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9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潮冲击下,东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发展迅猛,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一个包括东南亚10国在内的东南亚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之中.这一态势必将对东南亚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正在面向东南亚开放、加强与东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国西南地区来说,这种影响更显得直接而具体,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及时掌握.  相似文献   

2.
柬埔寨是东南亚早期国家之一。公元1世纪后半期,扶南立国,一度称雄东南亚。占婆在公元2世纪建立国家。中国史籍先后称其为林邑、环王、占不劳和占婆。它发展强大以后,曾成为东南亚重要的交通贸易通道。柬埔寨和占婆,同为东南亚文明古国,在东南亚历史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两国早期关系的发展更是对这一地区的和平与文明进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92年4月27日至28日,广西东南亚研究会在南宁召开“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广东、海南、广西的代表约40人。此次讨论会,就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学术切磋,使与会者很受启发,收益不少。一、关于中越关系与会者一致认为,去年11月中越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为两国关系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今后,中越两国将在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受到中日两国自身政治、经济等方面内部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民主化、美国的强权政治、东北亚和东南亚局势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比较印尼与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两个重要的国家 ,两国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也有不少差异。在种族上 ,两国民族的祖先原始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属蒙古利亚种族系统 ,原在亚洲大陆 ,许多学者认为两国民族的祖先源自中国云南一带。宗教上 ,印尼是世界上伊斯兰教徒最多的国家 ,马来西亚是伊斯兰教国家。语言上 ,马来西亚的国语是马来语 ,印尼语是由马来语发展而来的 ,两国语言相通。文化上 ,世界四大文化即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两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印尼和马来西亚是同文同种同宗教的国家。华人在这两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6.
邓集龙 《亚非纵横》2011,(3):48-53,16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两国都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由于地缘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中印在东南亚地区存在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些竞争体现了中印对东盟"互利共赢"与"相互利用"政策的分歧和竞争。但竞争并不等于冲突,关键还要看中印两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相互之间实行怎样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谭笑  刘炳香 《东南亚》2010,(3):29-36
冷战后,软实力的重要性开始上升。对中美两国而言,国力的竞争将更多的集中在"软实力"领域。本文在对"软实力"内涵进行分析与梳理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状况进行了衡量与评估,同时就该评估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有何启示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8.
缅甸是一个位于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间的东南亚国家。在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军政府管制后,缅甸开始了民主化进程。由于中印两国在缅甸都有重大战略利益,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印对缅甸的举动都会引起彼此的高度关注。本文将利用SWOT分析方法解析中印两国各自在对缅外交能力方面的优劣以及共同面临的外部环境,以期论证中印两国在缅甸事务上采取合作政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浅析日本对越南经济政策及双边经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年初,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历访东盟5国,并在新加坡发表了题为“东亚的日本和东盟———坦诚开放的伙伴关系”的演讲,阐述了日本的东南亚政策。这是小泉政府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要重振亚洲外交,力图发挥地区主导作用的重要举措。在此框架下,日本加强了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越南经济政策及双边经济关系进行初步分析。一、日本加强对越南经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第一,东南亚地区国际地位的上升。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加强地区合作已经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共识,东盟在加快东南亚10国的一体化进程的同时,注重在东盟框…  相似文献   

10.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与日本在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和初步合作.相对而言,在甄选东南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过程中,中国更加追求地缘政治目标,日本则凸显了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直接竞争.在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中,中国更多地运用了一种政府驱动、需求引导、自上而下的方法,日本则主要采取了市场驱动、私营部门大力参与、自下而上的方法,这瓦解了双方合作的基础.目前,中国与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合作只在第三方市场少量地展开.中日两国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竞争是双方争夺地区影响力的一部分.但是,中国与日本在东南亚各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竞争并不会造成东盟内部的分裂,相反,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非流动性,这必将造福于东南亚人民.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