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文学主要由东西两翼组成,东方文学是指亚非广大地区的文学。 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方各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学。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和卷帙浩繁的神话史诗,产生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和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典籍……。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中,东西方文学双峰对峙,呈现出各领风骚千百年的局面。如果追溯人类文明的渊源,东方世界更是重要的滥觞,在人类文化史上居于领先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东方文化在国内外的文学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均未得到应有的重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8,(Z2)
正文学经典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媒介,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经典文本历经人类历史的考验不断被阅读,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命的认知和考量。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  相似文献   

3.
黄钢 《瞭望》1988,(27)
(一) 用不着很多语言,就可以概括《西行漫记》的国际成就:它是一个正直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从东方架起到西方的桥。这座桥,让全球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还未被人知悉的东方新人世界:而这一批中国新人的集群,在地球东方创造的奇迹,在人类近代史上确实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张椿年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个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世纪。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今天的中国。国泰民安,已成为东方巨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百年以来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他们的世界历史理论包括三个理解维度:一是"过程",即世界历史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预示了世界历史共产主义的未来图景;二是"体系",即世界历史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不平等体系,揭示了较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前景;三是"关系",即世界历史包含了板块之间、板块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发展中心的转移显示了东方社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愿景。"过程"、"体系"、"关系"三个并列维度显示了人类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相对封闭下的不平等到打破封闭并注入活力与平等的纵向发展趋势,规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命题、核心要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荣 《学理论》2013,(24):165-166
辽宁民族文学建构,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富有弹性内涵。意识共识为辽宁民族文学的建构提供了思想保障,其一,正确认识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关系是民族文学建构的前提;其二,民族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学建构的核心。辽宁民族文学,在不断创新中,借鉴世界文学的多重属性,进行"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策略建构,确立辽宁民族文学获得世界文学的存在属性,从而实现辽宁民族文学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里,鲁迅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约有三十多个国家用五十多种语言文字出版了鲁迅的作品,其中欧洲语言有二十五种,苏联各民族语言有二十一种,还有亚洲和其它国家、地区的语言文字。不少国家出版了鲁迅的传记和研究专著。鲁迅,成了世界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被誉为“人类明灯”。有人说,时间和空间往往是评价  相似文献   

8.
《民主》2017,(9)
<正>20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英)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年]在《历史研究》中揭示文明兴衰的谜题,启发人类对未来道路的探索。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与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库与思想资源。他认为: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华文明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而中国的道教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合理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论通才教育     
翻开人类文化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学者,不仅业务精专,而且博才多学,是所谓的通才。我国南朝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同时是个天文学家和机械学家,而且对哲学、文学、音乐有独到的造诣;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方面都有精湛的研究,其《梦溪笔谈》在世界文化史上占重要位置;元朝的天文、水利学家郭守敬,在地理学、数学、机械学方面有重要贡献,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学者;明朝的大医学家李时珍精通博物、文学与史学;大画家徐文长,又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戏剧家……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作为全球化产物,正得到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世界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出,但是追随世界文学的思想源头,确是与世界主义、古希腊文化传统及其域外传播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世界主义为世界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为世界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实践模式;古希腊文化传统为世界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注入了包容开放的精神特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共同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艳 《理论导刊》2008,(1):124-125
非文学中文学性的存在,有历时性与共时性两类.前者主要涉及文学史上非文学与文学的部分互变;后者主要涉及在特定时期内,人类的文学文本、文学活动与非文学的语言文本、语言活动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相通.无论是考察文学史,还是考察当代的非文学现象,都可以看出,非文学中存在文学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有一点越来越清楚,亚洲的现代化将成为本世纪90年代到下世纪初最重要的世界发展动向。”这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曾轰动全球的《大趋势》和《2000年大趋势》等书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新著《亚洲大趋势》中对世界面临的基本发展趋势作全面分析、预测时,所得出的结论。 东方在崛起是本书的主要结论。尽管这已是当今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许多西方人并未诚心接受,因而有亚洲的高速发展是虚幻奇迹、是难以持久的纸老虎等看法。对此,奈斯比特认为,目前世界上西方依然重要,但已无力全面控制和垄断世界了。东方的崛起使世界全面接受东方的时代已经到来,这种接受犹如当初接受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一样意义深远。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3.
<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至深,其中魔鬼撒旦作为恶魔原型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并演变,其文学象征性日益丰富和复杂.西方文学史中四个不同时期创作的撤旦形象展现出其形象生成和发展的轨迹.文学只要不停止对善恶辩证关系的思考和表现,撒旦形象就会一直发展下去,并不断丰富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自然语言是反映这个世界的,人类可以通过模糊性认知了解这个世界。自然语言的种类繁多,然而人们却能克服语言之间的障碍进行有效的交际,这说明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才使得翻译成为可能。但是由于自然语言在语音、语法、语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并不是绝对的等值或等效翻译,而是一个近似的、模糊的等值翻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早期从扬弃"绝对精神"外化的历史到关注西欧民族国家的历史,从资本主义地域交往扩大的历史再到晚年关注东方社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进程,深刻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并且在与全球化的互构过程中深化了世界历史的空间维度,在对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关注中进一步凸显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历史的目标愿景具有建构性作用,有着破除中心主义论调的现实力量;展望了一个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并为之努力的更美好的世界,指明了通向共产主义未来图景的重要的"阶段性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阶级社会,因为生产力的落后性、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社会动力机制的自发整合性等原因,人类历史总是按照发达国家侵略落后国家、统治阶级压榨被统治阶级的方式无情前进,人道主义者难以科学解释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而产生尺度纠结之苦恼意识。马克思承认历史自发发展必然性中潜藏的巨大代价,但反对用伦理道德谴责历史。马克思晚年分析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的国内外局势后指出,如果它们能够在坚持历史必然性与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方面实现有效结合,找到变革世界历史场域属性、迅猛提升生产力、降低发展代价的突破口,就有和谐而持久崛起的可能。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当代崛起依然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5,(38)
9月18日,对中日两国及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64年前的今天,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在沈阳柳条湖爆破铁路,尔后贼喊捉贼,悍然发动了自甲午战争之后对中国的第二次大规模武装进攻.“九·一八”事变不仅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日本向世界扩张的开始.它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点燃了使人类遭受巨大浩劫的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从哲学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位。在世界万千事物中,人是最为宝贵的,人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人为本,将人放在本位。人之所以能够为“本”,首先,人类能够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当作是属人的,这个世界是属于人类的。其次,人类认为这个世界不但是属人的,而且是能够被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人类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可以变物为宝。再次,人类改造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而都是有目的地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第四,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人类智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原动力是永恒…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六、七年间,是他一生理论和实践活动最光辉的时期。那时正值人类历史新时代肇端的大转变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深远影响下,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新崛起的苏维埃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它逐步巩固起来,并在开拓中前进。时代赋予世界革命运动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多采,而发展过程又是如此迂回曲折和瞬夕万变,这就为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有关人类发展前途的问题,创造了广阔前提。 1922年3月,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把这个辩证法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在世界历史主体资格问题上,以"现实的人"超越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奠定了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座;二是在参与世界历史的国家资格问题上,以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跨越"发展超越了黑格尔的落后民族不在场的缺陷,指出了落后国家世界历史化的特殊路径;三是在世界历史发展道路问题上,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唯一的西方化道路,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真相;四是在世界历史演进格局问题上,以"并行"图示彻底放逐了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成就了特色化和真正多样性发展的理论雏形.经过这四大超越,马克思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而且交给了东方社会以特色化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东方社会搭建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理论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