级处于国家与社会相连接的关键位置。县级政权是支撑中央政权稳固运行的政权之腿。近年的群体性事件大都发生在县一级,同时,县级政权也成为腐败高发地带,这一切都预示着县级政权运行不得不改。  相似文献   

1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从政治上、组织上、法律上保证全体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奋斗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腐败是国家权力的伴生物。它是迄今为止困扰世界各国并危及政权存亡的痼疾,也是古往今来所有国家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所关注并极欲铲除的社会公害。加强廉政立法是清除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已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很多国家在廉政立法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了解并借鉴这些经验,对于完善我国的廉政立法,加速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廉政法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廉政立法的产生与发展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自从国家产生以来,就存在着国家官吏运用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通过立法对腐败官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腐败犯罪多发易发,造成了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严厉的指出,腐败是会导致亡党亡国的.严峻的反腐形势正考验着全党和全国人民.本文主要从腐败犯罪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腐败犯罪的治理等角度来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9.
1954年宪法的历史命运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大元 《法律科学》2004,22(5):19-21
194 9年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人民获得了国家政权 ,并运用制宪权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确认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事实 ,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建国初期 ,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主体 ,选择与行使国家权力相适应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刘松华 《法制与社会》2011,(34):136-137
权力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于权力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占有性,掌权者容易滥用而走向腐败。权力腐败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善监督机制,防范权力腐败。本文主要从权力腐败的危害出发,分析权力腐败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防范权力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