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革命的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同样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离开了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革命和建设都要走弯路和受损失。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了的。一、五十年来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回顾当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新课题。应该说,我们党的领导同志和党中央,竭力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力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此…  相似文献   

2.
杨豹 《唯实》2007,3(5):4-7
从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普遍重视斗争哲学,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和谐哲学的重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显示了作为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代主题的拓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链条上说,党创立至大革命时期(1921年7月——1927年7月),是中国的新式民主革命由五四运动拉开序幕到实际进行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革命由失败到开始转向胜利的时期;就毛泽东本人的科学思想发展过程而言,是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由确立基本框架到开始在革命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时期,也是他开始把自己当时所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化为观察分析中国国情、探索解放中国革命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新中国诞生50周年。回顾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和来之不易。我们要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进一步认清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更好地促进邓小平理论学习的深入。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转折关头,党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强调学习理论和总结历史经验,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水平。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同总结历史经…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到毛泽东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讲话》),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由逻辑起点到历史展开,由哲学的抽象概括到文艺的具体指南,由普遍的科学真理到中国革命的具体运用的光辉的发展历程。总结和回顾这一历程,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促进我们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去从事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而恰恰是适应时代主题、实践主题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而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有其独有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范畴体系、基本命题、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的社会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观一脉相承,变革(或革命)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目的在于解决发展中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问题,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价值指向。新时代的社会变革不仅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方法运用到社会革命和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而且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来分析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不仅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伟光 《前线》2009,(7):11-13
历史证明,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彻底革命,才能解救中国,才能振兴中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之本。当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全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表明:每当实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的新主题,回答革命的新任务,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就会应时势所呼唤,总结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而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党的十五大对这一理论成果作出的新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0.
杨豹 《理论研究》2007,(2):49-51
从历史上看,马恩列斯毛普遍重视斗争哲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和谐哲学的重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发展,显示了作为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代主题的拓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张国宏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革命们客观实际问题,阐明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同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共同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的总和,它已经成为独立的哲学范式,展开为一个特型范畴体系。命运范畴在这个范畴体系中更能显示其创新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范畴,既有中外哲学史留下的丰富思想资源,更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哲学思考的历史沉积中取得崭新的内涵并有了真正科学的界定。命运范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集中表现;是提示它的哲学品格的特性符号;是引出“掌握命运”哲学原理的先导理念。对命运范畴的剖析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了创新的范畴体系。忽视这一创新范畴体系的存在,有其哲学观上的深刻原因。只有同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同命运、共呼吸的热情哲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硬核的谦逊学者,跟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心路历程、深入领会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富含哲学宝藏的其他著作、信服它的显性和非显性的哲学创新的人们,才能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创新以及由此建构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丁素 《学习论坛》2004,20(6):11-13
在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会 ,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 ,在催生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凝聚着众多的经验智慧。概括地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哲学应对挑战 ,实现飞跃的根本条件 ;坚持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葆先进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不同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本质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的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当今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1)以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的新变化为转移,确立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心和基点;(2)以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新变化为转移,依靠改革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3)以现代科技革命新变化为转移,把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建立在依靠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上;(4)以当代世界两种社会形态关系的新变化为转移,在积极吸纳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正是这些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蒋楼 《实事求是》2012,(6):12-16
文本研究和经典著作解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蕴含的“现实批判”维度的革命观,不但实现了马克思革命观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现实批判”的思想维度和“以人为根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管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理念支撑和方法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它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80年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其中,把党建设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一句话,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的双重历史任务,即同时要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和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而这两大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的内涵与要求又是不尽相同的,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变化。也就是说,每一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有自己的历…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21,(10)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与根基,其思想伟力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根本改变了哲学与时代、与实践、与革命、与人民的关系。学哲学用哲学是党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培育的好传统,贯穿于我们党百年历史,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因此,新时代要坚持发扬学哲学用哲学的好传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贵明 《探索》2004,(5):130-13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话语的发展日益疏离。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话语必然地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存在严重的疏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与多种理论思潮的交溶过程中形成的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的格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元理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这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深刻的变化。如何应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理论界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正是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韩庆祥 《求实》2016,(4):39-39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光辉典范。中央党校的哲学学科具有辉煌历史和良好传统,拥有雄厚的历史积累,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也具有面向中国问题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中,中央党校注重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逐渐形成了哲学研究的中央党校特色。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如何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本期邀请中央党校两位学者,就“直面中国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这个主题进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