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峡两岸刑事法制学术研讨会以"刑法公务员概念的比较研究"为主题,探讨两岸刑法关于公务员(国家工作人员)①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演变,公务员概念在司法实务上的运用,并对两岸公务员概念进行比较,检讨和反思刑法关于公务员概念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2.
自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2009年4月26日于南京举行会谈,并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后,两岸金融合作即进入了实质性之阶段.该"协议"开宗明义即指出系就"两岸金融监督管理"与"货币管理"合作事宜,经平等协商,所达成之协议.由此可见两岸金融监督管理之合作实为两岸金融合作之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3.
论"入世"后海峡两岸的经贸争端及其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峡两岸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岸的经贸交流将更趋广泛与深入,两岸的经贸争端也会随之增加.本文在分析两岸经贸争端产生的可能性及其性质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对其进行法律调整的种种途径,以期促进两岸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国际空间"一直都是两岸的焦点议题。在马英九执政后,台湾方面呼吁两岸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互赢"的基础上就台湾"国际空间"进行协商。大陆方面也以善意回应,多次在官方场合表示愿意协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本文分析了台湾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与大陆宪法的合宪性,继而探讨了台湾现存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资格,以及现有加入模式,在此结论下,构建了台湾在政府间国际组织中的理性模式,以期对两岸在该议题的后续制度性构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两岸协议的接受,是两岸协议实现从"民间私协议"到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的过程,也是协议从"两岸间"转变到"两岸内"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两岸协议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大陆和台湾的两岸协议实施制度存在着协议性质不明、正式制度缺失和"斗争性"政党政治影响等理论与现实困境。在当前的协议接受制度完善过程中,只有通过明确协议的法理定位,释明协议与两岸域内法律体系的关系,进而完善协议体系化建设、确立正式的接受制度、引入公民参与理论,才能消解现实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保障两岸共识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16日至17日,首届海峡两岸金融法制建设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两岸立法界、司法界、学术界、金融界代表等共16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会议研讨中,与会代表通过主旨演讲、主题发言、自由发言和专家点评等方式,围绕既定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对两岸金融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重要制度以及企业对金...  相似文献   

7.
公民参与程序可以从提高两岸协议的认受度和降低立法审议风险两方面,为两岸商签协议提供更多正当性支撑,具有积极意义。两岸治理机制欠缺公民有序参与是台湾岛内爆发的"太阳花学运"以及围绕"服贸协议"争议的重要原因。在两岸事务领域"行政程序法"适用情况不佳,"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更以专门条款排除"行政程序法"的适用,影响到两岸治理的行政程序正当性。台湾当局可以从立法、司法、行政的途径强化两岸事务领域行政程序中的公民有序参与,提升程序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背景下,最初为了解决大陆与港澳的司法冲突而产生的我国的区际司法协助,具有"一国两制多法系"的特点,并且从司法合作逐步趋向司法协助。由于两岸的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差异,相关司法部门在处理这些两岸间相互涉及的刑事案件时,在案件管辖权的界定及司法协助的方面出现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区际司法合作怎样在法律制约下以规范秩序的方向发展,是当今法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全面合作、重点打击"的合作新模式是两岸区际司法合作的重大突破,关于台湾地区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从刑事司法的程序和相应的法学理论的角度,本文侧重于评述具体的台湾地区的区际司法协助中,协助效率、犯罪行为的认定、移送审判的司法协作以及刑事司法证据协助几个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雪松 《中国公证》2008,(12):16-18
"虽然两岸的距离并不遥远,但是我们的相聚却不容易",这一句话道出了两岸同仁对这一次聚首的期待,也表达了两岸交往中的艰辛与不易.是啊,上一次海基会参访团访问大陆公证界还是1997年.十一年弹指一挥间,人世间多少事变迁.  相似文献   

10.
宋锡祥 《海峡法学》2012,14(3):38-45
随着MOU、ECFA和两岸知识产权保护等协议的签署,沪台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经贸合作朝着"双向、直接、机制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促进两岸经贸良性互动、共同繁荣和发展两岸经济,探讨和研究两岸经贸和双向投资中衍生的法律问题,上海市法学会与台湾地区"两岸经贸交流权益保障促进会"共同主办"第十二届沪台经贸法律理论与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两岸代表于南京签订的《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和司法互助协议》,突破了两岸在打击刑事犯罪方面的合作模式,构建了两岸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初步法律框架,但在逃犯移交方面仍存在某些不足。逃犯的移交不仅涉及到对犯罪行为的实际惩治,更是维护两岸法律权威的重要体现。本文指出应在"一国两制"前提下完善现有的两岸移交逃犯制度,解决两岸刑事管辖权冲突、刑事裁判的相互承认、双重犯罪认定及移交主管机关等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虽然两岸在南海议题上的立场是相近的,但由于当前两岸的政治分歧尚未解决,两岸对于南海主权属于"中国"的表述尚存差异,影响了两岸南海合作的开展。伴随南海争端的不断升级,海上维权合作执法遂成为两岸必须共同面对的议题。两岸应携手尽速筹立南海维权执法合作机制,由大陆海警局、海事局和台湾海巡署牵头,将双方的海上共同执法机制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最高人民法院继1998年《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之后,于2009年又制定了《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补充规定》,使得两岸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制度更进一步。然而,大陆与台湾的这种单向立法模式不能体现两岸法律共识,存在诸多弊端。随着两岸实现"三通"迎来的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及大发展,可以考虑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双方签订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安排。在两岸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机制中,重要问题是协调两岸管辖权冲突与审慎援引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刚刚过去的牛年,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激发下,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实现了令人艳羡的"V"形反转.对于中国经济来讲,2009年是进人新世纪后最为困难的一年,2010年则是十分复杂的一年.在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成功转型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证》2013,(12):25-27
1993年“汪辜会谈”正式签署了《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有效解决两岸公证书的正确使用问题.为两岸的民间交流和商贸往来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20年来.在中国公证协会和各地方公证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协议》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和顺利实施。虽然在这期间两岸关系历经波折,但《两岸协议》的执行一直没有中断.它成为“汪辜会谈”签署的四个协议中目前仍在执行.而且执行最好的协议。  相似文献   

16.
2004年7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李浩锋等8人故意伤害、窝藏一案作出终审裁定。 至此,这起因争风吃醋而导致一人死亡、两人受伤的群殴恶性案件尘埃落定。 义气下的"哥们儿" 李浩锋在广西平果县的平果大酒店做保安员时喜欢上了该酒店的女服务员黄凤,但黄凤对他的求爱信息未置可否。 2003年9月3日凌晨,李浩锋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县看守所在大同县公安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分管局长杨永琪、所长肖连明的带领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基础设施条件简陋、经费保障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三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当全球经济在"二次探底"忧虑和刺激性政策退出的双重压力下负重前行时,中国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在"最复杂"的一年里呈现出这厢风景独好的喜人景象,勾画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年,中国经济充斥着诸多意外和变数,那些"意想不到"成为历史的一段段镜像,展现出2010年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9.
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的性质及立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的来看,近十几年来,海峡两岸的民商事交往呈不断发展的趋势。两岸双方加入WTO、实现“三通”后。两岸的民商事交往将进一步扩大。随着两岸民商事交往的扩大和发展,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从性质上看,两岸的民商事法律冲突属于“一个中国”原则下的特殊“区际法律冲突”。对于这种法律冲突,应本着“一国两制”的原则,立足于两岸政治、经济、社会等现实。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和平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两岸在法律上的交流与合作日显重要.大陆涉台立法层次的限制,两岸之间存在的区际法律冲突及司法协助缺少对话是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法律现状.因此,只有建立有关两岸经贸交流的法律制度,完善两岸经贸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和完善两岸司法协助机制,强化台湾同胞投资的法律保护以及加强两岸实务界的交流是两岸应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