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号召人们为人的解放、人的尊严、人的福祉斗争,极大鼓舞了英勇攻破巴士底狱的法国人民,也为全世界专制统治敲响了丧钟。可是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有些人给自由、平等、博爱贴上阶级标签,定为资产阶级专利。甚至有人曲解马克思的话,把自由、平等、博爱等  相似文献   

2.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吗?长期以来,错误的宣传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自由、平等、博爱是专属资产阶级的,因为这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必须拒绝这三个词,否则就"资"了。时至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今日,有人还把这三个词当作一个可怕的武器,拿过来攻击重提自由、平等、博爱的公民。这实在是一个可笑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正>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些著名的口号或格言,长久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然而,很少有什么口号或格言能象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那样具有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各国资产阶级革命都受到这个口号的影响,无产阶级在她还没有足够成熟之前,也曾经把这个口号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颂扬。在我们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也曾经把这个口号作为救  相似文献   

4.
郭隆 《北京观察》2011,(9):10-13
辛亥革命是一座历史丰碑。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历史过去了100年,而这场震撼东方的伟大革命所带来的博爱、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至今仍体现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本期特推出“百年辛亥”专题,与您一起回望辛亥百年,触摸历史脉搏。  相似文献   

5.
粟孟林 《求索》2014,(5):158-162
1789年法国大革命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但它迟迟未能进入近代中国知识界的视野,这主要归因于晚清三个思想主体——士绅、新兴知识分子和新式商人的独特性。士绅阶层的超稳定结构和士绅对专制秩序的忠诚度阻碍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的新兴知识分子难以引进现代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新式商人是晚清社会体制的利益攸关者或既得利益者,更不愿引入现代革命思想去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6.
张刚 《时事报告》2006,(3):47-49
最近,因两名非裔少年为躲避警察追捕而触电身亡引发的骚乱.已经由巴黎北部向法国其他城市蔓延,这种大规模的骚乱发生在以“自由.平等、博爱”而著称的“移民天堂”——法国.确实令世人感到惊讶。骚乱的爆发反映了法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同时给法国、欧洲乃至世界以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兼爱——博爱——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是在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下长大的一代伟人,深受儒家“爱人”、墨家“兼爱”思想影响,后来又受到西方“博爱”精神教化,孙中山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其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①用中国旧道德溶合在欧洲学到的“自由”、“平等”、“博爱”之中,用美国总统林肯的“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加以概括——形成孙中山三民主义雏形。  相似文献   

8.
尼德兰革命和英国革命爆发之后,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走上政治舞台。与此相应,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各种政治理论也相继出现。从英国革命到法国大革命这段时间里,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和国度的具体历史要求,提出了互不相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政治学说。他们的这些学说既是对尼德兰革命和英国革命的理论总结,也为稍晚发生的法国大革命、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一时期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部分:1,自然法和社会契约学说;2.自由与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9.
吴永华  傅长吉 《前沿》2010,(5):9-12
德拉.沃尔佩一方面将自由等同于伦理的和形而上学的前提,另一方面将保障自然自由的契约平等等同于人为的和法律的平等,以此论证卢梭关于自由和平等原则的解决方法是先验的,并且已在历史上被资产阶级革命耗尽了。这是对卢梭的一种偏误解读。事实上,自由和平等是卢梭试图对真实历史事实的再现。而自然状态的一去不返导致卢梭借助于理性普遍化自身的公意原则实现道德自由和道德平等。但是,对于卢梭而言,自然仍高于社会。因此,法国大革命的责任并不在于卢梭,而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也并未被耗尽,只是在法国大革命后它们被更加温和地讨论着。  相似文献   

10.
树立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些西方政客和学者们宣称:“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是以法国或美国革命的理想为终点:虽然现实世界的具体政权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些理想,但是它们的理论真理是绝对的,不可能加以完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即他们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魅力”,是他们与社会主义进行意识形态竞争的“一手好牌”。他们确实到处打这副王牌。前几年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反反复复打这个旗号,借这个题发难,呼风唤雨,制  相似文献   

11.
波普立足于开放的宇宙观和批判理性主义,用“谨慎理性”代替“理性自负”,提出政治自由观的“四大悖论”及其解决办法,理性地对待国家、自由、平等、法律、道德、民主的关系,力求政治生活的制衡与和谐,使他的自由观独具一格。探讨波普自由观及其内在逻辑,对当前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下为公”,是上个世纪孙中山先生不断重申和践行的古训和理想,此语语出《礼记.礼运》,在孙逸仙心中,却大开中国文化道统,广引“自由、平等、博爱”,以抵“天下为私”的千年帝制,以创民主共和的人类大同.。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公权”和“私权”的冲突史。“公权”和“私权”的悖论和背离,是矫正政府建制和价值取向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关于人权问题的产生理论界普遍认为:人权概念最早产生于17、18世纪,以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和教会的斗争中,力图抹掉封建制度的神圣灵光,把国家和法的问题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为此,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以“自然状况”来论证自由、平等是人人享有的天赋权利.此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从“自然状况”论中引伸出“天赋人权”的口号,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从而成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主要理论依据.自此,人权概念始被明确载入西方各国宪法.  相似文献   

14.
分配正义的两种不同诠释--罗尔斯与诺齐克之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正义如何来分配,尽管罗尔斯和诺齐克都赞同正义首要性,但罗尔斯更为强调平等。他通过设定“原初状态”,在此基础上借助正义的两个原则来解除“无知之幕”,使得最少受惠者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平等;诺齐克认为正义的首要问题不在平等,而在于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借助“持有正义原则”通过“最弱意义的国家”来反驳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尽管二者对如何分配正义分歧很大,但他们都是围绕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孰更优先的问题展开。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正义观的矛盾虽只反映了西方社会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矛盾,对于如何达到分配正义的解答也存在相当不足,但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说,他们的正义理论和社会正义原则对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着的非正义的问题均具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文奥运与文化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奥运”以全世界规模的体育赛事创始之后几届,便开始比较成熟地主张着“人文”之精神了。“人文”精神最早体现于文化艺术,与体现于“奥运”是有着内容上的不尽相同之处的。文化艺术主张的“人文”精神是“自由、平等、博爱”。“博爱”在文化艺术中,亦即人类的人道精神。而“奥运精神”所主张的“人文”口号,更主要地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祈祝。因而,中国提出举办“人文奥运”的承诺,务在自我宣传方面注意两点:第一,“人文奥运”虽由我们所明确提出,但绝非中国之发明,也非一种举办理念的升华,而是继承传统。我们只能强调我们将竭尽全力,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不可分 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是不可分的,科学追求的是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的发展往往是对权威的否定,平等和自由是科学和民主的共同原则。只有在民主的制度下科学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无论是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19世纪的俄国革命,20世纪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及随后的民主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其教义直接取材于梁发的《劝世良言》,在神学理论上比较接近原始基督教。洪秀全根据中国情况和农民战争的政治需要,对它进行了一番改造。他把基督教的平等博爱观,化为官兵互爱及经济上的平等思想,把宗教狂热化为农民的革命欲求;把宗教戒律仪式,改造为严格的纪律。这种对基督教的利用与改造,在太平天国前期,对发  相似文献   

18.
资产阶级一贯以“博爱、平等、自由”来标榜资产阶级国家是最“民主”的国家。其实,打着最“民主”旗号的内幕却是肮脏、罪恶! 资产阶级国家虽然与封建国家不同,它取消了封建的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然而,资本家拥有工厂、矿山、农场、商店、银行,而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受资本家的剥削,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实际上是保护资本家的私人财产,保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以,这里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公民不能有任何触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行为,否则,他们就会出动军警、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社会主义——把基督教教义和社会主义混杂在一起的一种社会思潮,最早发軔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创始人是菲力浦·毕舍和拉梅耐·毕舍。他们于1829年创立新天主教“社会主义者”学派。该学派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基督教的出现为开端,以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慈善三原则的充分实现而告终。后来,一名狂热的信奉者约翰·勒德罗把这一思潮传到了英国,于是在1848年革命之时便掀起了一埸基督教的社会主义运动。领导这埸运动的两个牧师弗·莫里斯和查·金斯莱发行理论杂志,大力宣扬只要实行“互济”、  相似文献   

20.
正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战场。启蒙学者们的思想存在保守或激进程度的差异,但在崇尚平等自由这一基本点上是相当一致的。他们还在东方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发现了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并备受鼓舞。18世纪法国何以会发生这么一场"中国热"?这和法国启蒙主流崇尚"开明专制主义"的倾向有关。"开明专制主义"的主要鼓吹者伏尔泰,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