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战的重要通道,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现。东营市积极探索市域之治,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突出党建引领、注重联动融合、强化科技支撑,丰富拓展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内涵,构建起“顶格推动、多方联动实体实战、共建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的“东营逻辑”,探索出市域社会治理的东营样板,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余杭区作为杭州市域范围内基层社会治理的主战场之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成为突破市域社会治理传统瓶颈的关键。基于基层政府与公众协作在余杭区社会治理中的实践探索,健全党建统领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协作沟通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优化"政社互动"机制、创新线上协同治理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培育机制等,应该成为未来市域社会治理中基层政府与公众协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新时代我国基层还呈现出矛盾主体多元化、矛盾客体复杂化、矛盾类型多样化、矛盾群体规模化、矛盾调处疑难化等问题。这需要我们通过建立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基层矛盾调处机制;主动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用大数据搭建多元共治的社会矛盾纠纷预警管理系统;创新优化矛盾纠纷社区多元化解联调机制等方法实现源头治理,从而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大邑县"无讼社区"建设为例,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视角通盘设计、谋篇布局,探索基层治理法治化内在规律,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强大合力,推动社会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无讼社区"建设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当以"共建"为基础,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建设;以"共治"为核心,形成治理合力;以"共享"为目的,让社会治理成效公平惠及每一个人。乐山市全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要加强党委领导,把好社会治理"政治方向";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确保矛盾"基层化解";持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基层公共安全体系,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6.
网格化治理是整合组织分割、资源分散的基层治理体系,回应复杂社会综合性、整体性治理需求的重要制度创新。在具体实践层面,网格化治理表现出"融合"和"嵌入"两种差异化实践模式:苏州元和街道利用网格系统重塑社区治理结构,多元一体共治格局下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服务网络;东莞横沥镇再造一套网格系统嵌入社区治理体系,形成职能专业化、管理精细化的网格与职责综合、治理手段灵活的社区组织的二元分工与配合。两地网格化实践都实现了基层80%治理事务在社区内化解的目标,而使网格化治理的职能定位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相适配,网格化治理结构与地方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是两地网格化有效达成治理目标的一般逻辑。  相似文献   

7.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客观逻辑,是应对新时代社会矛盾风险的路径选择,是新时代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基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与问题分析,杭州市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提出了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全面实施"六和工程",提升"六大能力"的框架思路,并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明确了找准定位、准确把握三对关系,健全机制、"三化"牵引强力推进,系统推进、四个层面重点突破等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疆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基层自治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也存在着治理功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治理低效和“空转”的短板十分明显。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协同共治,可以有效提升新疆基层自治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基层治理承载着"党建整合"的顶层设计。苏州市凭借经济发达镇的综合改革,形成了"党建整合"+"社会整合"的"双重并轨"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依托党建整合,引领组织、联动、责任和激励等横向工作性组织活动,推动社会治理场域内多元主体的"整合"式行动参与和过程性协同。基层治理"双重整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治理效能,丰富了我国基层治理领域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2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受到城市扩张与更新、人口流动性、社会利益调整、信息网络扩散、公众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城市政府治理面临双重挑战:城市生活空间不断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且问题具有跨界性、流动性、弥散性、相互关联性等复杂特征;原有"条块分割"的政府组织结构设计各自为政、职能交叉与缺位并存、"碎片化"治理,应对变动不居的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威胁到地方政府治理绩效。为此,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实践兴起一股以技术整合为思路的协同治理创新潮流,以此改革选项联动政府以及多元治理主体建立跨部门、跨界的合作机制,齐抓共管,协力合作,通过塑造"整体性"治理架构,有效回应城市存在的突出社会问题。本文以杭州市上城区实施的"平安365"协同治理为个案,系统描述这一以技术整合为思路的协同治理机制是如何运转起来的,并分析其生成与运行逻辑。城市政府协同治理的生成是城市场域性质变化和科层化行政绩效驱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技术整合协同治理机制的生成,是城市政府在"条块"体制下一种理性的工具选择。同时,在缺乏体制深度调整和理顺情况下,依靠"问题处置"为导向的渐进式技术或机制整合路径能否持续、有效地"嵌入"地方治理结构,能否带来变革性的治理创新,是需要进一步观察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治理"(Governance)思潮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界成为非常流行的理论话语.本文首先梳理了该思潮的涵义、兴起背景、理论预设以及应用层次.进而结合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中"强而有效"的国家这一隐蔽主题的阐发, 特别是借用德国政治学者卡尔·施米特对现代自由主义弱化国家取向的批判.结合中国情境, 指明"治理"思潮的兴起与新自由主义存有密切关联.其作为一种理论,在内在逻辑上具有模糊性;而在实践中.则可能因其适用性问题而具备危险性.从而提请人们注意,对于"治理"思潮应给予审慎的对待.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也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变量:互联网+国家治理等于许许多多的社会治理契机,而另一方面,也等于许多的问题、挑战与漏洞。如果处置得当的话,这将是政府进行公共治理和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崭新的平台,也将是引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最大的动力。因此,在推动"四个全面"进程当中,国家应对互联网加以更大限度的整合和应用,并借鉴互联网的多元向度的方式将政府机构、公共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这三者组合起来治理国家事务,让互联网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协商民主”是多元共同治理的一种重要形式,指各相关协商主体通过公共协商参与高校各项决策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的“协商民主”仍处于自发状态,发展得不够充分.高校“协商民主”的基本特点是“协商”的主体范围具有变动性,主体选择具有适切性,协商方式具有灵活性,作用发挥具有易中断性.基于这些基本认识,在高校内部“协商民主”的建设中,“协商民主”的主体范围的确定可遵循“平行和向下兼容原则”,主体选择可遵循“临近利益相关者原则”,协商方式可采取“广谱式协商”,并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以建立“协商民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绑架现场均衡构成要件:绑架者、解救者、人质三方须同时参与;三方都有"人质安全"的故意;三方在客观上均为维持对峙现状的消极不作为。均衡契约有三个特点:内容是"人质安全、维持现状";形式主要为自然形成的"默契";期限不特定。均衡契约具备现场控制、提供谈判空间、人质安全以及社会教育功能等既定效果。寻机击毙绑架者,耐心不足,缺乏同情心,均是错误和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治理即善治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运用善治基本要素对出现在温岭的民主恳谈这种治理型模式加以剖析,提出政府需“投资”社会资本,要提高社会信任度、增强互惠规范、扩大参与网络以完善民主恳谈,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特别是德治传统的扬弃。以德治国必须加强领导的政治道德建设,同时还要加强人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伦理治理"有三义,一曰"以伦理治理"和"伦理即治理"属于传统治理范畴,"对伦理进行治理"是现代条件下伦理进入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伦理治理"的关键是立足于"问题治理"或"难题治理"。核心内容是对伦理与法律、伦理与伦理、伦理与道德、道德与道德、道德与法律这五种相互冲突的伦理问题或难题进行治理。如此,才不会错失"伦理治理"面向难题、求解问题的现代性本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基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的发展变化巨大,治理实践成就斐然。以治理现代化作为观察主线,我国的城市社区经历了从转型、建设到治理的阶段性主题变迁,反映了国家权力从收缩回归、扩张下沉转向嵌入渗透的实践轨迹,社会从组织赋权、要素成长和主体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国家与社会从改革之初的相互调适、逐步分化而迈向相互建构并整体转型,共同完善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和谐世界":中国的全球治理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潮流,是中国的全球治理理论,它经历了一个从“和谐的世界”理念到“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过程。从理论的定位来看,“和谐世界”理论与全球治理都是规范理论,都把整个世界作为解释范畴,都强调权威的作用;从理论的构成要素来看,“和谐世界”理论与全球治理在价值、规则、主体、客体、绩效方面既有相当的一致性,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科技是夯实社会治理体系的第一要素,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为社会治理方式和治理效能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科技支撑。新疆“智治”的实践过程表明,社会治理智能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挥了重大效能,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协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