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监狱学理论研究成果是监狱文化建设的精神产品,是监狱工作实践的总结与升华,是集法律学、刑事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以法理性与应用性为建构的理论品质,具有前瞻性、指导性、交流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对监狱学理论之研究,既要注重其监狱学的理论研究。还应从应用认知机制的完善,从应用管理机制的建立,从应用激励机制的制定,从应用注意事项的把握,来切实推进监狱学理论研究成果在监狱改造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于爱荣 《群众》2011,(10):63-64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担负着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职责和使命。加强和创新监狱管理,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狱机关要不断研究监狱工作规律,切实加强和创新监狱管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3.
监狱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上预防和减少犯罪。但是,监狱只能管"三尺门里",只有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原则,科学构建监狱工作的社会责任体系,才能全面提升监狱工作的绩效。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出发,来分析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监狱工作的社会责任体系构建问题。构建了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监狱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的社会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4.
监狱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上预防和减少犯罪。但是,监狱只能管"三尺门里",只有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原则,科学构建监狱工作的社会责任体系,才能全面提升监狱工作的绩效。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出发,来分析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监狱工作的社会责任体系构建问题,构建了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监狱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的社会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5.
适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出十周年,本文梳理回顾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最为直接紧密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转型。自1998年以来,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治理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话语变迁。近十年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热点议题和主流教材反映了国家治理实践的进展。应急管理、数字公共治理、城乡公共治理、全球治理等二级学科被纳入学科目录,表明公共管理的学科结构主动适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各类学术组织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战略因应。未来仍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科的“国家治理转向”,提升学科解决国家治理重大新兴议题的能力,实现中国自主公共管理学理论与国际前沿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对监狱人民警察的管理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引进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结合监狱工作的特点,构建监狱人民警察的激励机制,可有效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监狱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监狱工作既是一项事关国家刑事法律实施和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刑事司法工作,又是一项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的特殊社会管理工作。监狱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纵观新中国监狱工作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国监狱治理的模式从人治到法治走过了极不平凡的曲折历程,经历了领导人思想治监、政策治监、法规治监到依法治监等不同治理阶段,治监理念逐步向法治靠拢。  相似文献   

8.
美国现今的监狱行政管理是从历史上的做法延续而来的,难免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各州之间在政权设置及其运行方面的高端设计不尽一致,这充分反映在监狱行政管理方面,但同时也有趋于一致的做法。现在,监狱管理成为一个行业,架构起了组织机构,这是监狱运行的基础和实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监狱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比监狱发展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影响监狱安全内外因素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安全治理的理念、思路、措施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探索监狱安全管理的内在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新时期监狱长效安全、本质安全、全面安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不同性质的国家,因其社会制度、历史条件、刑罚目的以及思想文化内容的差异,监狱设置及管理显现不同特征。美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监狱制度,其在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罪犯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加强监狱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离不开平安建设这块基石.当前,社会矛盾多样,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立足安徽本土现状,通过对各类群体性事件、信访案件的分析,提出一系列相关的应对原则,是探寻平安建设体制、构建和谐安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加强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提出:加强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任务,现在经常在报刊上和谈话中出现,这两者当中都有"社会"这个概念,但在用法上有时似乎不尽相同.比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提法上,社会建设所说的"社会",就和整体性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概念不同;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又出现过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说法,把这一说法和四位一体的论述放在一起,又好像"社会"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是同一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日常的书面用语和口头表述中,社会这个词也是不断出现的,其范围大到整个人类,小到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家庭.除范围外,也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用法.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对社会这个概念进行准确定位,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这样对更好地加强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责任。”铁道部党组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专业建设则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为例,探索并思考本科院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并提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协同共生的统一体,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来说,应注重实验教学,构建"双线式"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哲学理解的建构 ,包括建构方法、建构途径和建构标识。在理解建构的方法中 ,并存着演绎法、归纳法、目的法三种方法 ,目的法是建构理解的根本方法 ,因为建构理解就在于揭示目的。采用目的方法建构理解 ,首先要解决理解的阶段性和真实性 ,因此 ,在建构理解的多种途径中 ,层次性和客观性是建构具体理解的最佳途径。信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 ,它是理解的建构结果。信念的确立标识着完成了某种具体理解的建构。也正是信念 ,才构成个人与现实之间价值关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党在城市执政的支撑点.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社区和谐,社会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T街道社区工作者的调研,分析在和谐社区构建中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寻加强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杰 《青年论坛》2014,(6):7-12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个基本建设,三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与共同的基础,同时又存在区别与各自的侧重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源于推动了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强化了本科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其建设的可行性源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一体化建设的目标,真正使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必须树立一体化建设理念,着眼于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主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伟 《理论月刊》2007,(11):166-169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除了包括政府、农民之外,还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以及种养大户等民间力量。本文分别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民间力量的纽带及推力作用、农民的主力军作用这三个角度,探讨研究如何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三大主体建设,从而加速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为党的政治建设输送了新鲜血液。党的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于党的建设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加强党的建设,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开创政治建设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中国力量的时代所需。  相似文献   

20.
党的作风是党的生命。新形势下 ,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平环境的考验。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 ,概括起来就是解决三个根本态度问题 ,即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对待人民群众 ,对待自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最重要的是要从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