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个体应是集现代"道德人"和现代"政治人"为一体的现代价值人."政治人"是最基本的政治主体单元和最活跃的政治活动单位,是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人"是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的承担者,它是人的道德活动的人格化和道德主体的普遍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的统一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柯苇 《重庆行政》2015,(6):61-62
一、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五大问题与挑战 (一)人口流动加快,居民与居民的"陌生感"增强. 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后,城市居民的聚集方式也由在单位就近居住,向城市发散型居住,或者是候鸟式居住. 农村大量人口发生迁移,由稳定的村落式居住向城市社区周期性、季节性流动居住转变.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江苏各地涌现出了区域化党建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像"南京南站区域党建联盟360"、张家港市"‘沿江党建带’联盟"、南通市港闸区"‘五水汇’党建联盟"……党建工作在空间上多样化的探索启示多多。区域化党建,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探索,是对传统"单位制党建"的突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党支部设置一般以单位、区域为主",将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制党建并列,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基层党建生机活力具有十分重  相似文献   

4.
正一、社区居民脱域化现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原有的"单位制"瓦解,人们逐渐由"单位人"演变成"社会人",日常生活的居住场所不再是工作单位院内的家属区,而是行政划分的社区,于是社区中就出现了在不同单位工作的居民群体。由于居民的知识结构、工作性质、情感倾向、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人们更倾向于在社区外的社会空间中寻找与自己利益相关、兴趣相投、发展取向和价值观念相近的群体和社会关系。这些人除了在自己所属社区居住外,其他的社会活动与社会交往基本不在社区中进行,形成了社区居民脱域化生存现象。  相似文献   

5.
社区产品属性与供给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的实质是城市居民所需要的所有物品都依托于“单位”来集体供给,即居民所需要的产品没有“公”、“私”之分,都以公共产品的形态出现,都通过政府授权的“单位”来供给。实践证明这种供给机制既无效率也有失公平。在社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过程中,不能沿用“单位制”做法,即政府授权,社区大包大揽,提供居民所需的全部物品。那么,在“单位制”解体,政府无法垄断,社区无法包办的情况下,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机制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单位制消解和社区建设勃兴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体制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架,单位并没有完全退场,而是以"隐形在场"的形式继续发挥影响。在典型的单位社区场域内,单位的"隐形在场"一般表现为"权力资本"的潜在运行、"文化资本"的历史积淀和"关系资本"的内在延续三种主要形态。可见,在后单位社会来临的背景下,单位元素虽然开始褪色,但仍通过"隐形在场"的方式影响着社区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发展进程,对于新时期社区的公共性建构及其功能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单位社区而言,如何恰当地处理好"单位"与"社区"之间的关联,成为新时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活动展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自民政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以来,城市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共同体的身份日益得到认可。如何通过社区服务的发展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是我们无法绕开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从三个方面阐释。第一,服务对象的延伸与城市基层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随着"单位制"的改革,大量的单位人转移到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同时,个人、街道和社区在养老、医疗、住房  相似文献   

8.
转型时期居委会的三重角色--以武汉市C社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理论假设在"单位制"解体和民间组织稀缺的情况下,居委会活动空间空前广阔,它既成为政府从事社会管理的主要"代理人",甚至是唯一"代理人",也成为公民权利的代言人,同时也是一个公益性服务的提供者.本文以武汉市C社区为例,通过对其全年所有事务来源的详细分析和归类,来验证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加速转型——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社会成员也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城市基层治理由“街居制”走向“社区制”。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李德  李丰春 《桂海论丛》2009,25(3):110-114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路径是城镇单位制和农村政社合一的村社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转型,单位制和村社制所覆盖的社会领域开始逐步退缩,继而兴起了以社区为依托的新型社会整合机制,并且各地进行了一些社区制度创新.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要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一系列探索来统筹城乡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1.
原珂 《人民论坛》2012,(26):142-143
随着我国"单位制"逐步瓦解、"街居制"身陷困境,"社区"一词逐步进入公众的生活,加之市民社会的进一步成熟、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街道办事处法律地位不明确、角色定位多重化、管理体制不合理等问题使其在基层治理中处境愈发尴尬。安徽"铜陵模式"证明,撤销街道办在法理和实践中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就业制度变革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存就业制度的特点是户籍制、身份制、等级制和单位制 ,这一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当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就业的有效扩大 ,对其变革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无户籍、无身份、无等级和无单位的自由签约型的现代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企业和政府的职能得到不断分化和明确,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企业、政府统管一切,包办一切的局面已被消解,"机关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也不复存在.伴随着这些变化,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逐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活动的足迹逐渐由单位转向社会.而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因此,社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舞台;成为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空间;成为新时期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社区特点和功能的这种凸显,给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舞台,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此,必须引起整个社会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单位制消失了的地方和领域,原有的单位向其成员提供的服务功能、保护功能、调解功能、疏导功能等,应当有其他的组织机构来行使,这样的功能替代物就是社区和社会组织。当今正在开启社会体制改革的大幕,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促成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散见于他的卷帙浩繁的论著中,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构成于三个时期和五个方面.它为我国目前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它更好地指导我们全面地实践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它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正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前沿。在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社区管理创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随着"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变,城市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已由以横向整合为特征的单位转向以"块"管理为主的社区。因此,创新社区管理,强基层固基础,显得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17.
尚红印 《桂海论丛》2004,20(6):54-5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检验标准又是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持续,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公安机关应主动适应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推动"社会人"管理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管理并服务好"社会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叶皓 《群众》2003,(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群众的利益关系由单位向社区过渡,社会结构由单位制向社会制转化,社会重心逐步向社区转移,党员也在向社区集聚,党的建设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切实加强党在社区基层建设,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建工作的一大新的课题。南京市鼓楼区在全国率先提出“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工作思路,初步走出了社区党建工作的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深化、社会转型、企业转制、政府转变职能,大量"单位人"成为"社区人",社区处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社会管理工作成为社区基本、首要、核心的任务.如何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破解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成为当下社区和社会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在社区发展方面 (一)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积极筹措资金,加强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