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标法中在先权利的知识产权法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扬 《法律科学》2006,24(5):41-50
在先权利的解释应当坚持知识产权法定主义和整体性知识产权法观念;在先权利是指法律效力低于知识产权特别法规定的权利的某些权益,或者指那些知识产权特别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虽然有规定,但是按照这些法律,当和商标权发生冲突时难以进行处理的权益;能够成为商标注册阻却和注册商标撤销事由的在先权利应当在商标核准注册之日之前在全国知名,而作为注册商标专用权限制事由的在先权利,只要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知名即可;注册商标权人有权要求在先使用人附加区别性标记,在先使用人有权扩大自己的营业范围,但是不得有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的创造性规定及其评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淳 《法律科学》2002,(2):110-120
《中国信托法》中的重要的创造性规定包括 :将信托合同规定为诺成合同 ,确认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享有 ,将登记确定为信托的生效要件 ,将委托人的三项重要权利规定为其以自己的行为干预信托的权利 ,为委托人增设因其重大侵权行为而变更受益人或者解除信托的权利 ,为受托人增设对信托的保密义务 ,将受益人不确定的信托规定为无效信托 ,将信托监察人制度限定适用于公益信托并规定公益信托应当设置信托监察人。  相似文献   

3.
山寨现象的本质是自由模仿行为在权利垄断下的合法性问题。如果模仿行为不侵犯知识产权,则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禁止盗用原则是判断其合法性的关键所在。作为自由竞争的例外规则,禁止盗用原则聚焦于竞争关系中的竞争者行为,而非盗用对象是否受知识产权法保护,以维护正当的市场竞争秩序;禁止盗用原则通过其兜底功能来矫正技术发展等因素导致的传统知识产权法对激励创新保护不足的现象,以协调自由竞争、权利保护和社会利益等。正当的自由竞争划定了禁止盗用原则的边界,而禁止盗用原则也体现了自由模仿的法律限度。我国的相关司法实践依《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的规定创立了禁止盗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权利规定得相当明确,具体,而对于检察机关在民事案件抗诉过程中享有哪些权利,仅有第一百八十五条至一百八十八条的四条规定,且这些规定不够明确,具体,立法机关又无补充规定。笔者设想,人民检察院在民事案件抗诉过程中应享有下列权利。  相似文献   

5.
一、权利的构成 众所公认,权利是法律规定的某种行为。但是,某种行为作为权利始于何时,却分歧很大。一种观点认为,权利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资格、权益、权能、能力等),因此,某种行为一旦由法律加以规定,而不管公民能否实现都称之为  相似文献   

6.
法律是行为规范,只规范行为,包括积极行为规范和消极行为规范,前者即权利、权力,后者即义务。义务是权利和权力的逆向表述。法律规定权力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权利。规定权利意味着必须规定权力。在本质上,法律就是对权利的规定,权力和义务均可视为权利的间接规定。权利主体行使任何权利,均是对自己人身的支配。广义的人身自由权等同于权利,狭义的人身自由权即有名权利外之权利。但人身自由权表示不定向之自由,必须通过具体行为,即定向之人身自由方能行使。定向之人身自由权即传统民法之能权。称法律确认的无名行为资格为能权不违反逻辑,称其为权利外“法益”则违反逻辑。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立法中的利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艳 《政法学刊》2004,21(2):72-75
从表面上看,行政立法的内容是“管理法”,但透过背后的利益关系看,行政法是“权利法”。要消除法律条文所带来教条 式的影响,必须改革和完善国务院立法的权限和范围,克服行政立法中的部门主义,加大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的程序性规定,并严格 行政行为的程序性规定。  相似文献   

8.
《律师法》的修改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在业内引起广泛讨论。《律师法》应该是一个权利法,即规定律师所享受权利及所承担的义务;同时《律师法》也应该是一个规范法,即规范律师及律师组织的行为。从这个意义说,权利和规范是《律师法》修改的两个重点。笔者就此发表如下浅见,就教  相似文献   

9.
论政府采购合同权利救济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宗玉 《法学家》2006,(3):89-95
政府采购合同的权利救济途径在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主要有询问、磋商、质疑、公证人怂监管和调解、行政复议、诉讼等程序;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合同的权利救济规定了询问、质疑、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程序,但还有不足;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在政府采购合同的权利救济方面应当完善,以便于在法律上使之更加完善,在实践中能够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0.
肖建华 《中国律师》2012,(10):81-82
当下随着社会各个领域逐渐通过法律来实现管控,我国正在向法治社会转变。社会主体只要在适法空间内进行各种行为,都应该享受到法治社会带来的自由。当然,一旦社会主体行为突破法律规定范畴,也必须通过法律来修补出现的裂痕,使社会重新回归平稳状态。法律除了赋予国民享有广泛的人身、财产和自由等权利外,还要规定权利遭受侵害之救济渠道。而对于权利救济,最基本方式就是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通常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以下简称《集会游行示威法》)为我国公民正确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处置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是指违反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而举行并应受处罚的行为。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违反集会游行示威法而危害社会的行为。具体表现在:①没有申请或申请未被批准而进行的行为;②未按照申  相似文献   

12.
李雨峰 《现代法学》2003,25(2):107-112
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认为 ,精神权利的观念已经久远 ,但精神权利的制度化却是近代西方的产物。对争议中的冒名行为 ,笔者认为乃是属于侵害作者署名权的行为。我国法上有关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规定尽管构造合理 ,但失之偏颇。通过比较法上的研究 ,笔者提出了完善我国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苏萌 《人民司法》2023,(19):67-71
意思表示请求权执行制度通过民事执行请求权,连接了民商事主体的意思表示与立法上的法律拟制,构成不可替代的行为请求权执行制度的一部分。意思表示请求权执行直接以法律拟制方式达成相应法律效果,故无需采用间接强制执行措施迫使债务人履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大多规定了意思表示请求权执行制度,我国现行法上仅有单一性规定。本次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将意思表示请求权执行制度纳入规制范围,并较为彻底地贯彻了当事人主义,取消了一般性的执行环节,在意思表示请求权不附条件、不附对待给付义务时,债权人所请求拟制的债务人的意思表示,经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即可生效;而在意思表示请求权附条件或附对待给付义务时,亦不设置法院审查环节。但是,在权利保障方面缺少法院释明、协助提供证明文件和救济规定,程序运行未形成权利流转保护的闭环,有待于后续完善或司法解释补足。  相似文献   

14.
目次一、引言二、滥用诉权概述三、禁止诉权滥用的法哲学思考四、滥用诉权行为的法律规制五、我国规制滥用诉权行为法律体系之构建一、引言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所享有的诉权被认为是国家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具有“实然性”而设定的“权利救济权”,为“第一制度性权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诉权的存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其他权利就不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权利。有基于此,世界各文明法制国家皆对  相似文献   

15.
行政垄断是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实施的一种非法垄断行为。行政垄断的成因主要在于追逐经济利益、片面追求业绩和不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利。预防和制止行政垄断行为的主要路径包括:落实《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明确行政职责权限并加强行政效能,建立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审查制度,全面实现"收支两条线"体制,建立行政垄断国家赔偿制度,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李国岭 《中国公证》2006,(12):67-68
一、我国公证制度沿革中的当事人的权利救济机制 有句话说“有权利必然要有救济”,也可以说“没有救济途径的权利不能称做真正的权利”。因为仅有观念上的权利而没有转化为权利主体实在行使的状态,这种权利并没有达到人们设计该权利的真正目的,因而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权利。同理,在公证法律制度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仅满足于法律规范规定的状态,而不为相关权利主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济途径,那么该法律规范制定的良好初衷必然无法得以实现。我国对公证当事人的权利救济机制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公证程序规则》中,笔者以该规章的变迁为主线,分为三段时期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谢晖 《法商研究》2015,(1):44-53
从法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权利体现了人们交往行为中的利益结构关系。新型权利是在国家实在法上没有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因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而经司法裁判认可或者尽管未经其认可却被社会普遍默认和接受的权利。从祭奠权诉讼和网名权诉讼中可以看出,新型权利生成的直接社会根据是习惯以及从习惯中提取出来的习惯权利。在新型权利生成过程中习惯所具有的不同作用,既可以从传统习惯角度观察,也可以从新习惯角度观察。新型权利生成的救济方式是基于习惯的权利推定。无论是社会的权利推定,还是国家的权利推定,都建立在有关权利的习惯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赵炜 《天津检察》2008,(1):45-46
1、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及其不足。由于《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制度的规定得过于笼统,只是简单的规定了代理权、代理人的范围、委托代理人的时间,而对代理人的权利、义务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落实和保障,影响到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关于侵权责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明瑞 《法学杂志》2006,27(6):22-25
侵权行为应为除违约行为外侵害他人权利或法益的不法行为;侵权责任是因侵权行为发生的民事责任,不应仅限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物权请求权为物权的内在效力,物权人行使物权请求权时相对人负担的义务实质也是侵权的责任,不同于原来的义务;物权法上应规定物权请求权,同时侵权法上也应规定物权请求权相对人的侵权责任。从现行法上诉讼时效的概念上说,物权请求权为救济性权利,是权利人请求保护其权利的权利,应适用诉讼时效,但物权请求权等绝对权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对此在侵权行为法或诉讼时效制度中应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2007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律师法》第37条规定了律师职业豁免权。该权利的规定在维护我国律师人身权利、诉讼权利,保障律师独立、公正执业,更好地完成律师的使命方面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立法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相关配套制度不到位,使该权利的有效落实存在一些障碍。本文从律师职业豁免权的适用范围和理论基础入手,对该权利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进而对律师职业豁免权有效落实的障碍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该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