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度"时间是西方传统时间观的主流,自康德开始,经过柏格森、胡塞尔,最后到海德格尔,"本真"时间最终得以确立。要想对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有超越性的理解,就必须对其时间观作出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邓玲玲 《学理论》2012,(32):53-54
幸福是康德哲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将其归纳于"至善"之下,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严格限制在道德的范围内,充分论证了道德对于幸福的意义,同时,康德还提出了德福统一的观点,为人类最高幸福的实现提供了希望。认真分析康德的幸福观,对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如何实现幸福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志洪 《学理论》2009,(20):112-113
康德十分强调先验唯心主义是不同于质料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在康德看来,质料唯心主义的唯心之所在是否定、怀疑心灵之外的物质的存在,而先验唯心主义的唯心之所在是认为人不能认识物自体本身,只能认识物自体提供的表象。肯定物质的存在是先验唯心主义与质料唯心主义的根本异质之点。  相似文献   

4.
刘雪峰  刘志刚 《学理论》2010,(18):89-90,99
康德哲学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并不因时间的久远而消失。而在康德哲学之中,实践哲学又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则力图对康德实践哲学中自由、善良意志、绝对命令等问题的理论探索,希翼于以此窥见康德实践哲学的重大意义与壮丽景象。  相似文献   

5.
胡纯华 《学理论》2014,(4):78-79
将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对比,通过考察发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康德哲学影响的痕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源自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考察康德的实践理性,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旁证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多重思想关联。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回应了三个方面的"康德问题":一是对康德世界历史的"合目的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把世界历史目的从"大自然的隐蔽计划"转变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二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的"永久和平问题"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消灭阶级斗争";三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基于自然法权的"国家的联合体"的方案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方案。马克思通过对"康德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回应,建构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7.
钟锦 《理论导刊》2002,(5):50-52
理解"形而上学"这一术语对于理解康德哲学极为关键,而这一术语的确切含义在康德的表述中并不确定.本文通过对此术语的解释,对康德哲学的主导精神予以了较详分析.由于现代新康德主义者所提倡的"价值论"与康德哲学息息相关,那么,这种分析对于现代价值论的研究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田颖 《学理论》2014,(5):38-39
叔本华和康德哲学本质上有联系,也有不同,对康德的思想中对于感性直观和抽象直观的混淆做了个人性的解读。在叔本华对康德的批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叔本华对康德批判的关键点和两人哲学走向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会永 《学理论》2009,(11):21-22
人们通常认为,康德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因为他固守自然与自由的分离。然而,对康德来说,二元论其实只是策略性或过渡性的,其最终使命是实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康德以划分两个世界的方式论证了自由对自然的优先性,接着又通过道德信仰学说论证了自由与自然统一性,最终形成了道德信仰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仅有助于克服二元论,而且对克服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卓越贡献,这次革命是对旧形而上学的清算和调解。后来人们习惯用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去概括《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以表明"哥白尼革命"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而康德从未使用过"哥白尼革命"这一术语,事实上他只是在再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提到过哥白尼,在这里他想表明的则是哥白尼的最初观点。本文将结合"哥白尼革命"的提出背景,重点探析"哥白尼方法"与整个康德哲学的关系,并浅析这一场"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艳  石亚军 《学理论》2013,(6):32-33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在德国,康德是第一个使用"批判"一词的人,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在1781年到1790年的十年里,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相继问世,三大批判是对人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的分别研究,所要解决的是真、善、美的问题,美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的批判精神不论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深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0)
康德在其哲学里设立了所谓的"三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我应该怎么做?"在康德看来,我所应该做的只能是出自"定言命令"的要求,因而"定言命令"在其道德哲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探讨"定言命令"的表现形式对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基于这一立场,对康德的"定言命令"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庞滔 《学理论》2012,(23):44-45
卢梭的思想以复杂性著称,康德多次说卢梭为影响自己最有力的人物,通过分析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及其晚期论著中的道德哲学建构,论证了康德在理性主义决定论方面与卢梭一脉相承之处,从而指明作为自然主义者的卢梭,也深深具有某种理性主义的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康德"思辨理性体系整个建筑的拱顶石",而只有在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的关联中才能真正理解康德的自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为自由留下了一种可能性,但是对自由的实在性的论证却是在道德哲学中完成的,具体地说,康德是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相互印证即"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证明了自由的实在性问题.康德的自由的实在性论证既是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更为后人研究自由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且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但是 ,这种“革命”却被现代哲学家B 罗素称为“托勒密式的反革命”[1] 。不管怎么说 ,康德哲学确实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康德以后的哲学家可以不同意康德的主张 ,却很难绕开康德的问题 ,除非像分析哲学那样 ,把传统哲学的问题一概斥之为“无意义”(nosence)。古代哲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两个部分。这是因为日常现象和常识杂乱无章 ,而且往往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情况 ,难以满足哲学的解释要求。数学、逻辑学的发达表明古代希腊人理性相当发达 ,对…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8)
康德于《判断力批判》一书对审美判断进行批判。将康德对审美判断四个契机重新进行整理,从审美判断的无利害关系,主观性以及共通感三个方面来分析康德对审美判断内涵的理解,发掘审美判断力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目标是鼓励并且开始重新思考善良意志的独特价值。考察一下康德关于善良意志论题的背景,也就是说,考察一下它在整个《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论证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能够帮助我们提出一种见解,既能够弄明白有关文本,又能够更加合理地揭示康德论题的内涵。当在一定背景中阐释康德论题时,本文将表明康德的论题并不如他的批评者和同情者认为的那样与众不同和富有争议性。  相似文献   

18.
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与伦理美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源自康德为了更加清晰地论证美的概念。真正的美并不应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康德在"美的分析"部分所要肯定的是美应该更多的与理性概念和普遍有效性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不赞同布伦塔诺与胡塞尔将意向性归于意识,认为其将意向对象异化为体验,只是一种沿袭了笛卡尔-康德传统的片面主体主义罢了。通过将意向对象确立为实存物,并以存在论区分作依据,海德格尔将意向性一步步归于在-世界-之中-存在、超越性以及时间性。可这种归于却也只是在遵循着古代-中世纪的存在论传统,且基于一种更为基础的坚持,海德格尔的这种遵循作为柏拉图的遗产从未逃离过逻各斯中心主义,他仍然是在重复着主体主义,他所标榜的意向性超越因此也只是一种自欺。  相似文献   

20.
康德出于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目的,完备地考察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公正地说,康德的理论虽然包罗万象,但并不严谨,在很多问题上康德其实所持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态度。他重建“形而上学”的目的虽然没有达成。但在这些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却是康德思想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