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具备正确的历史观。本期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百年奋斗史: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扬”,推出特别策划——“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民主》2017,(4)
<正>这是一部伟大的宣言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一片厚植并贡献人类精神的沃土。在文风蔚然,群星闪耀的中国文联第十次、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聆听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报告,文风朴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谈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总书记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贝啊!”一语落地,满座潸然。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余源培 《民主》2014,(6):10-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  相似文献   

4.
杨新贵 《党政论坛》2013,(23):45-46
礼乐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在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和文化艺术之中,融入人们的价值判断、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成为社会风尚和民间习俗的主体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和显著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重要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相似文献   

5.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  相似文献   

6.
正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好"本来""外来"与"未来"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互鉴"与"创新"的关系,努力在历史传承中鲜明本色,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积淀在其文化传统中。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于对和谐的追求。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和谐是其最高价值标准。儒家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是讲修身持家,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明确其教育的重要性、抓住其教育的关键点、提升其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汤素兰 《民主》2014,(10):28-2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和力量源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折射出的中国戏曲更是博大精深,它屹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先行示范,生动地将音乐、诗歌、舞蹈、服饰等艺术结合于一体,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立德树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孝敬父母的剧目比比皆是。戏曲中的思想精华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正>精气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就是精神力量。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饱含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文化日益焕发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气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风格,展现中国智慧和贡献中国力量,凸显时代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能?其深层的根据在哪里?根本在于“四个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深沉的根基和力量。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和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10,(12):8-9
一、中华文化之魂在“人和”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人和”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孔子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政通人和”是中国历朝历代对社会治理状况的最高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五四”精神是“五四”时期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和风范的概括,一言以蔽之,就是爱国、科学和民主。“五四”精神最根本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在“五四”运动中,表现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英勇抗争的斗争精神,为民族振兴而执着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争取祖国富强、民主而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和既抱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奋斗不懈的求实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感召着一代青年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奋起斗争。1919年5月4日,面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对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其中的传统美德以其强烈的社会感召力和生动的教育功能化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积淀成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点点沦丧,因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整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义利主义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弘扬大学之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支撑、开发作用,挖掘、继承、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民本理念、和合思想、创新精神、高尚气节和社会美德,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期特别策划,旨在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鲍永娟 《学理论》2009,(20):48-49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