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怪物家长”指对学校提出无理要求的家长,多发生于年轻世代,是日本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分析发现“怪物家长”不能简单归结为家长的素质问题,也并非单纯地局限于学校—家长的双向关系,它既是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倾向的一种反映,也是现代人生活态度的一定体现,同时还折射出了学校教育问题的积累和社会发展变迁对育儿环境的影响.日本“怪物家长”风潮的出现对我国有着重要的警示和启示意义:只有契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力量和优势,才是改善、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其家庭、家长责任不可推卸.社会支助家庭的首要问题是帮助、指导家长,使其明确角色定位,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和合法权益,协调亲子关系,提高教育能力;实行家庭教育法制化、规范化以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改善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建构社会对家庭问题的干预机制,其中包括司法干预、社区干预、社会舆论干预和学校干预.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家庭功能和社会网络素质水平较高;家庭功能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网络素质在专业、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功能是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等学校应探索与建立家长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新机制;学生家长应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4.
当今台湾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严重危机,其原因可分为社会方面如社会转型以及大众传媒和色情的影响;家庭方面如家庭结构、家长教育方法和家长人格等方面原因;学校方面如过分追求升学主义、道德教育价值多元化的冲突以及道德实施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解决上述危机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全面配合。  相似文献   

5.
微观天下     
<正>家长陪读,这爱有点沉重教育发展到当下,出现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家长陪读"。这一现象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但它在中小学校确实普遍存在。一些学校,有近三分之一学生家长"陪读"。据说,安徽省毛坦厂中学陪读家长更超过学生的一半。(据《中国青年报》)【评论】"陈小二":我从来不认为乡村学校的衰败、家长带着孩子辛苦"陪读",只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说到底,家长的行为是社会现实在一个个家庭里的投射,事关农  相似文献   

6.
<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为此,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会开展紧密合作,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打造劳动育人“聚能环”。1.家庭是基础,劳动教育须日常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其家庭、家长责任不可推卸。社会支助家庭的首要问题是帮助、指导家长 ,使其明确角色定位 ,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和合法权益 ,协调亲子关系 ,提高教育能力 ;实行家庭教育法制化、规范化以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 ,改善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 ;建构社会对家庭问题的干预机制 ,其中包括司法干预、社区干预、社会舆论干预和学校干预。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家长,对个体、家庭乃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分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有其产生的必然性.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在外界环境的诱惑下产生,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和盲目性,只有从感化他们的内心,措施得当,并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合作,才能预防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不能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我们认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关系最为密切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为此,必须从优化这三个环境入手,建立起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保障的教育管理机制。第一,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搞好了,也就为学校、社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提高家长素质,搞好家  相似文献   

10.
肖德安 《前进》2015,(4):55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读了习总书记的教导,倍感亲切。的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人生第一所学校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先天条件之外,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任其家长去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去绘最  相似文献   

11.
管雷 《青年探索》2008,(5):54-56
以四川省部分农村初中学校13~15岁留守学生、教师的抽样调查为基础,对当前留守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留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留守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且是留守学生家庭经济越差,留守学生的负面消极心理行为越多;留守学生面临家长期望、学校功课、社会环境、未来发展、家庭生活等五大压力。  相似文献   

12.
《青年探索》2013,(2):I0001-I0001
自1997年办校以来,广州市绿翠中学就十分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充分利用家长、社会资源,“三力合一”育人才来构建立体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3.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监管,政府、学校、家长、社会“一个也不能少”。湖南省湘乡市创新中学用真诚的爱感化和培养学生,为长时间缺少家庭温暖和双亲之爱的留守子女构建起稳固的“第二家庭”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期开学后,兰州市很多学生家长接到各种社会培训机构打来的招生电话.这些培训机构不仅熟知学生所在学校、年级、学生及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甚至能说出学生的家庭住址,直言“辅导班离你家多少米”.惊恐不安的家长向警方咨询,得到的答复是:学生信息遭遇泄露是肯定的,但需构成“情节严重”才能立案调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H镇一类特殊街角青年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的访谈,本文指出新街角青年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是青少年社会化不足或失败的结果.笔者重点分析了几个代表性的个案以及导致新街角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指出新街角青年是处于边缘状态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关心和扶助.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幼儿健康成长?我认为,一是教育部门要建立家庭教育同步网络,在孩子受教育的同时亦对家长进行配套的相关教育,使得学校、社会、政府、家庭四位一体形成对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体。二是将学前教育纳入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同时强化对幼儿园的考核和监管。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幼儿教师及其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增强其责任心。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09,(2):96-96
胡子祥、徐文生、罗爱林在《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2期撰文认为,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家庭功能和社会网络素质水平较高;家庭功能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网络素质在专业、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功能是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等学校应探索与建立家长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新机制;学生家长应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8.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环节,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家长会在一些学校却变了味。一、成了校方的独角戏。家长会上,校方领导坐在上面,分管领导讲完班主任讲,班主任讲完各科教师讲,家长只有洗耳恭听的份,没有发言的机会,成了听众、配角。其实校方应多听听家长的意见建议。二、开成了训话会。对成绩不好或违反纪律的学生,有些老师抱有“拿不住沙僧拿八戒”心理,家长成了受训的对象。这些家长害怕得罪老师,也只好信奉“严是爱,松是害”的老俗语,没有兴致再和学校交流。我认为,对于个别违纪的学生应单独和家长会面…  相似文献   

19.
调查表明,浙江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网络体系已初步建立;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家长,大多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教子的意识与能力,但目前的家庭教育尚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部分家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缺乏科学观念的正确引导,"重教不会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体参与的合力不强等.浙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尤其突显.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步加强和改进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指出 我 》 :“国现有约 3 67 亿未成年人 其思想道德状况如 , .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 ,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因此 教孩子学会做 。”,人 是家庭 学校 社会的共同使命 是家长 老 , 、、 , 、师 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 怎样教孩子学 、 。会做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 尊重 赞美 鼓励 “ 、 、 、包容 合作 这十字真言开始 、” 。 尊 重 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