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论述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及农村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政府提供的农村信息服务量偏少,农村信息应用效果欠佳,农村信息服务的成本收益不符;提出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总体规划、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农民培训.  相似文献   

2.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论述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及农村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政府提供的农村信息服务量偏少,农村信息应用效果欠佳,农村信息服务的成本收益不符;提出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总体规划、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农民培训.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思考和看法。一、强化意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农民的伟大事业,归根结底要依靠农民自己。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政府的责任在于把农民的力量组织好、调动好、发挥好。建设新农村首先必须激活“村”一级基本细胞,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曾经轻视或者忽视了“村”的存在和作用,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重视不够,村级功能有削弱的趋势,导致部分“村”这一基…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客观上讲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然而只有当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好新农村,农民才真正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不但关系到农民群体素质的提升,还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村生活的质量.因此,在依托直接有效的社会力量作用于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2005年以来,党中央持续关注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尚存不足。对湖北省758户种田农民有关信息化问题开展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存在种田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有限、信息化在种田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不足、政府在信息环境建设方面的支持不够等问题,与种田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迫切形成鲜明的反衬。调研发现,要推进种田农民信息化环境建设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培训等手段提升农民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把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1)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接班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大,责任主体不明,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成效不明显。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防控农业风险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重在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新型农民培育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论党领导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重在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新型农民培育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农业社会化服务,即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吉林省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实践,吉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仍然滞后于农业和农村日益迅速的发展形势。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政府支撑为主体,以民间经济合作组织为补充,努力探索各类农业服务资源整合机制,强化服务配套舍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离不开平安建设这块基石.当前,社会矛盾多样,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立足安徽本土现状,通过对各类群体性事件、信访案件的分析,提出一系列相关的应对原则,是探寻平安建设体制、构建和谐安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加强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提出:加强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任务,现在经常在报刊上和谈话中出现,这两者当中都有"社会"这个概念,但在用法上有时似乎不尽相同.比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提法上,社会建设所说的"社会",就和整体性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概念不同;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又出现过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说法,把这一说法和四位一体的论述放在一起,又好像"社会"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是同一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日常的书面用语和口头表述中,社会这个词也是不断出现的,其范围大到整个人类,小到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家庭.除范围外,也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用法.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对社会这个概念进行准确定位,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这样对更好地加强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责任。”铁道部党组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国家顶层设计提出要深化监狱体制机制改革,以完善监狱管理为着眼点是发挥监狱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重要途径。从学科建设视角出发审视监狱管理,在监狱管理学的理论层面解读监狱管理的内涵、特征,阐明监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围,框定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是当下监狱管理学构建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专业建设则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为例,探索并思考本科院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并提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协同共生的统一体,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来说,应注重实验教学,构建"双线式"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哲学理解的建构 ,包括建构方法、建构途径和建构标识。在理解建构的方法中 ,并存着演绎法、归纳法、目的法三种方法 ,目的法是建构理解的根本方法 ,因为建构理解就在于揭示目的。采用目的方法建构理解 ,首先要解决理解的阶段性和真实性 ,因此 ,在建构理解的多种途径中 ,层次性和客观性是建构具体理解的最佳途径。信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 ,它是理解的建构结果。信念的确立标识着完成了某种具体理解的建构。也正是信念 ,才构成个人与现实之间价值关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党在城市执政的支撑点.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社区和谐,社会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T街道社区工作者的调研,分析在和谐社区构建中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寻加强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杰 《青年论坛》2014,(6):7-12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个基本建设,三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与共同的基础,同时又存在区别与各自的侧重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源于推动了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强化了本科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其建设的可行性源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一体化建设的目标,真正使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必须树立一体化建设理念,着眼于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为党的政治建设输送了新鲜血液。党的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于党的建设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加强党的建设,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开创政治建设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中国力量的时代所需。  相似文献   

20.
党的作风是党的生命。新形势下 ,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平环境的考验。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 ,概括起来就是解决三个根本态度问题 ,即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对待人民群众 ,对待自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最重要的是要从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