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天航 《法制与社会》2014,(16):289-290
关于死刑的存废是近几十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国学界,实务届乃至社会中探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废除了13个死刑罪名,又掀起了我国新一轮死刑存废的热烈讨论,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尤其对现阶段我国死刑制度的宪法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本文从死刑与生命权的关系角度出发,试通过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宪法对生命权的保护从何体现?如何理解死刑在宪法中的体现?死刑制度与保护生命权究竟有无冲突?进而得出我国死刑是否应该废除的一些理由。  相似文献   

2.
陈科宏 《法制与社会》2013,(23):291-292
在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死亡罪名,使公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在死刑的废除问题上。本文将结合贝卡利亚在《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关于废除死刑的观点,对当下中国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次一、引论——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死刑的德性”三、死刑与政治考量四、死刑存废的国际潮流五、关于死刑的威慑力六、死刑与误判七、暂时的结语一、引论——问题的提出自从1776年意大利贝卡利亚撰写《论犯罪与刑罚》①以来,死刑存废问题便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在中国,真正点燃并延续200余年以来死刑存废之争火焰的,却仅仅始于10年前新《刑法》的颁行。②在将近10年的热烈讨论中,中国的刑法学界比较完整地将有关死刑存废的西学理论引介到中国来,并培养了一批支持废除死刑的学者和官员。③刑法学者在接受西学废除论的影响和支配的同时,并没…  相似文献   

4.
死刑问题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作为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目的的最严厉的刑罚,死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国家和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刑罚方法。从1764年意大利贝卡利亚先生提出废除死刑主张以来,世界上就出现了针对死刑存废的两种声音,而且200多年中,这两种关于死刑存废的声音一直在争论不休。本文将从死刑存废问题争论的角度,介绍美国理论界对死刑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王虹权 《法制与社会》2014,(13):288-289
死刑的存废问题争论已久,对于死刑的存废不同立场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社会大众大多从情感的角度选择支持保留死刑,但也有一部分较为先进的学者支持废除死刑,而从当代和未来中国的文明发展角度来看,我认为死刑的废除还需经历一个较为持久的过程,需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引导下才能实现。并且在现阶段条件下,保留死刑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废除死刑又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陈景锋 《法制与社会》2011,(30):176-177
在中国的刑罚历史上最悠久、最残酷的刑罚方法是死刑。死刑是我国当代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现代刑法理论研究和国际刑法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死刑存废之争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对死刑存废两派的观点筒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派争论所植根的价值取向与前提基础并不相同。当今我国死刑政策之制定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对于改善我国死刑政策的现状,不是单纯地提倡保留或者废除死刑,而是重点关注死刑政策的改革发展之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晨 《法制与社会》2012,(31):59-60
自1764年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提出死刑废除的理念,关于死刑这个古老而残酷的刑罚手段是否废除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死刑保留论者和死刑废除论者针锋相对,互相抨击。尽管理论上未就死刑存废达成统一的认识,但争论本身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死刑废止迈出了从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漫漫征程。毋庸讳言,中国是一个死刑运用的较多的国家。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死刑应当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世界潮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让我们必须摒弃"以暴制暴"的思想。我国虽然对死刑的存废依然存在分歧,但是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对巨贪该不该“慎杀”》一文分析指出我国对于“巨贪”有慎杀的倾向,该文还写到一些评论指出:“其他犯罪大多杀无赦,为何经济犯罪就要赦免了?莫非法律面前,暴徒活该处死,而贪官就该活命?”笔者认为,不对“巨贪”判处死刑而采取“慎杀”的原则是我国法治进步的体现!自贝卡里亚于1764年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首倡废除和限制死刑的主张以来,死刑存废之争已近两个半世纪之久。时至今日,死刑存废问题仍然是中国刑事法治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人权观念的日益弘扬,生命权日益被视为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死刑之存废也日益成为衡量一个…  相似文献   

9.
数十年来中国语境下的死刑存废之争,逐渐细化到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三个层面:死刑存废的抽象价值理念之争、死刑存废的刑事政策理论之争和在刑事司法个案中死刑选择适用之争。同一学者在死刑存废之争三个层面上的态度"犹豫"、"摇摆"甚至是"倒戈",让死刑存废在抽象价值之争的层面,实质上成为了"无用之争";而在刑事政策理论之争中则呈现在纯粹理论之争中各不相让,回归到具体的刑事政策选择上时则具有严重的趋同性;到了个案中死刑选择适用之争中,废除死刑论者则是"集体失声",适用死刑几乎成为惟一的声音。中国死刑存废之争长期僵持的解决之路,一是争议双方谁能尽快寻找到死刑类型的适用标准,二是争议双方谁能尽快获取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死刑的废止似乎成为了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已经废止了死刑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是一个适用死刑范围广泛的国家,学者们对于死刑的存废亦争持不下。那么是借鉴国外废除死刑的经验,追赶文明发展之趋势而彻底从刑法上放弃死刑,还是本着治乱世应用重典的立法指导思想继续保持死刑的适用范围呢?本文就死刑在我国是应该保留还是废除作出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再论死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论死刑●马荣春从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首次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世界范围的死刑存废之争已达两个多世纪之久,各国的死刑立法也越来越深地受到了影响。随着世界范围的废除死刑思潮的再度兴起和废除死刑立法趋势的新发展,有人在我国刑法修订之前和修订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死刑存废一直是中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是否要减少甚至废除死刑的争论也从未停息,期间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尝试。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废除了十三个罪名的死刑,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废除了九种罪名的死刑,这与刑法的补充性原则、有限性原则以及"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思潮等近现代法学思想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刑法谦抑理念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立法和司法语境下死刑废除应遵循的法哲学思想基础和刑法谦抑理念,简要比较美国章莹颖案引发的死刑存废的争议,以期有利于推动我国相关刑法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死刑制度在我国存在已久,近年来死刑制度的存废更是刑法学界争论不止的问题。目前国际社会对死刑已采取严格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的态度,我国大部分学者也认为死刑应当废除,只是在现阶段中国不能废除死刑。本文认为我国的死刑制度在现阶段能够废除,并阐述了我国死刑制度应当立即废除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死刑的保留与限制及其对故意杀人罪的适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死刑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刑法问题 ,死刑的存废取决于主导性社会观念的支持。在中国刑法理论界 ,虽未一般地将废除死刑作为自己的目标 ,但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却一直是中国刑法界的态度。现行中国的刑事法律从适用对象、适用程序和死缓制度三个方面来严格限制死刑 ,故意杀人罪是当今中国刑法中死刑的主要适用对象。  相似文献   

15.
在人权问题不断地被重视的今天,死刑的存废问题备受关注,尽管双方早已穷尽理由,死刑存废问题在刑法学界却一直是没有答案的争论。本文指出剖析死刑在当代中国的命运,我们应看到中国死刑在应然性上应当废除在实然性上应该保留在现实中应当慎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杨文革 《海峡法学》2011,13(2):38-47
随着死刑罪名的删减及死刑程序的完善,我国台湾地区逐步废除死刑的政策渐趋明朗。但被害人家属的有效抗争,加之反对废除死刑民意的强烈反弹,在相当程度上阻遏了台湾地区死刑废除的进程。死刑废除派和死刑赞成派在死刑存废和"法务部长"签核权等法律问题上互相论难。台湾当局除在两派之间左支右绌,两面讨好外,正积极采取配套措施,争取民众对废除死刑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自从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废除死刑的思想之后,西方刑法学家,思想家便开始围绕死刑展开了长达200余年,至今仍无休止的死刑存废之争,而在东方,随着中国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理论界废除死刑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而在民间,废除死刑的观点却惹来了一片反对之声,本文旨在从民众的法律意识,中国的法律传统与刑罚功能的实现等角度来试分析民意对于废除死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自从贝卡利亚1764年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出版以来,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到今天,虽然主张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学者不在少数,但废除死刑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学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我国自建国以来,死刑政策和立法多有变化,理论纷争由来已久,但死刑存废成为刑法关注的焦点也只是早晚的事情。当下中国,大多数认同的都是死刑暂时保留,限制适用,以后逐步废除。本文试图从死刑司法限制的必要性和配套方案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死刑存废的条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禾 《法学研究》2005,27(2):66-74
在死刑存废的十字路口 ,何去何从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死刑的存在正如其他事物的存在一样具有自身的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死刑存在了数千年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也有不合理性。死刑具有不人道性 ,与文明社会的价值观相违背 ,但在某种程度上应否废除死刑仍然是一个“伪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应否废除死刑 ,而在于能否和怎样废除死刑。在目前的形势下 ,中国尚不宜宣布立即废除死刑 ,而应该保留死刑 ,但应从立法和执法上对死刑加以限制 ,最终向废除死刑努力。  相似文献   

20.
死刑存废之争在世界上由来已久,当前国际上废除死刑确实是一种潮流,我国确实应该结合本国实际解决好死刑的存废问题,也不能盲目的追求潮流,存还是废,这是个问题,费应当怎样废,这又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