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还存在宪法权威尚未真正确立,宪政意识不强,人大制度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处理好遵守宪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等.  相似文献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宪政体制的接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与宪政体制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在中国,正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代议制思想的指引,朝着宪政的方向努力。在中国进行宪政建设,首选目标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宪政的基础。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按照宪政体制的要求来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宪政体制与人大制度的接轨。宪政是文明社会的标志。现代政治制度之所以要以宪法为基础,就是要通过制定宪法的形式,为公共权力设定根本的规则,为公共权力提供合法性来源,规定行使的依据、标准和程序,确定界限,明确…  相似文献   

3.
郭晓岚 《前沿》2007,(4):117-119
文章简述了宪法、宪政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并从宪法的出现,宪法的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宪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追求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宪政建设中,大学生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和宪法意识水平将主导着他们参与宪政建设的热情。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 195 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历次制宪或修宪都蕴涵许多令人回味和沉思之处。宪法的荣辱与悲欢 ,折射出宪政的坎坷与功效 ,也表达了执政理念的变迁。 5 0年宪政命运 ,注释着一个历久弥坚的道理 ,宪法命运与国家命运、公民尊严休戚与共 ,即宪政兴 ,天下治。宪政的建设性框架194 9年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奠基礼。195 4年 9月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成为“立宪治国”的良好开端。这部宪法由序言、正文两个部分组成 ,正文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四…  相似文献   

6.
肖伟  钟慧 《传承》2009,(6):154-155
宪法解释制度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制度,从宪政视域和维度来界定宪法解释制度的概念、主体、内容、程序、方法,有助于完善宪法解释制度,体现宪政基本精神,推进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7.
宋思运 《前沿》2009,(10):3-5
现代政治文明乃是宪法秩序或宪政文明,在一个宪政国家里 ,所谓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宪法和宪政的问题。而从宪政的基本要素即民主、宪法、人权、自由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宪政社会的实现的保证是基于对于权力的限制,舍此,便是非宪政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宪法诉讼制度是近代宪政理念及其制度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自其产生以来就在整个宪法监督体系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宪法诉讼的价值是多元的,在宪法诉讼的价值体系中,宪政价值无疑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宪法诉讼作为宪法的免疫器和宪政的守护神,对一国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首要的意义,即"无诉讼则无宪政"。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入宪法 ,标志着我们正朝着法治或宪政的道路上走。然而 ,中国近百年宪政史启示我们 :在当代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迫切需要加紧中国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因为宪政建设之难 ,既受制于制度之设计 ,更取决于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宪法意识是推动国家宪政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法治国家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宪政建设进程既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推进,更需要有宪法意识的公民力量自下而上的支撑。目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状况不容乐观,应从多角度分析,寻找提升公民宪法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力量,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宪法精神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核心是依宪治国 ,关键是贯彻和落实好宪法的精神 ,搞好宪政建设。深刻认识宪法精神的科学内涵 ,是贯彻和落实宪法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搞好宪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坛》2012,(7):46-46
周叶中、李炳辉在《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载文《社会基础:从宪法到宪政的关键条件》认为,从宪法到宪政不仅需要制度支撑,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基础.这是从宪法到宪政的关键。宪法的社会基础是指宪法得以真正存在并使宪法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宪法与宪政的统一取决于社会基础是否具备,强化宪法与宪政的社会基础是当代中国改革的必然吁求。具体而言.政治改革必须与社会改革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3.
人权及其宪法保障--由宪法修正案所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人权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演进,认为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表明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极端重视,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重大突破,必将推动新世纪中国宪政向更加科学、理性、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宪政所需的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思想文化等基础正在形成,宪政建设的条件逐步成熟。宪政的实质是限政,本文分别从权力的性质、权力的历史、宪法规范和思想观念四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宪政建设的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治国方略的两大组成部分,然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德治建设实质上也是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两者的紧密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所以,以德治国必将对宪政建设产生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宪政建设创造如下条件:1.加强司法道德修养,提高办案人员素质,促进司法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为宪政建设提供人才准备。“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有-部好的宪法,但如果得不到充分正确的适用,也将是一纸空文。可以说,宪法实施的过程就是宪政建设的过程。尤其是在轰轰烈烈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6.
宪法解释制度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制度,从宪政视域和雏度来界定宪法解释制度的概念、主体、内容、程序、方法,有助于完善宪法解释制度,体现宪政基本精神,推进完政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宪法与宪政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 ,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 ,以民主政治为核心 ,以法治为基石 ,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是宪法的内容和实施 ,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 ,宪法和宪政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 ,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 ,但宪政范围比宪法更为广泛 ,宪法以外的政治范围也属宪政范畴。宪法是宪政的必要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所在 ,是宪法规范及其原则和精神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宪法是宪法典、…  相似文献   

18.
"代议机关至上论"是对今日中国的宪法理论和宪政实践的漠视,然而宪法研究和实践不可能再回到从前。没有任何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代议机关也不例外。中国宪法正在成为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法,而不仅仅是纲领或宣言;宪法司法化是手段而非目的,自由和尊严才是宪政的追求。与民主一样,我国宪政并不完美,宪法司法化需要学习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范围内对宪法的嬗变(包括形式、内容和原因)过程进行剖析,在揭示世界宪法嬗变发展的共同性后,对亚太地区国家宪法和中国宪法嬗变的特殊性作了初步探讨,试图揭示宪法嬗变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我国的民主宪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叶昌富 《理论月刊》2008,(3):109-111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我国在国家性质和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宪法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突破了"一国一制"下的传统模式."一国两制"开创了我国宪政的新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宪法和宪政的内容,使得我国宪法和宪政的理论和实践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