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自我”概述所谓“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统治力量,是联系个体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惟一纽带。因此,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心理的自我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二、认识“自我”中学生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肯定”或“错误的否定”。由于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因此往往目标超越现实,对自己期望过高却又达不到,为此自卑…  相似文献   

2.
身分感     
所谓身分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即“我是谁”。人对自己都有个自我评价,这里既有中正的“自分”、“自若”、“自尊”、“自重”、“自知之明”,也有自我肥胖的“自负”、“自命”、“自视”、“自恃”、“自是”、“自诩”、“自夸”等等,还有失去自信的“自馁”,以及适当表现风度的“自谦”。人们从一个人的这些“自我流露”里,多少可窥见他之为人。比如一个支部书记,本来是党的基层工作者,他却处处以“官”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口口声声“这些老百姓”如何如何,你说他是怎么认知自己的呢? 身分感,也是对“他人如何称呼自己”的一种敏感。那位支书,人家叫他“老王”,他装听不见,呼他“支  相似文献   

3.
休闲长廊     
偷吻 一天中午,长得楚楚动人的罗丝小姐匆匆跑到警察局报案:“刚才我在公园散步时,被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偷吻了。”“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知道。”“现在是白天,你怎么会看不清?”警官又问。“因为我每次被人吻时都是闭上眼睛的。”罗丝小姐说道。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0,(4):86-96
1988年4月1日,台湾恢复“中国小姐”选拔。 1960年4月,由《大华晚报》主办的台湾第一届“中国小姐”选美赛,面临无人报名的窘境,主办单位不得不四处找人参加。当时,有位北一女中的学生报名.校方还反对劝阻,在各方压力下女孩最后退出了选美。第一届“中国小姐”选拔,经过预赛复赛及决赛选拔后.台湾高雄的林静宜当选第一届“中国小姐”,第二名至第五名分别为:叶睦秋、汪丽玲、沈斐文及李秀英。  相似文献   

5.
“你们男人啊,上床是小人,下床是君子 !”某电视剧里,一位坐台小姐在歌舞厅与一颇有来头的老板打闹时说。   由此,我又想到一位朋友讲的段子。说的是,一个衣冠楚楚的男子与一名歌厅小姐私下达成交易,之后,两人就干了那事。当小姐让那位先生付小费时,先生拒绝“付账”,并对该小姐阐述自己的“理论”:“钱倒是小事,我若向你付了钱,咱们不就成卖淫嫖娼了吗 ?”此言一出,那位专靠抛“肉弹”挣钱的小姐,差点被气得晕过去。   说归说,乐归乐。仔细一想,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不过,近日各媒体对湖南头号女巨…  相似文献   

6.
自我和谐     
最近,有位心理专家对500名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作了一个跟踪调查,发现85%以上的人,从心理失衡、行为偏激,到心理恢复、奉献社会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和谐的调节能力。自我和谐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实现自我和谐,要有一种“胜人者力,自强者强”的境界,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  相似文献   

7.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每一个公民都是直接或间接、当前或今后的受害者。我们不是参与者,但漠然无视却不啻于罪恶的帮凶。真正无愧的人应当有勇气,并以实际行动社会丑恶现象现状灯火辉煌的歌城;“专业”小姐的脱衣舞表演;乡村“红灯区”;1千万陪侍大军;未成年少...  相似文献   

8.
阿红 《民主与法制》2010,(11):19-21
安徽省马鞍山市原国土资源局局长王海风受贿1700万元,创造了安徽省近年来土地领域受贿额的最高纪录。可庭审中爆出的一条“奇闻”令人玩味:王海风虽然受贿1700万元,却拼命在家人面前“装穷”。因为王海风坚信:连至亲的人都相信自己是清官,谁还会怀疑我呢?  相似文献   

9.
只因一语不文明“不俗”小姐丢饭碗3月16日,武某到慕名已久的随州铁龙大酒店求职,因其仪表不俗,风度不凡,文字水平较高,酒店决定录取但在招考人员打电话通知她上班时,武小姐却在电话中甩出了一句口头禅:“你有毛病?’令招考人员人倒胃口,遂决定取消她的录取资格。铁龙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清明节,黑龙江哈尔滨市各殡仪馆和公墓,祭扫的人达10万之多,出现了焚烧纸彩电、纸冰箱、纸汽车的,有些人竟然烧起了纸“小姐”。据记者所见,纸“小姐”身高1.5米左右,分别穿红、绿衣服,形象时髦,维妙维肖。一家寿衣店的业主说,现在再扎纸马、纸牛太土气,扎纸彩电、冰箱又太俗气,就是扎纸“小姐”最时兴。清明节烧“小姐”  相似文献   

11.
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带着自己刚刚怀孕的妻子上一家著名的孕妇装专卖店买衣服,女服务员很热情地迎上来,但刚一张口就把买卖给“喊”黄了:“先生,您给小姐买点什么 ?”“小姐”立即黑下脸来:“你才是小姐呢 !”说完,拉着丈夫扭头而去。现如今,“小姐”在京城渐成一个遭人讨厌的称呼。   《现代汉语词典》对“小姐”的解释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但是一种逐渐蔓延并形成势力的社会心理已把“小姐”定义为是对女人的“蔑称”。记者在最大的中文新闻网站新浪网上搜索了一下标题中包含“小姐”的新闻,符合条件的 483条新闻中,近一半…  相似文献   

12.
与林宁兄相识已有20余载,先见其字然后见其人。那时我尚在长宁公安分局文化学校当教书匠,为无高中文凭警察补课。一次去乳黄色小洋楼送练习卷,见分局办公室王小姐玻璃板下压着一幅临王右军《兰亭序》蝇头行书,细赏之,顿时被内刚外柔、流畅飘逸、婀娜俊秀字体所倾倒。我便好奇问:“谁所书?”王小姐答曰:“一科林宁。”我不认识其人,然对其字却一见钟情。不久,在高复班认识林宁,见其长相五官端正、目如铜铃、身材标准,可谓人如其字、周正朗俊。然林兄少言寡语,未及与之细聊,便借调至市局政治部筹备公安部首届“卫士之光”艺术展。送展之前,上…  相似文献   

13.
“大哥大”:财富与实力的象征●钟新“大哥大”的形体并不大,如今却成为风靡大陆的抢手货,它不仅是一种方便的通讯工具,更是某种财富的象征。北京有一种调侃的说法,男士若与小姐初次约会,带着鲜花、首饰已无济于事,但若手持“大哥大”赴约,定会令女方动心。“大哥...  相似文献   

14.
教书与育人     
邬凤英 《公民导刊》2004,(12):54-54
有“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美誉,立志“以新闻力量推进社会文明”的王克勤,最近却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他以前的揭黑报道给他带来危险依然像乌云一样笼罩在他的头顶,而各种各样的困难却使他无法继续进行自己的揭黑行动,只能困守在办公室里,他说,“这让我有一种耻辱感”(见11月11日《法制早报》)。  相似文献   

15.
就在西方女性想方设法让身材变得更苗条时,非洲南部的女士们却竞相让身体变肥。有些小姐为了摘走“最肥小姐”的桂冠,为了显示“家庭富有”、“受丈夫厚爱”,竟然吃起了动物饲料,甚至吞服动物专用的增膘药丸。 在尼日尔,肥胖的女人是最美的,特别是在每年的汗甘迪节日上,来自德杰马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妇  相似文献   

16.
圈套     
家住贵阳市的无业男青年钱某、孙某、赵某嗜赌、好玩,终日无所事事。自与四川坐台小姐柳小姐、杨小姐相识后,这伙人便鬼混在一起。在一次聚会中,孙提议:杨、柳二人当坐台小姐赚不了大钱,干脆把她俩带上,成立一个集团“总公司”,到四川去做“外汇”生意。1998年...  相似文献   

17.
求知与统战     
笔者手头有篇文章,且做文抄公摘要如下:安徽省政协会议期间,一天晚餐时,大会秘书送给党外知名人士、省政协常委胡老先生一份会议通知。老先生拆开一看,竟是一纸“无字天书”。显然是工作人员疏漏所致。老先生边看边说,“一字没有通,叫我怎么知?”见胡老有点不快,在一桌同餐的“老统战”随即笑说《随园诗话》里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员外有三个闺女,老大、老二都嫁给了有钱的秀才,只有三小姐嫁给了一字不识的庄稼人。正月里,三小姐回娘家,一月有余,三姑爷实在想念,就想请人代写个信给妻子,让她赶快回家来。可仔细想想,有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残疾人》2013,(7):20-20
5月22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当地为使用轮椅的残疾人举办了“2013独立小姐”选美大赛。11名选手将参加“2013独立小姐”轮椅残疾人选美大赛总决赛。俄罗斯有1300万残疾人,其中有60万人日常生活中使用轮椅。  相似文献   

19.
已有研究发现寻求“自我发展”是青年典型而普遍的旅行动机,为了进一步揭示青年通过旅行获得自我发展的具体内涵,并尝试探讨其实现机制,特此对“天涯”、“猫扑”、“豆瓣”及“人人”网上青年旅游文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旅行可以成为国内青年寻求、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人生历程;青年“自我发展”之旅由两个面向构成:“现实自我的逃避”之旅和“理想自我的寻求”之旅。青年旅行与自我发展的关联机制有二:其一,在日常世界中遇到同一性危机的青年可以在旅行世界中反复“逃避现实自我一追寻理想自我”而建立自我同一性,进而获得自我发展;其二,青年亦可通过旅行主动增加阅历、获得社会化而获得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按摩女阿英     
汪波 《新东方》2000,(4):29-29
在东北一月多,业务没谈成,却认识了阿英。阿英二十六七岁,很白净,轻声细气,说话很好听。阿英是个按摩女。她话不多,但长时间地沉默会让她难受,于是我知道了她一点点情况。与大多女孩不同,她说话从不重复,只有这几句说过两次:钱越来越难挣,人越来越难伺候,男人把小姐教得越来越贱,小姐把男人宠得越来越坏,这碗饭也是吃到头了。有一次我开玩笑:“你怎么从不说男人的坏话?”可最后一次去桑拿我问她手臂上一块青紫哪来的,就听到她骂:“你们男人都是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