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清敏 《外交评论》2009,26(4):32-42
外交布局是国家在对外关系中对与不同国家关系轻重缓急、先后顺序的安排,体现国家对外关系的定位和战略。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从八大到十一大,中国根据无产阶级的阶级观和国际观,在对外关系布局中始终把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对被压迫民族的支持,第三是反对西方帝国主义。而从十二大到十七大,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不断调整,到本世纪初中国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的成熟、稳定的外交布局。随着对外关系布局的变化,中国对外交往的领域在扩展,内涵在丰富,以关系为导向的外交正在朝以功能和领域为导向的外交发展。  相似文献   

2.
“涉外法律”可以分为“涉外公法”“涉外经济法”与“涉外私法”。2023年6月28日通过并于同年7月1日生效的《对外关系法》属于“涉外公法”的范畴。该法共有六章四十五条,含总则、对外关系的职权、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对外关系的制度、发展对外关系的保障及附则。它意在申明中国的对外关系活动将严格按照法治轨道运行,促使涉外法律体系更为完备,更有利于开展涉外法治斗争和维护国家、企业和国民利益。针对该法的宣示性及高度抽象和概括性,在该法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加大相关研究,为立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有效实施打下基础;其次要协调好《对外关系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关系;再次采取有效实施《对外关系法》的具体举措;最后要注重非国家行为体对实施《对外关系法》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之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局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以长远和开阔的眼光纵观全局,围绕“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及“中国梦”,一方面保持中国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创新思维,谋划新的外交政策和策略方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实践行动。在对外关系方面,新一届领导人继续贯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重点、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的外交战略,灵活多变地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模式。新型大国关系,“真、实、亲、诚”的发展中国家外交,“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积极主动的多边外交,成为新一届中国政府妥善处理对外关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谢益显 《外交评论》2000,3(3):42-50
1999年发生科索沃战争和美国炸弹袭击中国驻南使馆事件,使我们中国人对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更见深重了。这要求我们在对外战略策略方面必须有相应的反映。可是,不能认为国际形势和格局以及中国对外关系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因此,中国原有的国际大战略和对外基本战略都需要继续得到肯定。在此前提下,在我们的对外战略策略意识方面除了总的需要增强“人民的凝聚力”之外,还需要在民众中增强反霸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做好进行可能的反侵略战争的心理准备,加强对外交流和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和平外交的一贯的记录、现实的实践及其信守的原则和根据,以及需要在对外关系中更加关注有关对方国家的民众的心理和情绪等。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国家战略。该战略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外交道路的新实践,还是中国为加强同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共同安全、发展、繁荣而进行的新努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对外战略的宗教向度具有特定内涵:在战略重点上突出中国宗教的“走出去”,在战略主线上强调以宗教统战为核心,在战略目标上侧重打造以宗教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宗教工作应“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涉外宗教工作应由“被动”变为“主动”;涉外宗教统战工作应由建构“共同利益”转向营造“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6.
苏长和 《外交评论》2009,26(4):21-31
中国模式系指新中国60年在对外关系、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积渐而成系统的处理国内问题与对外关系的独特经验或模式。“合作”而非“制衡”是中国模式在政治发展和社会秩序组织上的核心精神,表现在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议行合一、统一战线、多种所有制并存、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存、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合作等具体制度安排领域。中国模式制度安排上内嵌的“合作精神”与西方秩序内嵌的“制衡精神”截然有别。中国模式展现了中国人概念中的国内秩序和世界秩序图景,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部分,可以为世界秩序的组织提供必要的伦理政治资源,这一进程需要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维持高水平合作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移民国外人数众多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在华人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与祖国的高等院校有着割不断的“血缘”、“校缘”关系。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对外扩大开放,高校出国留学人员和定居海外的新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乐辰由外交学院发起召开的“新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10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科院美国所、近代史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何方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后,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上了一个新台阶。1994年,中国将根据中共中央14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展广泛、深刻和内容丰富的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奠定基础。这又使中...  相似文献   

10.
席桂桂  陈水胜 《外交评论》2023,(2):49-75+166-167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在对外援助方面更实现了从重要受援国向新兴援助国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在地区层面从重点关注地区和周边安全合作逐渐转向发展援助和发展合作,这一转变尤其体现在中国与周边中小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其中中柬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最具代表性。柬埔寨是中国第一个开展对非社会主义国家无偿援助的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构建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的国家,当前中柬政治互信、经济发展和战略合作都提升到了空前高度。本文借助“安全—发展”联结框架,以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范式转变为理论背景,梳理和分析中柬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为了维护柬埔寨国家安全与地区秩序,中国在柬埔寨战后和平重建进程中展开了积极的斡旋外交。在柬埔寨完成国家重建、开启经济社会重建阶段后,出于中柬两国共同发展的需求,中国对柬埔寨实施了以民生发展为主的经济援助与发展合作,中柬双方战略关系得到极大提升,呈现出从“以安全为导向”到“以发展为导向”的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